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圓憶 何夢圓
摘要:中國山水畫與風水理論是分割不開的,風水理論是我們在談及山水畫時經常能碰到的一個概念,許多專家、學者在對傳統山水畫進行鑒賞的時候,一定會帶涉及對風水理論的研究,從而探析中國山水畫的內涵、意義與價值。所以,風水理論作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國山水畫有著直接的聯系,它們之間的關系是能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風水理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涵蓋了中國古代哲學、科學、美學的智慧,常運用在環境規劃、建筑設計以及室內設計的布局和裝飾中。實際上,風水是人們渴望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而采取的一種手段,山水畫則是將這個理想付諸視覺的一種形式。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風水理論
一、風水理論
風水在古代又被稱為堪輿,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了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生態學、規劃學、建筑學等多種學科綜合一體的自然科學。風水對于古人來說,是其生活生產中必須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元素,它的目的在于考察自然環境,順應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創造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在中國古代山水畫中描繪人的居住環境時,會很自然地流露出風水學。
二、早期山水畫中的風水理論影響之表現
最早的“卜宅之文”是出現在商周時期,中國出現最早的文獻如《詩經》中就記載著古代人民生活生產選址和規劃城鎮活動時,在如何選擇地形,水源方向、居住環境等實踐中,吸收了哲學、科學、美學、倫理學及宗教等多方面,才逐漸摸索著創造出了系統的風水理論,也就是風水學說,這一理論真實的反映了中國建筑環境科學與藝術的歷史。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階級矛盾激化,社會危機日益凸顯,一些士大夫不滿時政,就此歸隱山林田園之間,推崇老莊自然、無為等思想,這種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吸引了眾多的文人雅士,模山范水從此便成為了畫家抒發自己思想與情趣的一種方式。而風水理論則在真實的世界中營造理想的人類居住環境,這使得風水理論在魏晉南北朝初步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中國山水畫從此便與風水理論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創作中國山水畫時越來越注重風水意識,明顯在畫面的布局、構圖和形態上有著傾向與規范外,更在創作的理念中追求一種契合風水格局的意識以及物我合一、渾然天成的氣韻和境界。
三、宋代山水畫與風水理論的關系
從唐朝開始到宋元時期,是山水畫發展的黃金時期,尤其是到了宋代,山水畫與風水理論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宋代時期山水畫與風水學的結合有著其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風水理論學說經過歷史的流變被道教吸收并發展,衍變成為道術的一種,而道教在宋朝時期頗受尊崇,后被定為國教。并且,在北宋時期發明了羅盤,這深刻影響和推進了風水理論的發展。宋代時期風水中無論陽宅風水還是陰宅風水都包含尋龍、察砂、觀水、點穴四個步驟,在龍、砂、水、穴四個環節方面,龍脈即指山脈,山的延綿走向稱之為“脈”,砂指前后左右環抱城鎮的群山,并與城鎮后倚的來龍呈隸從關系,比大的山脈位置即“龍脈”要低一些。在風水理論中十分重視水法,“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認為水是山之血脈,“氣血調寧而榮衛敷暢,骨肉強壯而精神發越。”穴的選擇關鍵則是在于龍、砂、水重重關攔的圍合中。
四、中國山水畫與風水理論相結合的作品欣賞
宋代時期是山水畫和風水理論最密切的時候,而宋代山水畫以北宋初期李成、范寬的成就最高,范寬和李成的山水畫在忠于自然造化的基礎上,追求各自對自然的感悟,在創作中體現出不同的審美趣味。他們也將風水理論運用到繪畫理論中指導繪畫實踐,把宋代的山水畫推向到新的水平。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就是典型的注重風水理論的山水畫作品。畫中的山峰占據了整幅畫作的大部分空間,山峰的卜面小溪潺潺,小溪旁邊的樹木生動活潑,右上角的泉水順著山峰流到谷底,最后與小溪匯合到一起。從整個畫面布局上來看,非常暗合風水學當中的明堂,也就是水流匯集之處,從畫面當中可以推斷出此處環境的龍穴所在,而在畫中卻又看不到,符合了砂環水抱的風水學理念。主龍雄踞,眾砂環抱,擁隨著俯伏著,深刻地體現了當時山水畫作品當中的大小相間,主次分明,呼應有情等這些特點。
在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中,其中一個村落的環境位置就是這種龍脈思想的體現,左右兩條河將其中的大的山脈即龍脈夾于其間,而大的山脈又分成左右幾座分枝脈,形成屏帳之勢,這正是風水中所說的“大帳”。并且在兩翼合成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即三面環山,剩下一面的山勢則低平得多,我們甚至可以推斷山勢較低的這一面就是南方,其中的村落則就是我們所說的坐北朝南,這樣的朝向既能擋住北風,又能引進南方的熱空氣。小村莊依山傍水均處于河流的凸岸處,河流由于地球自轉形成的偏向力,最終會形成河曲,如河水東流,則會使得北岸凸而南岸凹,因此選址在河曲凸岸一側,即選擇水流環抱的岸上比選在凹岸一側更有利。
五、結論
中國的山水畫看似在展現大自然的形象,而其內在蘊藏著豐富的風水理論。山水畫與風水理論都是自然美的發現者與創造者,這二者皆是美的載體。任何的傳統文化都是由精華與糟粕并存,而我們要做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在了解風水理論精華的同時,也要保護具有顯著美學性質的風水理論及其實踐,對于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風水理論在中國山水畫里無處不在,指的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天人合一的哲學,它也正是古人審美的內涵所在,是中華文明特有的文化瑰寶。文人雅士們之所以熱愛觀山游水且描繪山水的本質,不僅僅是為了在觀山看水中發現自然客體之美和搜集繪畫寫生的素材,更是為了從自然山水中獲得生命真實的追求與安放,見自然山川而忘自我,從山水之中找尋到之自我生命的本性。
參考文獻
[1]陸青寧.論堪輿對中國山水畫的影響[D].湖北美術學院,2017.
[2]張月.宋代山水畫中堪輿思想研究[D].渤海大學,2018.
[3]郭瑞卿.談中國山水畫中的風水文化[D].河北師范大學,2009.
[4]楊友娟.風水理論與山水畫[D].湖南師范大學,2005.
[5]陳云飛.由五代宋初山水畫論看風水學對山水畫成熟的影響[J].東南文化,2005(01):48-51.
[6]劉建榮.巫術禮儀中的山水——風水理論與儒家思想在中國山水畫中的交織[J].美與時代(下),2012(07):58-62.
作者簡介
陳圓憶(1996—),女,漢族,浙江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何夢圓(1997—),女,漢族,浙江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