許少輝,郎艷飛,董麗萍
(1.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長沙410083;2.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太原030024;3.中南大學湘雅藥學院,長沙410013)
抗日戰爭時期,晉冀豫邊區的政府高等法院在山西省和順縣許村駐扎。沿途過往的商人在許村歇息,培育了許村延綿不衰的鄉土經濟。如今,許村藝術節每3 年舉辦一次,每一屆都有一個主題,由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等國家的藝術家一起辦展覽、開講座、做培訓等。許村藝術節帶來了經濟和文化的雙豐收,藝術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民居建筑中穿梭,在傳統村落的文化回歸中汲取藝術靈感。當地村民自覺傳承的本地傳統藝術活動,讓藝術家更深刻地認識許村的文化藝術傳統。藝術家用多樣的藝術風格點綴著許村,藝術節更是讓藝術家的藝術風格得以互相交融。國內的藝術家多采用中國傳統元素進行創作,比如,山海經里的神祗、騎魚福娃、中國龍等。
現代化進程的加速發展使得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異常艱難也更加迫在眉睫。傳統村落寧靜優美的自然資源如果保存得好,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永續不斷的文化動力。傳統村落所承載的地域文化和鄉土鄉情是城鎮里生活的人所稀缺的。保存并弘揚傳統藝術,活態延續中華民族文化的鄉村根脈,有著非同尋常的文化意義。城市千城一面的缺憾已經凸顯,傳統村落若是跟隨城市盲目發展,其所具有的特點被磨滅的話,就如同整容之后的美人臉,失去了自己的特點,怎么看都別扭。費孝通先生曾指出:“人文世界是具有一致的共相的,社會人類學就是要把人文世界從對個別的觀察里把共相說出來。”
墻畫起源于遠古的巖畫,在如今的裝飾行業逐漸流行。墻畫最早起源于公元前9000 年的非洲巖畫藝術,撒哈拉沙漠、南部非洲、東非都發現過這種藝術作品。墻畫藝術有自己獨特的創作規律[1],獨特的創作方式、造型語言、豐富的畫面、不同于傳統的水墨和水彩等畫作的藝術價值。墻畫藝術創造出的藝術讓人們對建筑空間有了不同以往的感覺,有了更多的互動性,從人文素養和審美素養2 方面來看,都能很好地促進人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發展。人類社會生存的環境的符號化,使得墻畫藝術者將這些符號化的代碼呈現出來。
20 世紀90 年代,中國廣州越秀南路的街頭墻畫,反映了現實社會生活,是人們關注的現實問題,極具個性的表達方式,個性色彩濃重,與城市環境中的大量機械地復制映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廣州市越秀南路高架橋下的一面無人管制的白墻上保存著藝術者早期的街頭墻畫作品。墻畫展現出的文化個性,成了街頭文化的視覺亮點。利用街頭墻畫的視覺形式、視覺元素是設計師尋找合適的設計語言的需要。
現代墻面藝術的處理并非是藝術與建筑的機械相加。在墻面設計中,以往分離開來的墻體、繪畫與雕塑有重新融為一個整體的趨勢。從空間上講,過去所處位置不同所做的藝術劃分正在被打破,地面與墻面或墻面與天花板的界限日趨模糊,二維平面藝術與三維空間藝術的處理常常成為一體。
墻畫用視覺語言和大眾對話,創作出符合大眾欣賞口味的生動活潑的生活藝術,反映了事物和人的關系,體現出了為大眾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文化生命力,也為藝術的創新指明了一條緊接地氣的鮮活路徑。國際藝術家們扎根傳統村落帶來了創新的活力,熏染出飽含鄉土社會氣息的具有大眾藝術生命力的墻畫,墻畫進而豐富著土著居民和外來旅游者的文化生活。
20 世紀70 年代,在歐洲,尤其在法國,立面裝飾廣泛應用于各種類型的建筑。巴黎有很多裝飾畫,當地人叫墻畫。斯特拉斯堡林蔭大街37 號是一家酒吧,門前迎街的大墻上的樹影就是被畫上去的。里昂在1998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人文遺產城市,在里昂街頭,隨時會被墻畫藝術所折服。同一面墻上,描繪了千姿百態,表情各異的人。人物形象生動真實,十分細致。
柏林墻是世界著名藝術圣地,柏林墻的繪畫表現形式多樣,題材廣泛,色彩豐富;也有很多視錯覺的藝術作品。德國的巴登小鎮上的兩面墻上分別畫了粉刷工勞動的場景和警察先生逮捕違反交通法規的小朋友的戲劇化的表情,輕松幽默,漫畫里的人物出現在墻面上,讓人感覺回到了少年時代。
為了解決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帶來的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2],黨中央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4],打響脫貧攻堅戰。鄉村系統包括自然地理環境、資源等自然要素[5]和人口、經濟、社會、文化等人文要素。由于大量農村人口向附近工業城市以及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轉移[6],鄉村人口外流,農村老齡化問題嚴重,鄉村發展動力不足,農村社會主體老弱化問題突出。在全球化、網絡化時代推進文化建設,離不開多樣性的文化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的文化沃土。因此,繁榮發展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主要以社會主義文化影響、引領其他文化,以文化方式解決文化問題。
