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婷婷


焦慮之下,有人選擇通過打扮改變自己,有人選擇通過醫美手術等提升顏值,但各類醫美機構野蠻生長,行業亂象不時爆出。
醫美水深,“微整形”變成了“危整形”
崔女士是一位網絡主播,為了讓自己的形象更為完美,她于去年6月份在一家醫美機構接受了雙眼皮手術。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崔女士在術前反復與醫生溝通過自己想要的效果,但沒想到的是,非但想要的效果沒達到,崔女士在手術七八個月后眼睛仍然紅腫,且切口處出現明顯瘢痕。崔女士要求該醫美機構退款并賠償,但該機構認為這不屬于醫療事故,只承諾可以為崔女士進行二次修復。“我感覺再修復也很難回到原來的樣子了,現在非常后悔。”崔女士說。
崔女士的遭遇并非個例。有機構發布的《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顯示,2019年在合法醫美機構中有15%的機構存在超范圍經營現象,同時據估算,全國有超8萬家生活美容機構非法開展醫美項目。但面對美容醫生的話術和建議,很多消費者往往難以辨別真偽。
由于在法律監管上存在缺失,醫療美容往往很難量化,出現糾紛在法律上常常難分對錯,如何判定為失敗,在這一行業標準內尚無明確規范,這就給消費者維權增加了難度。
記者以“整形”為關鍵詞在企查查平臺搜索發現,國內目前涉及到整形這一領域的公司機構共18115家,僅2020年內就成立了1108家。
“現在醫美市場太熱了,幾乎隨時都能聽到新的醫美機構誕生。”某整形醫院工作人員張麗告訴記者,“不少無法拿到醫院機構資質的新入行者,紛紛轉而開起醫美診所來切入市場。”
醫美賽道繁榮的背后,是非法行醫、醫療事故、專業人才緊缺等多種問題的接踵而至。2019年中國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1.3萬家,盡管國家對不同等級的醫美機構所開展的項目都做出規范和限制,但其中仍存在15%的機構超經營范圍。此外按1.3萬家醫美機構計算,在非多點執業情況下,正規醫師需求數量約為10萬名,但實際從業的醫美醫師數量僅有3.83萬名。而在“來錢快、誘惑大”的醫美黑產催生下,滋生出大量自稱“專家、醫生”的非法從業者。
“年輕人誤入黑醫院而遭遇毀容的消息比比皆是。”張麗說,“整形還是存在一定風險的。在追求美的路上需要謹慎。”
市場下沉,00后陷入“醫美貸”
2021年的3·15,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朝陽法院”)發布了《醫療美容糾紛審判白皮書》,統計了近五年(2016年~2020年)受理的醫療美容糾紛案件,活生生的個體變成了案例躺在了白皮書里,也讓大眾從一宗宗案卷里看到了“醫美的奇特江湖”。
“虛假宣傳、非法行醫、病例不規范”,當醫療美容機構的亂象遇上就診者(顧客)的“不理性、化名就醫、在不同機構內復合診療、不配合鑒定”的特征,似乎糾紛就成為了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且往往難以解決。
以“醫美”為關鍵詞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搜索,僅過去半年,全國各地醫美的案件有好幾百例,在這其中,越來越多的00后作為被告出現。
如果仔細歸類這些00后所涉及的案件,會發現,超過50%案件共同指向一種案件類型:醫療服務合同糾紛類。通俗易懂地來說,她們背上了醫美貸。
上百件此類案件描繪了一個大致相似的經過:這些年輕人想要對身體某一處進行手術,通過某些醫美APP線上平臺找線下的醫美項目,有的要動鼻子,嘗試了肋軟骨隆鼻術,有的要動眼睛,嘗試了眼綜合整形手術,還有的要瘦身,嘗試了手臂吸脂、大腿環吸脂手術。
每一個單項或綜合對00后的購買力來說都是挑戰,在看似誘人的醫美貸沒出現前,他們想都不敢想。
通過醫美平臺牽線,少男少女們選擇分期付款,在知情的情況下,平臺會與他們簽訂電子版《分期支付協議》。將手術費直接支付給醫美平臺的,通常由某些商業保理有限公司操作。除了要給保理公司交納手術費和利息,還要給線上平臺繳納服務咨詢費用,大部分被訴諸法庭的女孩,只交了總費用的十分之一,就再也無力償還了。
當然也有少數消費者不知情,醫美機構以免費美容為由,誘導她們簽訂這種消費貸。
更為夸張的是,有商業借貸公司僅去年半年就把近50位未按時還貸的90后、00后訴諸法庭,這還只是一家商業借貸公司半年起訴的數量。可以窺見,在醫美消費日趨低齡化的同時,為醫美消費背上醫美貸的年輕女孩數量龐大,不理智的醫美消費現象正在蔓延。
這些深陷醫美貸的年輕人,大多來自經濟并不發達的各地縣城。1~6萬元不等的醫美項目,對這些年輕人來說,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年紀最小的,是出生在2002年的一個縣城女孩,2019年獨自借貸做醫美時剛滿18歲。
機構不合規、非法從業者和泛濫的假貨水貨
中國數據研究中心、中國整形美容協會于2018年聯合發布的《中國醫美“地下黑針”白皮書》顯示,國內醫美“黑機構”數量已經超過6萬家,是正規機構的6倍,非法醫美執業者超過了15萬名,是合規醫師的9倍。這些非法執業者有的在上崗前僅完成了短短幾天的培訓,便上手操作注射針劑的微整形、半永久甚至是其他動刀手術。
而即使在合法的醫美機構內,也依然存在違規超范圍的經營操作。違規之處主要在于超范圍實施了手術項目。根據手術難度和復雜程度以及可能出現的醫療意外和風險大小,美容外科手術分為四級。相對應的,開展各級手術項目的場所也有嚴格的限制。由于手術項目的毛利相比非手術項目高出20%,一些原本只能進行難度不高的一、二級手術的診所或門診部則會趨利,違規開展高級別手術。
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3.5萬家醫美相關企業中,超3600家曾受到過行政處罰,占比超過一成,其中30%的企業行政處罰數量達到3條及以上。
虛假宣傳和資質問題是最常見的行政處罰原因,例如某機構宣稱專注整形20年,實際經營卻只有10年。“診療活動超出登記范圍”,“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是常見的不符合資質的處罰原因。僅在2018年到2020年三年間,醫美行業涉及消費者權益相關的行政處罰數量約占全部行政處罰的1/3,遠高于其他行業。
不僅僅是機構和從業者本身存在問題,逐利的過程中,藥劑和醫療器械也出現了不少假貨和水貨。中國整形美容協會2017年的數據顯示,國內市場上銷售的玻尿酸和肉毒素類產品中,70%是假貨和水貨。
資料來源:《新京報》《法制日報》、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