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十四五”時期要繼續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使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
面對經濟新常態下更加激烈的銀行業競爭,在農商銀行強基固本、爬坡上坎這一關鍵時期,新發展理念對推動“三大銀行”建設,踐行“1234567”治行興社基本方略,滿足實體經濟新需求、新特點,實現新時期的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一是理念創新,提升內生動力。農商銀行要從根本上轉變發展觀念,就要摒棄一味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轉向尋求創新型、內生型發展;摒棄蠻力競爭和過分追求同質化競爭轉向發揮自身特色及比較優勢搞差異化競爭。將創新理念貫穿于改革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中,鼓勵員工勤學多思,不斷激發員工的創新活力。
二是產品創新,順應市場發展。農商銀行要培養靈敏的市場嗅覺,提前謀劃部署,從企業機制、產品創新、服務質量等方面適應市場新形勢。根據企業經營發展方向,主動分析客戶需求,做好產品創新,為金融消費者提供豐富多彩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三是技術創新,做強技術支撐。農商銀行要更加重視核心技術研發,確保以互聯網金融為基礎的網銀支付、手機銀行等服務安全、穩定、便捷。同時,在提高互聯網金融安全性、便捷性、用戶體驗度等方面多創新。
四是營銷創新,樹立品牌新關注。農商銀行要保持營銷模式的與時俱進,從內部網點布局的視覺營銷,到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開展的外部營銷,關注民生、關注實時熱點,契合當下國內政策和市場需要,創新營銷模式,提高市場占有率,樹立品牌新關注。
一是加強服務載體建設,實現“線上”“線下”并蒂花開。充分利用網點多、客戶多、服務范圍廣的優勢,全面發展線下傳統物理網點和線上金融服務業務,持續加強鄉村金融服務站(點)建設、推廣手機銀行安裝使用,“線上”“線下”兩處發力,實現“日常金融不出戶、基礎金融不出村、綜合金融不出鎮”。
二是加強農村金融支持,鞏固“三農”陣地業務成果。加強對農村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的分析研判,以小額農貸、扶貧貸款為抓手,積極開發合適的金融產品,加大農村地區的金融扶持力度,特別是對發展前景較好或具備地方特色的行業要予以重點支持,推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結構轉型。積極開展陽光信貸活動,提高“三農”對信貸業務的認同感和使用度。
三是加強服務意識水平,做到業務上門服務入戶。進一步提高員工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深入踐行“客戶少跑路、自己多入戶”的服務理念,改“坐商”為“行商”,扎實開展“走千訪萬”活動普及金融知識。特別是對偏遠山區客戶或城鎮老弱病殘客群,要提供更加人性、暖心的金融服務,推動普惠金融。
一是加強跨行業合作,探索發展道路。以合作共贏為導向,不斷加強與保險、證券、貴金屬等行業的合作,擴大代理業務范圍,提升中間業務收益;加強與公共機構,如不動產中心、學校、醫院等機構的合作;加強與科技機構的合作,增強科技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品牌影響力。
二是加強同行業溝通,做到整體提升。以取長補短、見賢思齊為出發點,主動學習其他商業銀行先進、有效的經營策略和管理經驗,內化為己用;主動交流分享經濟金融領域的新觀點、新理念,力爭在發展的關鍵環節搶占先機;主動開展同業員工座談會,鼓勵員工學習同行寶貴經驗,做好問題處置和規避。
一是服務渠道的“智慧”。農商銀行要以金融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智能設備為基礎,構建起綜合智能、人員通用的新崗位體系,建立起柜面與廳堂、陣地與外拓、業務辦理與客戶維護間靈活調度和綜合利用的智能服務模式,實現多渠道的智能服務“網點”。
二是服務形式的“智慧”。農商銀行要以圍繞5G為代表的技術革命主動進行服務變革。要積極探索無介質服務體系,探索語音辦理服務體系,探索智能設備與后臺人工智能系統的無縫連接。以多樣的服務形式,不斷增強服務水平與競爭實力,為客戶提供普“慧”服務。
三是服務體驗的“智慧”。農商銀行要積極向智慧銀行發展先驅的商業銀行學習,思考“金融+科技+生態”服務思路,通過場景和業務的深度結合、人文服務和先進技術的緊密融合、區位特點和金融元素的全面整合,以極“智”體驗開拓智慧服務的新生態。
一是把風險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手控風險,一手抓發展,堅持在風險可管控、成本可承受的前提下推動業務發展。要處理好資產業務和負債業務的關系,尤其是在存貸息差嚴重收窄的現實和趨勢下,協調好表內外業務的關系,做大總量,做優質量,增加利潤源。
二是調整銀行客戶結構,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形成協調發展。國家鼓勵支持中小型企業貸款,對于農商銀行來說這是一種機遇,農商銀行應該在確定中小企業貸款風險的基礎上,積極提高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額度,創造更多符合他們特點的金融產品及衍生品。
(作者單位:四川峨眉山農商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