墻畫藝術反映了傳統村落的生產生活,生產生活中又孕育了墻畫藝術,因此,傳統村落的活化保護呼喚具有民間煙火氣息的墻畫藝術。許村國際藝術公社在許村東部的藝術家廣場內,包括創作中心、展示中心、藝術家工作室、藝術圖書館、新媒體中心、陶藝工作坊、山西民間藝術研究基地以及藝術家休息的鄉村酒吧與餐館。傳統村落是中國傳統建筑精髓的重要組成部分,真實地反映了農業文明時代的鄉村經濟和極富人情味的社會生活,對于歷史的傳承,比文字記載更準確、真實。然而,古村落又是極其脆弱和不可再生的,必須對當前這些現狀加以重視,使古村落能夠真實、完整地傳承于世。基于通過藝術路徑活化保護傳統村落的理論緊密聯系現實的客觀需要,許村國際藝術公社于2011 年成立。“中國·和順首屆鄉村國際藝術節”舉行,來自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丹麥、澳大利亞、波蘭、捷克及國內的藝術家駐村創作,每人留下兩幅作品作為許村的永久收藏。之后,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藝術節,讓許村這個有著歷史印跡、文化內涵的傳統古村落,開始散發出藝術的絢爛色彩,日漸吸引世界各地人們的眼球。許村也成為澳大利亞藝術基金會、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繪畫室、臺灣大學鄉村研究所、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等國內外十多家機構的創作寫生基地[7~9]。
原始社會,狩獵文化早于農耕文化,所以中國的虎崇拜早于龍崇拜,故有“虎伏羲”之說,虎崇拜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精神。故畫此“虎”展現中華文化之始。富含自然濃郁的生活氣息,獨具魅力,質樸而生動,深受人們青睞。中國傳統文化中,龍”寓意著事業有成和夢想的實現,除此之外還有逆流前進和奮發向上的含義。許村的作品以繪畫的形式,贊美了古往今來所有為了夢想而前進的人,同時也體現出了中華人民自古以來就具有不畏艱辛、奮發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魅力。“國粹中華,錦繡河山”這是對中華文化的贊美,也是對中華民族未來的憧憬,“溝通與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巡展,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辦。該項目意在引領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與國際接軌,加強中國文化與國際的溝通與交流,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道行樹旁邊的墻壁上繪制的是《山海經》中的元素,《山海經》的寫作,是經過實地考察來描述山形地貌、物產神鬼,目的是為古代帝王掌控山川資源、以保國泰民安,祈求豐年。《山海經》的光怪陸離也給藝術家們帶來無盡的創作資源。許村墻畫如圖1、圖2 所示。

圖1 許村墻畫1

圖2 許村墻畫2
實施美育非常必要[10]。美育可以陶冶天地之浩氣,促進傳統村落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許村將現代藝術和古村落原有的藝術結合起來,古村落給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和藝術創作活力,藝術家也讓古村落重新煥發光彩,現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相交融,如琢如磨,在許村這個空間中交錯,之后以一種更加強有力的姿態發展起來。許村的墻畫藝術所展示出的文化自信,是對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和尊崇,強調蘊涵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統思想文化在當地農民群眾生活中的精神引領作用。將藝術創作深深扎根于鄉土與文化傳統,從中獲得了藝術的靈感,創作出如詩如夢的畫面,使得許村墻畫是對于當今的創新設計有著深刻的啟迪意義的藝術樣本。馬克思指出,“人是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一切肉體的和精神的感覺都被這一切感覺的單純異化即擁有的感覺所代替。人的本質只能被歸結為這種絕對的貧困,這樣它才能夠從自身產生出它的內在豐富性。”[11]傳統村落蘊含的巨大價值被人為地貶低甚是被忽視,外來的文化又時刻不停地沖擊,而許村能夠抱樸守拙的同時又積極對外交流學習,保存自身之外又注入了營養和活力,墻畫藝術與周圍古樸的墻雕、古老的石碑、牌坊共同組成了新的許村。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的老教授寫的信里表示:“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建立起適應中國青年一代身心成長的民族化、時代化美育發展道路。中國村落的研究最初開始于對鄉村社會組織結構、宗教信仰、民間風俗等各方面的介紹。費孝通、杜贊奇等中外學者分別從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等角度對農村的社會結構形態和村落社會變遷進行過專門的論述和研究。費孝通提出“鄉土中國”、差序格局、長老統治、血緣地緣概念來分析鄉土社會的結構,在歷史上和當今的許村都有生動的展現。調研許村的時候,村民青壯年勞動力很少,村里幾乎都是女人、老人、孩子,呈現出當代鄉村的普遍問題,即鄉村人口弱化、勞動力外出打工,女人、老人、孩子留守。
許村有老屋、灰瓦、白墻,有雕花的窗、鑲鐵的門,青石板鋪成的悠長古巷,有高臺階、高門樓、出檐青瓦、紅燈籠,許村有一種“故人具雞黍,把酒話桑麻”的古樸風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15 年4 月,屏南縣引進藝術家團隊在漈下古村開展“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藝術教學活動,為村民們提供完全免費的油畫教學。村民們在現代藝術感召下創作出充滿個性化和人文情懷的作品,并學會了運用新興網絡媒體營銷及交流,擁有了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獲得感,許村在這方面雖然有了初步的建設,但是沒有形成后續的抓力,能夠讓許村藝術成為產業鏈,提供有效的致富產業,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創業。
許村的人民群眾淳樸善良,真誠的熱情為遠近到訪的游客帶來了許多溫暖,留下了幸福甜美的美好回憶。農家樂為許村人民帶來了一定的收入,墻畫藝術的節慶為許村帶來了文創IP。墻畫的靚麗風景線帶給藝術家無窮的靈感,生動活潑的墻畫內容豐富了藝術表現形式,使村民和游客都感受到來自傳統建筑的藝術魅力與文化韌性。只有按照傳統村落自己的地域特點進行活化發展,許村的民生經濟才能真正煥發出持久的永續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