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萱
摘要:蘇軾自從家鄉眉州出發以來,人生之路歷經坎坷,從位高權重的權臣到階下之囚的罪臣,他可謂嘗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然蘇軾沉浮宦海的經歷卻與蘇軾樂觀豁達、滿身浩然志氣始終不相符,在出世與入世間,蘇軾始終是在矛盾中的。本文從蘇軾獨特的生平入手,希冀認識一個形象更加飽滿的蘇軾。
關鍵詞:生平;灑脫超然;宦海沉浮
引言: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是北宋期間著名的文學家,是畫家,書法家,還是一個資深的美食家。然而蘇軾的仕途卻是艱難坎坷,大起大落、跌宕起伏是蘇軾仕途的形容,蘇軾是一個有才華、有抱負的才子,他一生的仕途并不順利,仕途經歷坎坷,始終處于激烈的變法斗爭中,被貶謫、被流放。
一、跌宕起伏的仕途
嘉佑二年(1056年),蘇軾赴京參加科舉考試,因《刑賞忠厚之至論》而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1057年中“進士”。蘇軾的宦途正要開始,母親病故,蘇軾居喪守禮一年又三個月。1061年任鳳翔判官。蘇軾入仕時,北宋朝的政治腐敗,積貧積弱之勢已成,國庫空虛,各種社會矛盾尖銳突出,封建統治搖搖欲墜,在這種形勢下,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改革家實行革新,以挽救宋朝的統治。蘇軾的許多師友因與王安石的政見不和而被迫離京英宗,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變法的弊病,王安石頗感震怒,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自請出京任杭州通判。1079年任湖州太守,上任后,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上表》,因“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1]等句,被有心之人利用,說他對皇帝不尊、包藏禍心,因烏臺詩案,蘇軾入獄103天。烏臺詩案這一打擊成為蘇軾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任黃州團練副使,仕途挫折,流放之地的艱苦,然而這種僻靜的環境,反而讓蘇軾更加冷靜客觀的應對被貶之后的處境,在此期間,蘇軾寫了《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流傳的名作,用以表達在黃州時的心境。
元豐八年(1085年),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任命為相,蘇軾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同年往京都,任中書舍人。在京都期間,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及盡廢新法后,認為舊黨與新黨同為“一丘之貉”,蘇軾抨擊舊黨,又遭受到舊黨的陷害。舊黨時常上書彈劾蘇軾,而皇太后一直支持他?!霸谡茏谠v元年十二月,敵人第一次向他發動攻擊時,他就想辭職,在次年,他不斷請求擺脫官位”[2],這時的蘇軾因與舊黨的沖突斗爭中再度請求外調。
蘇軾在杭州期間,用心疏浚西湖,使得長滿野草、淤泥堆積的西湖展現新的樣貌,筑成的縱貫西湖的長堤被后人稱為“蘇公堤”。杭州期間,蘇軾的生活還是比較愜意的,但在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又因政見不合,調往潁州,任潁州太守,1092年任揚州太守,1093年調定州,任定州知州,在1094年,蘇軾再度貶謫至惠州。1097年,已經62歲的蘇軾被至荒涼的海南之地,1100年,朝廷頒行大赦,蘇軾復任朝廷奉郎,在1101年北歸途中逝世。
二、生平與性情之關系
談及蘇軾這宦海沉浮的一生,我們不禁佩服蘇軾面對這種種變化的能力,他的一生,仿佛不是被貶謫,就是在貶謫的路上;不是被召回朝,就是在回朝的路上。蘇軾的仕途路,想來用“復雜”、“坎坷”二字形容是一點不為過的,在充滿斗爭的官場中,他始終保持初心,堅守獨立的人格,不因一時的利益得失而去屈從于政黨中的某一方,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吃著東坡肘子,然后小酌幾杯,想來這樣的生活怕是神仙也羨慕吧。他積極的轉化眼前的苦悶,力求超脫自適于眼前的環境,在困境中,他冷靜地思考人生,其樂觀曠達的態度乃世間之罕見。在跌宕起伏的仕途中,蘇軾何以保持一顆灑脫超然、瀟灑樂觀的心態面對經常被貶謫的命運?
首先是蘇軾超然偉大的人格品質,他的性格—開朗樂觀,充滿了生活情趣。自從蘇軾從家鄉眉州出山到京城考取功名,直至他在常州去世,在此期間,他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既有被北宋最高統治者賞識而屢被提拔并委以重任的光輝歲月(曾任杭州通判,登州、杭州、揚州、定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等職),也曾因時勢變化而幾度被貶,甚至連續地遭受“三改謫命”的迫害[3],最終被貶至蠻荒之地—“天涯海角”。提及蘇軾的生活,不可不謂之清苦,身為朝廷官員,俸祿微薄,甚至于要親自下田耕作才能果腹,然而他卻對被貶所待之處卻是努力付出,盡心做好一個官員的責任,并不因貶謫而放棄生活,以致蘇軾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從這一句詩就可見蘇軾樂觀的性格。他一生思鄉,卻從未歸鄉,然而所到之處,又仿佛皆為故鄉。雖然蘇軾屢遭磨難,但他并沒有因此而一蹶不振,仍然能夠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用曠達的胸襟去瀟灑地面對一切。才華橫溢、胸襟豁達、熱愛生活、善良的待人接物的方式是他美好的品質。在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中也曾寫道:“蘇軾偉大的人格與人生的智慧比任何一位中國作家更突出,也更完整地蝕刻在他的生活和人品中。”[4]蘇軾一生心性通透,視逆境如無物,一蓑煙雨任平生,其曠達之氣,當今時代的我們讀時,依舊是佩服萬分。
參考文獻
[1]林語堂著,張振玉譯:《蘇東坡傳》,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
[2]何灝:《蘇東坡詞傳:人間有味是清歡》,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
[3]蓋云龍:《煙雨任平生:品讀蘇東坡》,岳麓出版社2018年版
[4]龍吟:《蘇東坡的情感世界》,暨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5]王世明:《雙重身份認同的矛盾與超越:蘇軾心理傳記學研究》,閩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6]楊吉華:《缺席的君子:蘇軾理想人格追求的雙重困境與自我突圍》,河南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9期,第49-57頁
[7]王世明,陳順森:《蘇軾仕隱矛盾的心理傳記學研究》,《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2014年,第233-266頁
注釋
[1]何灝:《蘇東坡詞傳:人間有味是清歡》,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第181頁
[2]林語堂著,張振玉譯:《蘇東坡傳》,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第265頁
[3]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頁
[4]林語堂著,張振玉譯:《蘇東坡傳》,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