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芳
技法導入
借物抒情法,就是借助某種物品來抒發自己的內心所感。這個物,可以是大自然中的景物,如山、水、花、鳥、樹、草等;也可以是大千世界中的客觀事物,如一磚一瓦、空寂的老屋等;還可以是刻有特殊印記的、包含不平凡意義的生活、學習、工作用品,如自行車、鋼筆、電腦等。
古今中外的文學大家,往往都是借物抒情的高手。如印度詩人泰戈爾,在散文詩《金色花》中,便借助金色花,展開想象,為讀者呈現了圣潔的母子之愛;又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冰心,在散文詩《荷葉·母親》中,借雨中荷葉為紅蓮遮風擋雨的情狀,來歌頌偉大的母愛。
寫作時,要想做到借物抒情,有以下方法可供同學們借鑒:
一、根據自己想表達的思想感情去選擇所借之物
構思時,先深度思考,想一想自己最想表達什么思想感情;想清楚之后,放眼周遭,從自己熟悉的事物或者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物品、令自己難以忘懷的風景中篩選出合適的“所借之物”。
如冰心就幻想把“母愛”作為改造世界的原動力,用“愛”感化世人。于是,在《荷葉·母親》里,便出現了用荷葉來贊美偉大的母愛。
合適的“所借之物”,自然是指“情”與“物”內部的高度匹配。
要么“所借之物”具有傳統意義上的美好品質,如冰心的《荷葉·母親》中雨打紅蓮、荷葉護蓮的感人場景,正是對無私無畏的母愛的真實寫照;要么“所借之物”能生發出新的立意、新的表達,如泰戈爾在《金色花》中,就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那是一種美麗的圣樹花朵,作者除了借金色花贊美孩子的可愛外,更是為了用花金黃的色彩反映母愛的光輝,以表達孩子回報母親的美好心愿。
二、細致觀察,找到“物”的特點中與“情”的共通、共鳴之處
寫借物抒情類的作文,最好能提前準備好所借之物的實體或圖片,這樣有利于大家仔細觀察“物”,找準“物”與自己想抒發的情感間的相通之處,然后細致入微地描畫其特點,為抒情打好基礎。
《荷葉·母親》中所寫的紅蓮、荷葉,均出自作者家的院子。因為是朝夕所見之物,描摹起來自然能夠抓住細節,抓住其引發情感的“點”。于是,在作者筆下,早晨的紅蓮“今晨卻開滿了,亭亭地在綠葉中間立著”,充滿生機與活力;雷雨下的紅蓮“被那繁密的雨點,打得左右攲斜”,“繁密”寫出了雨勢之猛,“左右攲斜”寫出了紅蓮在大雨中左右搖擺、楚楚可憐的情態,讓人憐惜擔憂。當“我”坐在母親身旁時,“一回頭忽然看見紅蓮旁邊的一個大荷葉,慢慢地傾側了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傾側”寫出了荷葉對紅蓮的蔭蔽,“覆蓋”則體現了荷葉對紅蓮的守護;“雨勢并不減退,紅蓮卻不搖動了。雨點不住地打著,只能在那勇敢慈憐的荷葉上面,聚了些流轉無力的水珠”,“勇敢慈憐”直接贊美荷葉,“流轉無力的水珠”則表現了荷葉的庇護力量之大,從側面烘托出母愛的偉大。
三、“物”與“情”互相交融,互相依托
借物抒發的情感要想觸動讀者,引發共鳴,就必須做到物中有情。如《金色花》中,孩子變成了金色花,在母親祈禱時,發出香味,讓她聞到花香;在母親看書時,把影子投到書上,保護她的眼睛;在母親去牛棚時,突然出現在母親面前,讓她講故事;最后,母親問他去哪兒了,孩子卻什么也沒有說。孩子調皮可愛,“失蹤”了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并努力回報著母親。這些“物”既反映了孩子對母親的熱愛、親昵,也體現了母子間親密、和諧的感情。“物”與“情”水乳交融,真實自然又感動人心。
文題設計
請以“校園的花”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1)題目自擬,立意自定,角度自選,文體不限,詩歌除外;(2)運用借物抒情法;(3)細細描摹“物”的特色,抒情自然真摯;(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點撥:校園的花萬紫千紅,而你卻只注意到了這一種花。它是因為什么才引發了你的情思?它身上的什么特點使你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通過對它的細致描繪,你想要傳達出什么思想情感?解決了以上問題后,習作的大框架就立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