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麗 藤婧 龔世雄 賀漪
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EMs)是育齡期女性臨床上的常見疾病。目前,EMs的發病機制仍未完全闡明,普遍認為與免疫、內分泌因素等相關[1]。腹腔鏡下行局部病灶切除術是臨床上的首選術式,其對于內異癥疼痛癥狀的緩解率高,但極易復發[2]。因此,患者術后需聯合藥物治療,以進一步清除病灶,降低復發率。GnRH-a(亮丙瑞林、戈舍瑞林、曲普瑞林)為公認的常用一線藥物,其通過誘發閉經及絕經假象,抑制雌激素的合成促使內膜萎縮,阻斷性腺軸的刺激而減少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達到緩解病情,減輕疼痛,縮小異位病灶的效果[3]。但單純西藥副作用大,停藥后復發率高,療程不足,不足以抑制病灶,且對盆腔粘連較嚴重者沒有效果,部分藥物對患者肝腎功能的損害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對冠心病、靜脈血栓、高血壓等疾病形成的風險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而且一些藥物價格昂貴,長期治療,經濟壓力較大[4]。近年來,中醫藥治療EMs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減輕EMs痛經患者疼痛癥狀、降低復發率等方面優勢明顯[5]。武漢市第一醫院婦產科結合臨床EMs患者多見“腎虛血瘀”的病機特點,根據患者經期、經后期、排卵期、經前期進行辨證施治,將調血消癥湯運用于EMs的臨床治療多年,在防治EMs患者保守術后復發方面效果頗佳,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武漢市第一醫院婦產科就診的102例卵巢型內異癥(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51例, 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27.52±2.10)歲;體質量指數(20.37±1.56)kg/m2;術前囊腫直徑(6.35±0.24)cm;術前月經天數5~9天,平均術前月經天數 (6.14±0.58)天;觀察組51例,年齡20~43歲,平均年齡(27.63±2.05)歲;體質量指數(20.42±1.51)kg/m2;術前囊腫直徑(6.27±0.26)cm;術前月經天數5~10天,平均術前月經天數 (6.12±0.54)天;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武漢市第一醫院醫學倫理會批準。
(1)西醫診斷符合《婦產科學》[6]《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與治療規范》[7]中有關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標準;(2)中醫診斷符合《中醫婦科學》中有關腎虛血瘀型不孕癥的診斷標準,或伴癥瘕[8]。
(1)既往未曾因子宮內膜異位癥行開腹或腹腔鏡手術;(2)符合上述診斷標準;(3)均接受腹腔鏡保守性手術,由同一醫師團隊進行手術操作;(4)年齡在20~45歲之間;(5)近3個月未有相關藥物治療史;(6)術后半年內無妊娠要求;(7)溝通無障礙,能配合完成各項檢查;(8)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過培訓參與本研究。
(1)卵巢單純性囊腫患者;(2)合并重度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的患者;(3)合并盆腔腫瘤、結核、子宮肌瘤等其他盆腔病變者;(4)有腹腔鏡、藥物禁忌癥者;(5)近3個月內有抗生素、激素、免疫等藥物治療史者;(6)合并肝腎功能損傷等器質性病變、內分泌疾病者。
治療過程中,對照組脫落2例,觀察組脫落2例;兩組患者均行腹腔鏡保守性手術,術后進行常規護理及治療。
對照組患者給予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注射劑 (國藥準字H20093852,上海麗珠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規格3.75 mg,批號:160606),在術后首次月經第1~5天進行第一次皮下注射,3.75 mg/次,1次/4周,連續注射3次。
觀察組患者給予調血消癥湯口服,處方:莪術20 g、丹參20 g、淫羊藿15 g、當歸10 g、香附20 g、元胡20 g、黃芪20 g、木香9 g、炙甘草6 g,隨癥、分期酌情加減:經期:痛引腰骶難忍、經血色暗夾血塊者,加蒲黃、五靈脂;情志不暢者加入柴胡、佛手;經后期:陰血虛,加入女貞子、旱蓮草、熟地黃;痰多者,加皂角刺、浙貝母;血瘀重者,可加三棱、昆布、桃仁等逐瘀散結;排卵期:腎陽虛者,加入仙茅、巴戟天;增強活血排卵之力,加入穿破石、路路通、王不留行;經前期:酌情加入菟絲子、肉蓯蓉、續斷、覆盆子、山萸肉、枸杞子。藥劑由本院中藥房提供,術后首次月經來潮第1~5天開始給藥,每日1劑,水煎,飯后30分鐘服用,4周為1個療程,連續用藥3個月。
(1)兩組患者均于術前、用藥3個月、停藥3個月時參照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評價盆腔相關性疼痛(痛經、非經期下腹痛、性交痛、排便痛)的疼痛程度,按照程度輕重給予0分~10分評價,評分越高,疼痛越劇烈;(2)治療前后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兩組患者雌激素(estradiol,E2)、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黃體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3)于術前、用藥3個月、停藥3個月時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糖類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水平;(4)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法測定血清中細胞間黏附分(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1,ICAM-1)、基質金屬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試劑盒購自北京華宇億康生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5)對比兩組術后不良反應情況;(6)停藥后隨訪1年,統計復發率。
滿足下述三項標準之一定為復發:術后超聲檢查發現新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術后盆腔陽性體征消失后又復出現;除外其它疾病,血清因子又復升高。
顯效:盆腔相關性疼痛消失,月經恢復正常,盆腔內包塊縮小;有效:癥狀有所好轉,月經改善,盆腔包塊無增大或縮小;無效:未見病情變化[7]。

