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鈞,張理選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醫學影像科1、骨科一區關節外科2,廣東 惠州 516001
前交叉韌帶(ACL)是連接脛骨與股骨的關鍵韌帶,可限制脛骨過度向前移位,并可維持膝關節穩定性。ACL在暴力作用下易受到損傷,ACL損傷未經及時有效的修復可能導致多種繼發性損傷,明顯影響患者膝關節功能。但ACL的組織學特點較特殊,其營養主要由附著韌帶的表層毛細血管網和關節內滑液提供,血供較差,ACL損傷后自行修復的能力極差,多選擇ACL 移植重建方式治療[1-2]。近年來隨著關節鏡技術的不斷成熟,關節鏡下單束ACL解剖重建術已成為目前治療ACL 損傷的主要手段。ACL 兩端骨道的準確定位在單束ACL解剖重建術中有重要作用,能夠明顯影響患者術后恢復[3]。一項研究指出[4],部分ACL斷裂患者解剖重建術后的骨隧道定位發生偏差,影響膝功能恢復。三維-CT(3D-CT)具有立體直觀、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高、掃描速度快、快速成像等特點,其可對各個結構進行多個平面的三維重建,彌補三維數據測量和三維立體圖像的不足[5]。本研究在單束ACL解剖重建術后進行3D-CT重建技術檢查,以評價術中骨道定位情況。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2018 年4 月 至2020 年1 月收 治 的100 例ACL 撕裂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經體格檢查、關節鏡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單純ACL損傷,無其他膝關節骨折和韌帶損傷;②手術適應證明確,均接受關節鏡下單側單束ACL解剖重建術治療,術后第2天接受3D-CT 檢查;③對側膝關節正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膝關節疾病;②嚴重骨質疏松,骨質增生;③膝關節手術史。100 例ACL 撕裂患者年齡20~50 歲,平均(35.19±4.38)歲;男性72 例,女性28 例;體質量指數18~24.5 kg/m2,平均(22.17±0.36) kg/m2;術前Lysholm評分22~59分,(41.39±5.77)分。
1.2 方法 單束ACL 解剖重建術后第2 天予以3D-CT 檢查,用PHILIPS 公司的16 多排螺旋CT 機進行,層厚為3 mm,重建間隔1.5 mm,螺距為0.625~1,電流為150~200 mA,管電壓120 kV。患者取仰臥位,患側膝關節取伸直位,參照以上參數掃描患者膝關節,拷貝原始數據,并上傳至工作站。將膝關節位置進行中位化處理,進行膝關節和ACL 移植物的三維重建圖像,旋轉模型,在三維空間內裁剪所需結構圖像。骨道位置予以相對位置百分比方法,將脛骨平臺最內側和后側為100%,最外側和前側統一規定為0%。在三維模型圖像上查看隧道位置和移植物韌帶走形情況,找出脛骨、股骨隧道口中心點并標記。在X 線上和3D-CT 上分別測定股骨、脛骨兩端兩點的空間三維坐標,計算三維空間內兩點間長度、冠狀位夾角、矢狀位夾角。所有患者均進行12 個月隨訪,按照Lysholm 評分將預后分為優良組71 例(Lysholm 評分≥80 分)與 不 良組29 例(Lysholm 評分<80 分),對比兩組患者3D-CT 顯示的脛骨和股骨骨道內口位置及移植物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 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D-CT 和X 線骨道內口相對位置測量結果比較 3D-CT 測量對脛骨骨道內口位置大于X 線,對股骨骨道內口位置小于X 線,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D-CT和X線骨道內口相對位置測量結果比較(,%)

表1 3D-CT和X線骨道內口相對位置測量結果比較(,%)
檢查方法3D-CT X線t值P值例數100 100脛骨骨道內口位置46.83±2.15 40.18±3.39 16.566 0.001股骨骨道內口位置37.95±2.17 43.75±3.02 15.597 0.001
2.2 兩組患者3D-CT顯示脛骨和股骨骨道內口位置比較 優良組與不良組患者的股骨骨道內口位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不良組患者的脛骨骨道內口位置明顯大于優良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經3D-CT顯示脛骨和股骨骨道內口位置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經3D-CT顯示脛骨和股骨骨道內口位置比較(,%)
組別優良組不良組t值P值例數71 29脛骨骨道內口位置45.19±2.01 50.85±2.49 11.901 0.001股骨骨道內口位置38.09±2.19 37.61±2.12 1.004 0.318
2.3 兩組患者3D-CT顯示移植物情況比較 不良組患者的移植物長度短于優良組,矢狀位夾角小于優良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的冠狀位夾角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3D-CT顯示移植物情況分析()

