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洋

綜合國際經驗來看,只有養老金替代率超過70%,退休人員才能維持現有的生活水平。
人社部正在研究延遲退休具體的改革方案,并強調方案要尋求最大公約數,兼顧各方利益。中國的養老替代率早跌破國際警戒線,謀求最大公約數是否也包括養老金過低呢?
一位黑龍江的讀者,1964年生人,2019年退休,一個月退休金1500元;另一位成都的阿姨,自己繳納社保15年,退休后每個月1150元;南京企業女職工,繳納社保29年零6個月,退休后每個月1987元。
看了讓人感到心酸,但這就是現實。
一組2020年全國各省區市平均退休金的數據顯示,西藏因處高原地區有補貼遙遙領先,每個月人均接近5000元;其次是上海、北京,人均4400元;青海人均4000元,余下的全國絕大多數省區市都在2000~4000元之間;平均養老金水平低于2800元的省區有4個,分別是廣西、海南、湖南、吉林,最低的吉林,人均2622元。
這樣的養老金水平如果是女職工50歲退休,繳費工齡本來就短,個人賬戶上的資金還要相應地分攤到比男職工多十余年的領取年份里,養老金之少也就可以預見了。
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是,直到現在國家的養老金還是雙軌制,公務員由國家財政負擔,企業走的是社保,社保替代率低,女職工作為社保中的基層,更低了。
退休后不再工作,不再創造價值,這時收入會少一大截,但是生活還得繼續,閑暇時間更多意味著花費可能更多。
養老金替代率是退休金占退休前收入的比率,是衡量退休后生活水準的一項重要指標。本世紀以來我國的養老金替代率連年走低,替代率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05年的57.7%,到2011年更是低至50%。近幾年,替代率甚至徘徊在45%。
盡管作為分子的養老金每年都漲,此前每年甚至漲一成,但作為分母的居民收入漲得更快,在社會整體收入上升的洪流中,退休人員只分得了一小杯羹。
過低的保障水平很容易形成老年人貧困現象。
中國社科院2019年發布的《社會保障綠皮書》曾指出,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已經陷入“高名義繳費率、低替代率和低可持續性”的尷尬境地。按照國際勞工組織1994年發布的《社會保障最低標準公約》,55%是養老金替代率的警戒線,低于這個水平,退休人員的生活水平將嚴重下降。綜合國際經驗來看,只有養老金替代率超過70%,退休人員才能維持現有的生活水平。
早在2013年國家層面就在討論延退,因為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阻力重重。既然要尋找涉及人員的最大公約數,延退和養老金的多寡,就是矛盾的兩面,是最值得考慮的因素。在微薄的養老金和延退后相對優越的養老金面前,相信不會是一道一邊倒的選擇題。
在退休年齡上,有些西方國家是“彈性”的,政府給出一個領取養老金的年齡范圍,退休者可自主決定具體的領取時間。挪威、德國、英國等國家有的把退休年齡區間設定為“62~75歲”,有的為“62~70歲”,62歲下限領取養老金只能部分領取,65歲則是正常數額的養老金領取,越晚領取,替代率越高。要尋求延退的最大公約數,更高的替代率正是其一。
摘編自《三聯生活周刊》202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