觀察組、對照組的有效率分別為91.84%、77.55%,以觀察組療效更好(P<0.05)。見表1。

表1 兩組EMs術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痛感減輕較對照組明顯,術后治療3個月、隨訪6個月組間對比,以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激素水平有所改善,激素E2、FSH、LH水平與治療前相比顯著降低,組間比較,以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兩組EMs術后患者疼痛VAS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EMs術后患者激素水平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降低較對照組明顯,術后治療3個月、隨訪6個月組間對比,以觀察組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4。

表4 兩組EMs術后患者血清CA125水平對比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血清中ICAM-1、MMP-9、VEGF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同一時間點兩組患者的血清中ICAM-1、MMP-9、VEGF以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5。
兩組患者均可耐受,無中途退出研究者,未見嚴重肝腎功能損傷等不良反應。觀察組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對照組出現多汗2例,性欲下降3例,陰道干燥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12.24%,以觀察組不良反應率更低(P<0.05)。
隨訪1年,觀察組顯效32例患者中,復發2例,復發率為6.25%,對照組顯效20例患者中,復發5例,復發率25.00%,以觀察組復發率較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χ2=3.714,P=0.053>0.05)。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名于中醫典籍中并無相關記載,臨床上多根據其臨床表現而歸屬于“癥瘕”“痛經”“月經不調”等疾病范疇,基本病機為腎虛為本,痰瘀為標。究其病由,患者多因腎氣不足、房勞多產、大病久病、飲食勞倦、內傷七情、外感六淫、手術創傷等致沖任二脈受損,經血不循常道而溢于脈外,成為“離經之血”,此“離經之血反阻滯于胞宮、經脈、臟腑之間,終停蓄成瘀而為病[9]。“瘀血”貫穿發病的始終,是其主要病理實質[10],手術為金刃損傷沖任胞脈,傷及先天腎氣,加重血瘀,術后多見腎虛血瘀之證。本文所用調血消癥湯方中以莪術、丹參為君藥,莪術為辛苦溫之品,能行,能散,能破,功在破瘀止痛、行氣解郁;丹參主入血分,長于祛瘀止痛、活血通脈;當歸、淫羊藿、黃芪為臣藥,當歸其氣輕而辛,主血分之病,專能補血,又能行血,功在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淫羊藿辛甘性溫,走肝腎二經,長于益精氣、補命門、強筋骨,為補腎壯陽之要藥,還可防止丹參、莪術傷正;黃芪益氣固本;香附、元胡、木香為佐藥,主入氣分,重在調暢氣機、和胃;炙甘草為使藥,調和藥性。諸藥配伍,藥證相應,共奏行氣止痛、通絡活血之效。根據患者經期、經后期、排卵期、經前期進行辨證施治,并隨癥、分期酌情加減。本文中,觀察組患者痛感減輕程度更好,內分泌代謝改善更明顯(P<0.05),這證實,調血消癥湯在減輕患者術后痛感、改善內分泌代謝等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更利于促進術后恢復。另外,作為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內異癥的疾病篩查、預后評估的重要生化指標CA125[13]水平經觀察組治療后下降更明顯(P<0.05),這說明,調血消癥湯更利于降低異位內膜的增殖活性及浸潤能力, 且無不良反應,復發率低,優于單純西藥治療。動物實驗研究證實,莪術醇能夠通過抑制腹腔微環境中炎癥反應而改善實驗性大鼠EMs[11]; 丹參酮ⅡA能通過

表5 兩組患者血清ICAM-1、MMP-9、VEGF水平對比
減少抑凋亡蛋白B淋巴細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表達,增加促凋亡蛋白Bcl-2相關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 Bax)和凋亡相關蛋白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9(Caspase-9)的表達來調節細胞凋亡,可顯著抑制大鼠子宮內膜異位癥移植物生長[12];當歸—香附配伍可改善急性血瘀大鼠的血液流變性和病理損傷程度,發揮抗炎鎮痛作用[13]。
諸多研究認為,內膜種植必須經過黏附、侵襲、血管生成過程,是多種介質共同參與的結果[14-15]。臨床研究發現,ICAM-1、MMP-9、VEGF與內膜種植密切相關。現代醫學認為,ICAM-1是調節細胞與細胞間以及細胞與基質之間的黏附作用的關鍵因子,多被報道參與了EMs患者異位內膜的定位、黏附和種植過程[16]。MMP-9是細胞具有侵襲能力的關鍵物質,可促使血管內皮細胞出芽,并生成新血管,且能強化組織細胞間的黏附作用,促使子宮內膜細胞間異位黏附及種植、生長[17-18]。VEGF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重要的血管形成因子,相關研究發現,腹腔內VEGF增多,可促進血管生長,有利于異位內膜的種植存活,而增殖的異位內膜會表達出更多VEGF,進一步促進血管的增生,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可見,VEGF的過度表達可能是導致EMs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19-20]。本文中,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血清中ICAM-1、MMP-9、VEGF水平降低更明顯(P<0.05),可以推斷出,調血消癥湯可能通過干預血清中ICAM-1、MMP-9、VEGF水平以抑制內膜種植,血清中ICAM-1、MMP-9、VEGF水平變化可用于判定臨床效果,對三者水平的干預也可作為臨床治療EMs的新思路。
綜上所述,調血消癥湯謹守EMs患者“腎虛血瘀”的病機特點,藥證相應,確實可減輕術后患者的盆腔相關性疼痛程度,用藥安全,在防治EMs患者術后復發方面有確切效果,且從抑制內膜種植為新思路初步探討出調血消癥湯起效的可能原因。但鑒于本次納入病例數較少,有關調血消癥湯方中藥物對血清中ICAM-1、MMP-9、VEGF的具體調控機制或其它可能的作用機制,尚需后期增加大樣本、長隨訪雙盲實驗研究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