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謝婉瑩,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人,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成員,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1919年8月的《晨報》上,冰心發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1923年出國留學前后,陸續發表了總名為《寄小讀者》的通訊散文,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冰心迎來了生平第二次創作高潮。在此期間發表的短篇小說《空巢》,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接著,又創作了《萬般皆上品》《遠來的和尚》等佳作。散文方面,除《三寄小讀者》外,還陸續創作了四組系列文章,即《想到就寫》《我的自傳》《關于男人》《伏櫪雜記》。
作品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創作風格獨特,使冰心的文學成就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年近九旬時還發表了《我請求》《我感謝》《給一個讀者的信》等作品。
1999年2月28日21時12分,冰心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9歲,被稱為“世紀老人”。
作品風格
小說:冰心在刻畫人物形象時,大多不用濃墨重彩,也較少精雕細刻,只用素描的筆法,寥寥數筆,人物形象就仿佛那出水的芙蓉,鮮靈靈地浮現在水面上。
冰心往往喜歡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以“我”為中心,展開故事的線索,滿蘊著深情,傾訴著“我”的所見、所聞、所遭、所感、所觸,使讀者感到小說中所發生的一切全是人生的真實,沒有虛構編織的成分,沒有浪漫的色彩,沒有人為的戲劇性沖突,沒有媚俗的詼諧,具有逼真性和親切感,給作者提供了極大的自由,可以更靈活地起訖,轉折,變化,表達上更加得心應手。
散文:善于擷取生活中的片段,編織在自己的情感波瀾中,憑借著敏銳的眼力和縝密的情思,把內在的深情和外物的觸發結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給讀者以崇高的美的感受。
冰心善于采擷文學語言中的精華,將那些精練、生動、準確、新鮮的語言,編織到作品中,使散文具有詩一樣美的語言。故冰心的散文,不光能看,而且能誦,讀來音韻自然,讓讀者在吟誦中感受到音樂美。
兒童文學:冰心從不以少年兒童的教育者面貌出現,不以空泛的說教、生硬的訓誡來教育兒童,而是采用與少年兒童促膝談心的方式,以親切、委婉的語調,訴說自己生活中的見聞和內心的感受,生動有趣,娓娓動聽,像有一種魔力吸引著小讀者。對少年兒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啟發少年兒童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是冰心兒童文學作品中的一大重要內容。但是,冰心的作品并沒有直接論述我們的祖國是如何偉大,怎樣可愛,為什么應該愛國等等,而是以精巧的構思和生動的情景,抒發出內心對祖國的熱愛。
寫作之道
無論是長篇,是短篇,數千言或幾十字,從頭至尾,讀了一遍,可以使未曾相識的作者,全身涌現于讀者之前。他的才情,性質、人生觀,都可以歷歷地推知,而且同時使人腦中起幻象,這作者和那作者又是絕對不同的。這種的作品,才可以稱為文學;這樣的作者,才可以稱為文學家!“能表現自己”的文學,是創造的,個性的,自然的,是未經人道的,是充滿了特別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靈里的笑語和淚珠。這其中有作者自己的遺傳和環境,自己的地位和經驗,自己對于事物的感情和態度,絲毫不可挪移,不容假借的,總而言之,這其中只有一個字“真”。所以能表現自己的文學,就是“真”的文學。
“真”的文學,是心里有什么,筆下寫什么,此時此地只有“我”——或者連“我”都沒有——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宇宙啊,萬物啊,除了在一剎那傾融在我腦中的印象以外,無論是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都屏絕棄置,付與云煙。只聽憑著此時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從腦中流到指上,從指上落到筆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灑灑落落,自自然然地畫在紙上。這時節,縱然所寫的是童話,是瘋言,是無理由,是不思索,然而其中已經充滿了“真”。
(選自《文藝叢談》)
經典掠影
笑
雨聲漸漸地住了,窗簾后隱隱地透進清光來。推開窗戶一看,A.呀!涼云散了,樹葉上的殘滴,映著月兒,好似螢光千點,閃閃爍爍地動著。——真沒想到苦雨孤燈之后,會有這么一幅清美的圖畫!
憑窗站了一會兒,微微地覺得涼意侵人。轉過身來,忽然眼花繚亂,屋子里別的東西,都隱在光云里;一片幽輝,只浸著墻上畫中的安琪兒。——這白衣的安琪兒,抱著花兒,揚著翅兒,向著我微微地笑。
“這笑容仿佛在哪兒看見過似的,什么時候,我曾……”我不知不覺地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地想。
嚴閉的心幕,慢慢地拉開了,涌出五年前的一個印象。——
一條很長的古道。B.驢腳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溝里的水,潺潺地流著。近村的綠樹,都籠在濕煙里。弓兒似的新月,掛在樹梢。一邊走著,似乎道旁有一個孩子,抱著一堆燦白的東西。驢兒過去了,無意中回頭一看。——他抱著花兒,赤著腳兒,向著我微微地笑。
“這笑容又仿佛是哪兒看見過似的!”我仍是想——默默地想。
又現出一重心幕來,也慢慢地拉開了,涌出十年前的一個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地落到衣上來。土階邊的水泡兒,泛來泛去地亂轉。
門前的麥壟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黃嫩綠的非常鮮麗。——
一會兒好容易雨晴了,連忙走下坡兒去。迎頭看見月兒從海面上來了,猛然記得有件東西忘下了,站住了,回過頭來。這茅屋里的老婦人——她倚著門兒,抱著花兒,向著我微微地笑。
這同樣微妙的神情,好似游絲一般,飄飄漾漾地合了攏來,綰在一起。
這時心下光明澄靜,如登仙界,如歸故鄉。眼前浮現的三個笑容,一時融化在愛的調和里看不分明了。
(選自《冰心散文集》)
賞讀
發表于1921年1月禮贊“愛的哲學”的《笑》,是“冰心體”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引人注目的美文小品。
文章以三個微笑為線索進行藝術聚焦,連綴了三幅美景。開頭出現的第一幅圖畫是:雨聲住了,涼云散了,月光在樹葉殘滴上爍動,如螢光千點,幽輝里出現了壁畫上的安琪兒,“抱著花兒,揚著翅兒,向著我微微地笑”。安琪兒是基督教傳達神意的使者,是美和愛的象征。然后作者拉開默想的心幕,描繪出另外兩幅圖畫:先是五年前雨后的古道旁,綠樹籠罩濕煙,新月掛在樹梢,一個孩子“抱著花兒,赤著腳兒,向著我微微地笑”。這是低吟童心的純潔天真。接著是十年前農家門前,麥壟新黃,果葉嫩綠,月出海面,一個老婦人“抱著花兒,向著我微微地笑”。這是輕唱慈祥寬厚的母愛。三幅清麗的畫面又都融入了對自然的贊美。最后綰結全篇:“這時心下光明澄靜,如登仙界,如歸故鄉。眼前浮現的三個笑容,一時融化在愛的調和里看不分明了”。
文章超越時空和虛實,融合仙界和故鄉,把三個微笑疊印成愛和美的和諧意境。
思考
1.選文為什么以“笑”為標題?
2.選文共寫了三幅畫面,三幅畫面相同的景物是什么?這三幅畫面中,“我”的感情變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文章語言精美雋永,給讀者帶來了無盡的美感。請結合文意,對文中兩處畫線句子進行品析。
4.本文的結構有流暢的美、嚴謹的美。請結合行文思路進行簡析。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