表3 兩組患者3D-CT顯示移植物情況分析()
組別優良組不良組t值P值例數71 29移植物長度(mm)32.19±3.84 27.68±2.67 5.772 0.001冠狀位夾角(°)68.03±6.11 67.15±5.93 0.659 0.511矢狀位夾角(°)56.01±5.82 52.37±5.11 2.936 0.004
2.4 術后三維CT 影像學表現 單束ACL 解剖重建患者術后三維CT影像學表現見圖1。

圖1 術后三維CT影像結果
ACL損傷為膝關節的常見損傷,ACL有限制脛骨內旋、外翻、過伸、前移等多種作用,ACL 損傷后可明顯影響膝關節穩定性,繼發半月板損傷和軟骨退變,并可導致機體感覺功能障礙,加重膝關節損傷。目前臨床有關ACL的重建修復已達成共識,盡管傳統ACL單束重建術可取得不錯的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的隨訪結果欠佳[6]。ACL雙束重建的效果雖優于既往單束重建技術,但其操作難度大,且不適用于髁間窩較小者。臨床研究認為,單束ACL解剖重建的韌帶更符合機體力學特性,能夠最大程度的恢復膝關節組織完整性、功能穩定性,提高ACL 的手術效果[7]。谷軍等[8]研究也表明,單束ACL 解剖重建術與雙束ACL 重建術后的旋轉和前后向穩定性相似。
關節鏡下單束ACL解剖重建術的創傷相對較小,術后恢復快,近年來已成為ACL損傷治療的最常用方法。骨隧道定點為單束ACL解剖重建術的重要步驟,難度較大,是影響患者手術效果和術后康復的重要因素[9]。相關研究報道,股骨定位偏前可引起韌帶不等長,脛骨骨髓道偏前則對患者膝關節伸直功能有影響,并可導致膝關節屈曲攣縮、移植物黏連等繼發癥狀[10]。既往研究已表明,單束ACL重建術后的止點應與ACL解剖止點接近,最大程度的減小膝關節屈伸活動對移植肌腱產生的張力,為移植物的再血管化、滑膜覆蓋提供有利條件,促進移植物的韌帶化[11]。但患者膝關節伸直角度和髁間頂角度存在個體差異,且兩者無明顯相關性,導致不同膝關節的脛骨隧道位置在矢狀位上有差異。目前有關單束ACL 解剖重建術中股骨骨隧道定位主要在關節鏡下進行,易受到術中視野、操作者對解剖結構認知程度和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影像學檢查在單束ACL 解剖重建術后評價中有重要作用,能夠直觀的查看股骨和脛骨內外骨隧道、移植物固定等情況,指導術中定位,且可為患者預后評價提供更直觀、客觀的支持。
X 線是ACL 解剖重建術后影像學評價的主要方法之一,但X線檢查無法顯示韌帶、肌肉等軟組織,且存在密度分辨率低、影像重疊等不足。另外普通X線平片照射易受到靶片距、膝關節定位等因素的影響,準確性定,且有一定片面性[12]。MRI在軟組織顯影上有一定優勢,能夠進行多參數、多序列采集,清晰反映韌帶走行,在ACL損傷診斷上有較高的準確性、特異性和敏感性,但金屬固定物對圖像質量有嚴重影響[13]。有研究發現,3D-CT 對ACL 重建術的評價效果優于MRI[14]。3D-CT 存在窗寬、窗位及各向同性技術,得到的容積數據能夠進行任意角度、方向的成像,甚至曲面成像,以查看解剖結構和病變全貌[15]。3D-CT重建技術可清晰呈現膝關節全貌,反映ACL 重建后骨隧道的定點、定位情況。3D-CT通過任意角度的旋轉圖像可清晰、直觀的反映骨性解剖標志和骨隧道口的關系[16-17]。3D-CT重建圖像能夠去除骨性障礙物的影響,更好的顯示感興趣部分[18]。3D-CT 重建成像能夠避免重疊,盡可能的降低人為測量存在的誤差。本研究中,X 線與3D-CT 顯示的脛骨骨道內口位置及股骨骨道內口位置均有差異。同時本研究數據顯示,預后優良組與不良組股骨隧道口中心點比較無顯著差異,但預后不良組脛骨骨道位置大于優良組,提示3D-CT重建技術能夠反映單束ACL 解剖重建術后骨道建立和預后情況。另外本研究發現,預后不良組移植物長度明顯短于優良組,不良組矢狀位夾角明顯小于優良組,提示3D-CT 重建技術能夠反映單束ACL 解剖重建術后移植物情況,臨床通過3D-CT測定患者單束ACL解剖重建術后骨髓道和移植物情況,能夠一定程度的反映患者預后情況。
綜上所述,3D-CT重建術可清晰顯示單束ACL解剖重建術后骨隧道和ACL移植物情況,從而回顧性指導關節鏡的術中骨道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