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嬌
魯藝特色文獻是承載著我國革命與建設時期藝術工作者創作思想和創作經驗的歷史文獻資源。對魯藝特色文獻的保護與傳承,深入挖掘魯藝精神的時代內涵,通過網絡信息化建設讓魯藝精神在更廣闊的空間中展現是具有深刻意義和影響的文獻服務工作。在當下圖書工作“十四五”規劃的大背景下,智慧化“云傳播”服務是當下資源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體現了從傳統的以資源建設為中心向人本服務為中心的圖書館服務轉型,魯藝特色文獻資源的智慧化“云傳播”服務體系建設正是在此大背景下產生和發展的。
在當下互聯網和信息產業迅速發展的推動下,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移動互聯網絡的不斷升級提速、媒介的多樣化給信息傳播帶來了巨大變化,讀者對移動終端的依賴越來越明顯,傾向于通過網絡遠程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資源。傳統圖書館的服務已不能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這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文獻信息資源服務的“云”端化變革。“云傳播”成為人類社會在傳播技術和應用層面的變革性特征。伴隨著人類活動不斷向“云”端轉移的發展過程和發展趨勢,“云傳播”的內容和范圍正在不斷擴展, 從最初部分數據資源的云端化,到社會數據資源和資源服務的云端化,推動著圖書館文獻資源服務顛覆性的變化[1]64。
幾年來,圖書館文獻資源服務方向逐漸轉化為以用戶為核心,并逐步形成人性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相結合的服務方式,智慧化“云傳播”服務體系應運而生。智慧化“云傳播”服務體系是指依托數據平臺,對采集到的讀者的數據信息進行靈活的感知和判斷,并進行正確地理解和處理,從而形成相應的信息數據服務[2]5。“云傳播”數字資源服務,是基于對讀者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和判斷,而形成的智慧化文獻數據傳播服務。
本文主要討論由魯藝文獻“云傳播”數字資源服務構成的智慧性“云傳播”服務體系。其特點是:在魯藝文獻資源內進行價值發現和知識創造;對數據服務受眾進行深入分析, 推送富有吸引力和感知力的數字閱讀、數字體驗項目,更好地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要。智慧性“云傳播”服務體系實現了文獻數字資源的整體優化,確保魯藝文獻資源數據服務過程的科學、高效。
“云傳播”是對人們通過網絡媒體技術進行信息傳播活動的服務過程的總體描述。“云傳播”數字資源服務是通過遠程訪問可擴展和可測量的信息技術資源而完成的傳播服務活動,主要依賴于信息網絡的共享和開放兩種機制,是當今社會廣泛使用并不斷優化升級的“云”端傳播服務現象。“云傳播”智慧化服務依賴于以深入了解受眾需求為基礎的網絡服務平臺的數據、功能、系統的開放與協作,表現為受眾群體分析、傳播服務、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3]24。魯藝特色文獻智慧化“云傳播”服務以受眾為中心,關注傳播數據與受眾之間的關系管理。通過對關注魯藝信息資源的社會群體進行調研和心理分析,得到受眾的特征描述,從而制定相應的服務,以增強服務特色和效率。
1.魯藝文獻資源受眾群體描述。受眾群體是文獻資源傳播中的接受者。隨著網絡傳播媒介多樣化的發展,受眾的思想更加多元化,他們不僅是信息資源的觀看者,同時也參與到信息資源傳播的過程之中。對受眾的超前和深刻的認知是“云傳播”的服務基礎。本文通過對魯藝美術家數據庫、百度指數、中國知網的調研,綜合分析調研數據,得到如下“魯藝”相關受眾的描述。
受眾區域分析:通過數據分析“魯藝”獲得的人群畫像顯示,對“魯藝”感興趣的受眾大部分集中在華東、華北地區,需求人群熱點城市為北京、西安、上海、沈陽、濟南。可以發現,魯藝文化傳播受經濟和歷史文化背景影響較大,華東經濟文化發展較快的城市和魯藝故鄉陜西省的關注度較高。
受眾“年齡”分析:“魯藝”受眾以20—40 歲中青年群體為主,網絡點擊率比例高達70%。這個區間的受眾大多為大學生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是黨和國家重點培養的社會建設骨干力量,對文化、歷史、藝術的發展有較強的興趣。同時,他們在個性上具有思維活躍、創新能力強、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領域的特征,此類人群接觸和使用網絡的頻率高,并對網絡信息資源有很強的接受性和參與性。
受眾關注時間走勢分析:根據全國“魯藝”相關信息搜索時間趨勢圖(圖1)顯示,近三年來,全國搜索“魯藝”資源的人群于2019 年開始呈上升趨勢,2018 年魯藝建校80 周年期間、2019 年學習貫徹“兩會”精神和新中國70 年華誕期間,“魯藝”網絡關注度呈明顯上升趨勢,并在2019 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期間形成資源搜索高峰。可以看出,全國對“魯藝”的關注與國家政治、文化事件有密切聯系。從北京地區“魯藝”相關信息搜索時間趨勢圖(圖2)可以看出,近三年來,北京地區對“魯藝”資源關注度持續較高,并呈現緩慢增長趨勢。

