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董以良 曾璽凡



2月23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強化作業管理、提高課后服務水平、細化手機管理措施等提出了要求。
這些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學校如何落實到位,新學期將有哪些新思路新方法?本報記者分赴多所學校采訪。
9點以后不做作業,全面推行無作業日
為了切實給孩子們減負,國家教育部連連放出大招,2月23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要著力強化學生作業管理。
長沙市雨花區泰禹小學也放出大招,在開學第一天,每位老師都簽訂了一份減負承諾書。內容主要為5個部分:“按學情,分層作業”“嚴要求,精改作業”“許家長,不批作業”“星期三,沒有作業”“晚九點,不做作業”。
該校校長李臻介紹,“承諾書中所說‘晚九點,不做作業就是說學科老師預計當天作業時長,班主任控制作業總量予以公示。學生晚上九點以后還沒完成作業,可以選擇不做,家長簽字或向老師說明情況即可。”
作業改革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重要途徑。今年,長沙將全面建立中小學生作業布置學校統籌機制、教師試做機制和作業評估機制,鼓勵學校設立“無作業日”,增強作業的選擇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讓作業成為學生樂于完成的事情,切實為學生減負。
3月1日周一,長沙市明德華興中學初三年級學生享受語文學科無作業的“福利”,根據安排,接下來幾天依次為數學、理綜、英語、文綜學科無作業。據悉,該校于2020年秋季學期便開始試行初三年級“無作業日”,目前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模式。本學期,“無作業日”將全面鋪開,初一初二年級的具體實施方案正在制定。此外,該校還將作業設計納入每周集體備課必選項目,分層布置,確保作業難度、強度符合學生實際,切實提高作業質量。
在采訪中,多名校長表示,減負不是簡單地減少作業量,而是教會學生更高效的學習方法,學會自我管理,讓學習更輕松。
如何做?
桂東縣漚江一完小作為郴州市中小學作業改革試點學校,用3年多的時間探索并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早在2017年秋季,該校便出臺了《作業改革與創新工作方案(試行稿)》,細化了作業設計的基本流程和批改規范,以“控量提質”為準則啟動創新作業,改革評價體系。
該校副校長黃云鳳介紹,學校在“全科作業統籌調控制度”下,實行了科學拓展性作業、手工制作性作業、自主探究實踐性作業等作業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制作學習小報、畫思維導圖、自編單元練習題及考試試卷……多樣化和個性化的作業層出不窮。
目前,該校作業改革經驗已在桂東多校推廣,并成功立項郴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安化縣東坪鎮萸江學校從2019年春季學期開始實施作業改革,該校校長王富喜說,根據市、縣文件精神,學校堅持書面作業、口頭表達作業、實踐性作業三種形式交錯布置少而精的作業,“老師會在課后服務時間內輔導孩子完成作業并進行當面批改,不會讓家長批改作業。”
6點放學,編程課成新寵
近日,教育部提出:各地要推動落實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全覆蓋,每個學校都要做起來。在時間安排上,要與當地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切實解決家長接學生困難問題。要豐富課后服務內容,指導學生盡量在校內完成作業……多條新規,契合了家長希望“通過課后服務不斷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調動他們寫作業的積極性,提高寫作業的效率”的心理需求。
“孩子在學校寫完作業,還有老師輔導答疑,家庭作業不用操心。6點放學,下了班剛好能接上她。這樣一來,我們家長每天的任務輕了不少。”湖南師大附中高新實驗中學七年級2004班學生曾偲程的爸爸對學校課后服務工作的開展贊不絕口。
該校學生發展處主任伍宏敏介紹,學校自2019年9月開始開展課后服務工作,最初便充分考慮家長接學生的種種不便,“召開家長會進行調研,了解家長需求,根據冬、夏不同作息靈活調整課后服務和放學時間。”
“除了必備的作業輔導,學校在課程設置上不斷豐富課后服務內容,確保藝體活動和特色課程占比達到50%。” 伍宏敏介紹,學校每學期的課后服務課程并不固定,課程研發中心會根據相關政策和學生家長的滿意度調查,不斷進行調整,“例如本學期根據長沙市教育局7-9年級增加‘編程教育的要求,開設了相應的興趣課。”
“剛好我們家小孩一直對計算機編程感興趣,可以選擇報這門興趣課。”開學后學校選課系統剛開放,七年級2004班學生譚博文催促媽媽趕緊選定這門課程。
長沙市開福區第一中學九年級1804班學生劉宇森的媽媽十分關注孩子的安全,“我們是雙職工家庭,有了課后服務,下班后接孩子時間剛剛好,很安心也很放心。”劉媽媽說,“通過兩年多的課后服務,孩子也成長了不少,學習有主次,更主動,參與社團活動增強了他的自理能力。”“現在升入初三,學習上有學校老師專業耐心的輔導,也不用再給孩子額外報輔導班了。”
除了在時間和學習上盡可能配合家長、服務學生,一些學校針對家庭貧困學生還有額外的福利。
“我們學校2019年9月正式啟動課后服務工作,全校2200多名學生參與率達95%,其中有670余名貧困學生享受了免課后服務費的政策。”吉首市第五小學校長楊偉告訴記者,考慮到學校有限的場地和家長的負擔能力,接下來,該校將對課后服務工作進行精細化管理,借助當地豐富的民俗資源開拓課程內容,更好地服務學生家長。
安裝公用電話,設手機“開放日”
新學期開學,根據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相關要求,各地中小學紛紛響應號召,頻頻亮招,旨在尋找校園手機管理之良策。
新晃侗族自治縣洞坪學校作為鄉鎮中心校,生源大都是周邊山區的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的嬌慣,父母常年不在身邊,“學生容易被五花八門的網絡世界吸引,不利于身心健康。”該校教師吳希輝告訴記者。
“開學就帶一臺老舊手機來上交,過年用壓歲錢新買的智能手機則偷偷藏起,一回到寢室就掏出來看小說、聊天。據我調查,有智能手機的學生80%都會辦兩張卡,以此來應對學校的檢查。”吳希輝說,往年的春季學期開學,學校都會突擊查寢一個月,目的就是為了盯住那些擁有兩臺手機的學生,“宿舍管理員在學生面前沒什么威信,必須得靠班主任自己來盯。”
該校校長吳可貴告訴記者,手機管理是該校的重點工作,此前,學校一直明令禁止攜帶手機進校園,也嘗試了多種辦法進行管理。本月內,學校將開展一次家長會,對相關政策進行解讀,確保家校達成共識,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家校合力共育,也是石門一中教師覃若彬的管理方法之一。他建立班級聯系群,家長有事和班主任聯系,老師再為學生轉達家長信息,從源頭上減少手機進校量;增設學生手機管理專柜,在規定的“開放日”發給學生與家長聯絡……
“如有違反,直接沒收手機,直到放假由家長簽字才能領回。”覃若彬說,攜帶手機進校園,處理毫不手軟。
嚴格的管理之下,婁底二中自2018年起為近700名寄宿學生開通了有線電話,每個教師辦公室也都配有座機,供學生免費撥打。
長沙市稻田中學也通過多條途徑落實教育部要求。該校副校長張興介紹,該校通過微信推送《關于手機管理致稻田中學家長的一封信》,利用周會課、班會課進行校紀校規宣傳教育,組織學生簽訂不帶手機進校園的承諾書,從源頭上防止學生帶手機進校園。“學校還將開展整本書閱讀、‘書畫影展、音樂、體育等活動,培養孩子的廣泛興趣,讓學生從注意力上遠離手機,養成良好使用手機的習慣。”張興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