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民
雷文景先生所著的《大師們的成都歲月》一書,記錄了一些和學者們有關的課堂故事,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許壽裳先生所講的一堂課,因為那堂課只有一個學生聽,是一個學生的課堂。
許壽裳先生是現代著名學者,也是魯迅的摯友。大約在1940年前后,許壽裳來到成都華西壩,開始在華西協和大學任教。當時,學校允許教授們開選修課,于是,各科的教授們便開出了名目繁多的選修課,協和大學“五大學”的學生們可以跨校自由選讀。許壽裳也開了兩科選修課:《中國傳記研究》和《中國小說史》,但因為他這兩個科目并非是顯學,所以聽課的學生寥寥無幾。“1940年的某一日,華西壩廣益大學舍的某一間教室在靜候著許壽裳的到來。只見許壽裳腋下夾著講義,以他一貫的快速步伐踏上那幢又名稚德堂的雙層十八級臺階,甫進教室,他的紹興腔的國語便脫口而出:‘諸位好!待他定睛一看,卻見以紅黑兩色為基調的偌大教室卻只有一位學生靜靜地坐在那里,那位學生也以感傷的眼光凝望著自己的老師。于是,許壽裳走下講臺,師徒二人相對而坐,一堂傳記研究的教學課沒有絲毫耽誤,直到下課鈴聲響起。”
雖然偌大的教室只有一個學生來聽課,但身為老師的許壽裳卻并沒有取消講課,而是像面對滿教室學生那樣認認真真地講完了那堂課;雖然知道那堂課只有自己一個人來聽,但那個學生并沒有離去,而是認認真真地聽老師講完了那堂課。這就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學生和老師都極其認真,在時局動蕩的歲月里共同努力研究學問,中華民族文化的種子之所以能夠在戰火紛飛中綿延不息、薪火相傳,正是得益于這種認真精神。
那天聽那堂課的那名唯一的學生,叫袁珂。在許壽裳老師的影響下,袁珂發奮努力,終于學有所成,成了著名學者,一生發表了800余萬字的學術論文,被公推為中國神話學會主席,成為中國神話研究的杰出專家,被譽為“繼魯迅、矛盾之后中國神話界的又一位大師”。不能說僅僅因為那一堂課就使袁珂成了大器,但那一堂課中所包含的精神,無疑已經昭示了以后的成功。多年以后,袁珂在追憶許壽裳老師的文章中提到了那堂課,仍感慨不已。許壽裳先生如果地下有知,看到他當年的學生取得了那樣大的成就,也一定會感到欣慰的。
(編輯??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