圖1 全國“魯藝”相關信息搜索時間趨勢圖

圖2 北京地區“魯藝”相關信息搜索時間趨勢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魯藝受眾群體以經濟、文化、政治較發達的中心城市的中青年人群為主,國家時事和政治決策對“魯藝”的網絡關注度影響很大。
2.“云傳播”服務的心理基礎。“云傳播”依托于網絡媒體技術進行傳播服務,網絡媒體是基于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發展所形成的媒介傳播工具,包括手機、電腦等硬件設備和網絡云服務媒體平臺,如數據庫平臺、微信公眾平臺等。網絡媒體的多樣性促進了數字化信息服務的多元化發展。信息豐富性(Information Richness)概念認為,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信息傳播能力[4]101,在傳播過程中,若媒介可以承載更大的信息量和更高質量的內容傳輸,對受眾接觸新聞信息的情緒、認知、傳播行為意愿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魯藝文獻資源的數字信息通過現代化的網絡媒體運作,呈現出多元的展現方式,魯藝文稿、魯藝革命宣傳歌曲、繪畫、戲劇等藝術形式組成了多種視覺和聽覺體驗,賦予魯藝信息資源更多的信息點表達,這種信息的豐富性更加有效地調動起受眾的多維感官和認知。這種“共情”心理為魯藝文獻信息的“云傳播”提供了心理基礎,并且對受眾愉快而高效的信息接收產生直接影響。
基于上述魯藝文獻資源受眾群體特征和心理分析,可以針對受眾特征制定有效的“云傳播”數字資源服務。在對魯藝文獻資源的“云傳播”考察與實踐中,智慧化服務表現出傳播內容、形式、服務的人性化和智能化,主要體現在把握資源傳播方向、提升智能交互式服務、強化數據可視化易讀化程度三個方面。
1.魯藝文獻資源的泛在化傳播方向。“云傳播”時代的信息技術環境下,智能信息網絡設備遍布城市空間,手機等移動終端普及,人們在無處不在的智能應用平臺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知識和文化資源信息的傳播正向生活化、大眾化轉向,人們通過“云傳播”的智能方式連接信息世界,感知人類文化[5]74。魯藝文獻資源的“云傳播”服務以大眾的知識共享為服務原則,從多視角開發傳播媒介,貼近公眾視野。在新浪微博、微信公眾平臺、“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百度貼吧等服務平臺均有魯藝文獻資源的相關信息提供。以“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為例,涉及魯藝歷史文獻推廣的文章有17 篇,分別從文藝、歷史、教育、人物等不同角度進行魯藝文化傳播服務。
2.提升智能交互式服務。智能交互式服務在現代化的計算機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下,通過信息媒介提供文獻推廣服務。“全景魯藝”延安魯藝數字全景博物館運用了現代全息影像技術,將抽象的邏輯空間內容以三維形式具象化、可視化呈現,將數字化信息轉化為可視、可觸、可感的人機交互式虛實場景,觀者可以通過全息互動技術對歷史文獻數據進行三維立體的閱讀,賦予信息網絡空間以更高層次的“云游”體驗功能,觀者可以在線暢游延安魯藝的每一條街道和窯洞的同時,讀取魯藝文獻史料、史實。智能交互式信息服務能夠在數據傳播媒介上充分調動讀者全方位的信息體驗,實現“云傳播”服務高品質的沉浸感,從而加深讀者群體的影響力。
3.強化傳播信息的易讀性。“云傳播”信息服務是以無數分散的信息點的方式引起大眾的注意,在讀取的過程中讀者被帶入信息線索之中,從而產生對信息背后的文獻源的興趣(圖3)。這種閱讀方式與傳統的圖書閱讀方式相反。這就需要傳播服務適應網絡閱讀習慣,以簡潔化、易讀化、情趣化為依據。

圖三“云端”傳播信息點分布示意圖
“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推介的《冼星海在延安魯藝執教》《抗戰版畫:木刻的紅色浪漫 不忘的藝術初心》《窯洞里誕生的紅色戰歌》等魯藝文獻推介信息,都從不同的角度對魯藝歷史文獻資源作出了介紹和解讀。首先,信息標題富有魯藝特色,能夠引起受眾群體的關注;其次信息陳述內容簡短精要,以文字、圖片、視頻的組合方式闡述魯藝精神和特征;再次,因為信息的趣味性濃厚,受眾轉發頻率很高。這些信息的傳播服務中,人的體驗得到空前的重視,這是信息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智慧化服務的重要標志。
魯藝特色文獻資源的智慧化“云傳播”服務體系建設強調了圖書館、檔案館作為重要的文化和信息建設機構,在保存、提供魯藝文獻資源的同時,更要將整合與傳播魯藝文獻資源相結合。在魯藝文獻資源內進行價值發現和知識創造,對數據服務受眾進行深入分析,實現“云傳播”智慧化服務。深入科學的受眾數據分析、合理有效的傳播服務是利用魯藝特色文獻資源、實現資源價值的關鍵,對傳播魯藝文化、優化文獻資源服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