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在對內外披露信息時在會計政策、準則的彈性域內做交易或事項的選擇,以達到自身需要或披露主體利好的目的。本文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動機、方法及后果,指出大部分的盈余管理都是一種短期行為,對企業的長遠發展不利。
關鍵詞:盈余管理;動機;方法;后果
一、盈余管理的動機
1.資本市場動機
資本市場動機強調上市公司在首次發行上市、股票再融資以及配股時為滿足證券市場的準入要求而進行盈余管理。通過分類轉移的盈余管理方式調整IPO前三年的利潤結構以呈現出較高的盈余可持續性水平,不僅可以達到監管部門市場準入的門檻要求;還能提高股票的發行定價,獲取更多的發行收益,最終實現成功發行上市。例如,申科股份作為中小板中的軸承制造企業在IPO前后呈現出明顯的倒“V”型的收入增長趨勢。與同行業收益率相比,上市前遠遠領先于行業平均水平,上市后出現大幅下跌,甚至低于同行業平均水平。
2.契約動機
契約動機劃分為薪資報酬契約和債務契約兩個方面。薪資報酬集中體現在建立在兩權分離的上市公司基礎上,所屬經營者在“棘輪效應”以及非貨幣性的隱性報酬衡量下難以達到契約條件的標準目的,或者在極度敏感的績效激勵機制下采取適度的盈余管理,達到混淆視聽的利己局面。債務契約聚焦于上市公司為獲取更充裕的資金流與金融公司等機構投資者簽訂的與經營狀況掛鉤的風險補充協議,一旦違背,所造成的機會成本是上市公司所不能承擔的,為此必須采取盈余管理來規避這樣的風險。譬如格林電器通過高于同行業水平的銷售返利來調控銷售費用,呈現出較高的盈利水平,從而有效降低違約風險。
3.政治成本動機
政治成本動機具體表現為上市公司借助相關諸如政府補助、減免等優惠政策減少經營成本或者調整成本區間。最為常見的就是上市公司通過增加研發支出、當地地位等獲取當地政府特殊補助或者進行納稅籌劃。如金種子酒作為安徽代表性經濟發展企業在2014-2017年持續獲得逐年增長的政府補助,并于2017年成為影響利潤指標的重要因素,即扣除政府補助后的凈利潤為負。
二、盈余管理的方法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方式的劃分主要從是否基于實際業務發生的維度而言的。一方面是存在于靈活的會計準則和會計估計下的應計及損益項目,另一方面是基于臨時需要或戰略規劃下的真實業務。
1.應計項目盈余管理
以應計和損益項目為起點的盈余管理主要表現為利用會計準則的選擇性和會計估計變更調整會計盈余在各期的分布,實際不影響各期的實際現金流量,以此達到粉飾或掩蓋公司真實經營業績的行為。例如決定資產是否減值的人為判斷性、研發支出資本化的人為操作性等不確定因素都為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間。譬如佳電股份在連續2015、2016兩年虧損的現狀下,于2017年實現扭虧,在此過程中通過于2016年提前確認高額的資產減值損失、壞賬準備以及在收入大幅上漲的過程中減少成本費用的計提來調整利潤在期間的轉移。
2.真實盈余管理
以真實業務為基點的盈余管理涉及企業間的關聯交易、債務重組、資產置換以及政府補助等非經常性交易事項。通常情況下,上市公司對于上述業務會以非經常性損益項目或者重大會計事項的形式進行披露,但是由于投資者的偏好、認知水平以及基于不同利益主體間信息的不對稱性導致無法準確獲取業務產生的根本原因。也許是暫時性的周轉安排,也或許是基于現下發展環境的長期戰略規劃。因此通過真實業務的發生可以控制實際現金流量的流進與流出,進而影響本以暫定的經營狀況的對外披露同時降低通過盈余管理粉飾披露信息的嫌疑,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和迷惑性。如*ST沈機于2017年為實現摘帽將大量所持有的子公司、下游企業的資產、負債出售給母公司沈機集團以及在母公司公開籌集資金的契機下與供應商達成不同比例的債務豁免協議,最終實現高額的非經常性損益。
三、盈余管理的后果
1.盈余管理的積極效益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針對對外披露的報告而言的。通過盈余管理,最終都是為實現經營狀況優良、發展潛力大等利好信息的傳達。有利于促進上市公司股價的穩定以及良好融資環境的形成。以公允價值為出發點的盈余管理對于上市公司而言有緩解融資需求、保護管理層薪酬的作用,從而實現平穩利潤。此外通過盈余管理可助力上市公司辨別不良資產,發展新型產業提供轉型時機。如通用電氣通過盈余管理順利實現了自身的轉型和核心競爭力的塑造,一方面通過并購和重組形成了“今天”核心業務向“明天”增長業務轉型,“明天”增長業務向“后天”種子業務轉型,隨即帶來充沛的周轉金。
2.盈余管理的負面效益
雖然通過盈余管理可改變上市公司的盈余能力的客觀反映,使公司呈現盈利狀態,但這僅僅是暫時的,因為大多數盈余管理只是收入費用在不同會計期間的反映,即時間范圍內的調整,沒有伴隨實際發展能力的提高。即使基于真實業務的盈余管理,大多涉及資產置換,債務重組,無法成為公司發展的持續動力保障。因此大多數情況下以盈余管理操縱實現IPO的公司將會面對IPO失敗、資產收益下滑態勢甚至退市風險。同時基于不同方式的盈余管理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結果。應計盈余管理相較于真實盈余管理對公司未來經營的負面影響更大;真實盈余管理對公司未來經營業績具有顯著負效應;應計盈余管理對公司未來經營業績具有顯著正效應,也就意味著真實盈余管理即使真正帶來現金的流入,經營業績的提高,但是對于未來的發展是片面消極的。簡言之,基于臨時短暫的不得已而為之的盈余管理都是片面的,只考慮了現實的緊急需求,沒有站在整體發展的角度做出戰略安排,是局限的、不全面的,對于上市公司的整體長遠發展而言是不利的。
參考文獻
[1]王福勝,吉姍姍,程富.盈余管理對上市公司未來經營業績的影響研究——基于應計盈余管理與真實盈余管理比較視角[J].南開管理評論,2014,17(02):95-106.
[2]黃超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研究——以佳電股份為例[J].現代商業,2019(23):106-107.
[3]路軍偉,張珂,于小偶. 上市公司IPO與分類轉移盈余管理——來自我國A股市場的經驗證據[J]. 會計研究,2019(08):25-31.
作者簡介:韋霞(1977-),攀枝花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注冊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