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理解——旅游體驗的生存之維

2021-05-17 16:16:25趙劉
旅游學刊 2021年4期

趙劉

[摘? ? 要]文章從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哲學視角出發,研究了旅游體驗中的理解命題。研究認為:(1)旅游體驗中始終存在理解,旅游對象經由理解而向旅游者展開,理解的模式被表述為旅游者對旅游對象因緣整體的領會。(2)旅游體驗的理解程度在實踐中處于初步理解與深層理解構成的譜系之中。初步理解是旅游者通過經驗移置將各種旅游對象當作以往經歷過的相似者來領會,深層理解則是對旅游對象在原時空情境下前因后果的領會,自然景觀、文化景觀、主體間性的理解各有其具體探問方向。(3)體驗與理解具有一種循環關系,體驗總是帶有理解的體驗,理解又總是基于經驗的理解,體驗的完成與累積構成經驗。因此,旅游的真正意義并不在于體驗的堆砌,而是通過優質體驗完善了旅游者的經驗脈絡,幫助今后更好地理解世內照面的對象。

[關鍵詞]理解;旅游體驗;存在論1;因緣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21)04-0136-11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1.04.014

引言

旅游體驗研究的重要性已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同,其可以作為“旅游學基礎理論研究的硬核,最能夠體現旅游學作為一個跨學科的體系架構的研究視角,也是當前解決旅游研究理論空洞化的最有效途徑”[1]。但是,旅游體驗研究仍然有待于進一步深化,如旅游體驗中的理解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作為其他人文社會科學中的重要命題,卻在當前的旅游研究中被有意無意地忽視了。一些相關性命題如“認知、感知、解讀、認同”等的研究并不能代替理解,這并不是一種無關緊要的詞語互換,而是在深層次上反映了當前將“此在”研究等同于“存在者”研究的常見狀態。本文嘗試從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哲學視角出發,運用現象學方法,將存在者層次上的慣常研究還原為此在的生存論研究,來綻露“理解”在旅游體驗中的呈現模式,從而發掘旅游體驗中“理解”的存在維度,進而表明它與旅游意義的緊密關聯。

1 相關研究述評

以“旅游”“理解”為關鍵詞來搜索目前研究成果,發現許多是對于某個旅游概念或主題的理解,如“原真性”理解、“生態旅游”理解、“旅游本質”理解等,都屬于一種外在式地幫助學界和大眾深化對旅游現象或概念認識的研究。本文所關注的則是游客在旅游體驗中是否存在理解,以及理解的表現模式問題。旅游體驗中存在理解嗎?不少學者對此持否定態度,如Boorstin對游客的旅游體驗持悲觀態度,認為大眾旅游者趣味庸俗,難以對文化活動和景觀進行理解,他們喜好進行膚淺的旅游體驗[2]。Culler在《旅游符號學》中同樣認為,游客在旅游過程中不是對真實的尋找,不去尋找文化吸引物本身的意義,只能從明信片、自由女神像儲蓄罐、埃菲爾鐵塔縮微模型等復制品中尋找淺薄的快樂[3]。Pine和Gilmore將消費者經驗看成是經濟商品,體驗被看作是企業為消費者生產出來的活動[4]。因此,不少研究者將旅游活動看作是一種淺層次的追求快樂的應激性體驗,作為較高層次的意識理解活動當然就不會存在于旅游體驗中了。另一些研究者提出相反的意見,特別是基于符號學的視角指出旅游體驗中存在游客的解讀活動。如MacCannell在《旅游者:休閑階層新論》中認為,全世界的旅游者都在閱讀著城市和風景文化,把它們看作符號系統[5]。Urry在《旅游者的目光:現代社會的休閑和旅游》中認為,旅游者看到的事物都表征著其他某種事物[6]。Norton引用了文化圈層模型研究了符號學視角下游客的旅游體驗建構問題,解釋了游客對文化事物符號的解讀過程(期望、體驗、感想)[7]。王寧進一步指出在符號互動過程中,如果符號意義能夠被人們理解,那么互動將順利進行并產生文化認同,否則將產生互動困難和文化沖突[8]。除了符號學外,還有不少運用定量方法來研究旅游體驗中與理解相關的一些問題,多以偏好、滿意度等結果呈現。如“不同文化背景差異對文化景觀的偏好影響顯著,中外游客的審美呈現出不同的特征”[9],“人們對書法景觀的體驗存在個人、人際與結構3個限制因素”[10]。

雖然符號學、定量模型等理論方法幫助人們探索了旅游的深度,但是以MacCannell等為代表的研究者大多將文化景觀作為典型對象來證明旅游的符號性或內涵豐富性,而對于自然景觀體驗是否也存在符號式理解則是缺席的,即“旅游體驗中的理解是否普遍存在”并沒有得到清晰的回答。將旅游活動看作一種純粹追求快樂的膚淺式體驗仍普遍存在于人們的一般認識中。進一步地,主體在旅游活動中是“如何進行理解”,或理解的模式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答。符號學更關注的是主體的解讀會獲得什么意義,而本身的理解過程則被忽略了,即旅游符號學存在一種“解讀的神話”傾向,似乎主體一定會對面前的對象進行理解,但是卻不清楚具體是如何解讀的。一些定量研究將文化背景、景觀信息納入反饋評價模型,試圖挖掘體驗滿意度的相關因素,也可以將之看作是對于理解相關性的間接研究。這類研究往往采取的是科學主義的客觀視角,將主體、客體對象當作產生關系的“黑箱”,通過試驗與數據來建構相互關系的模型方程。雖然以上研究都從各自角度深化了旅游體驗研究,但是總體來看大多采用了“存在者”的視角,即將此在當作與世內各種存在者相同的層面來開展研究,卻忽略了此在作為活生生的生命體驗存在的基點。

近年來,將游客體驗中的理解命題還原到生命層面并從現象學、存在論或詮釋學等哲學角度開展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Andriotis[11]、Pernecky[12]、Ingram[13]和Li[14]運用胡塞爾現象學對旅游者體驗的本質進行了描述。Curtin通過現象學式的問題訪談來尋求理解“人-海豚”景觀的吸引力,如“是什么令你喜歡與海豚同游?” [15]Ablett和Dyer在研究遺產旅游時指出,傳統、歷史、語言、環境以及社會尺度在體驗中十分重要,并認為旅游者像翻譯專家一樣將遺產的理解看作自己的重要任務[16]。Jamal和Hollinshead認為對于體驗和意義的理解需要更深入地研究人的反身性[17]。Laverty比較了數據分析與現象學研究方法的不同,指出前者研究目標在于將研究者與參與者的感知和理解分離開來[18]。Tomas和Tazim則認為從詮釋學來看,數據分析的研究目標實際上難以真正實現,因為參與者關于X的體驗實際上是一個研究者與參與者共同建構的過程[19]。Reisinger和Steiner專門研究了以色列導游的講解,認為其具有海德格爾式風格,因為他們可以利用個性和文化背景進行豐富的描述和解釋[20]。Jamal和Stronza則用存在主義來分析秘魯亞馬孫地區生態旅游的“居住”體驗[21]。Reisinger和Steiner借鑒海德格爾理論討論了旅游真實性問題,并且通過主體視角來解釋他的研究觀點[22]。Tomas和Tazim通過分析比較現象學與存在論等理論觀點,認為綜合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和伽達默爾的詮釋學在未來是一項重要的研究任務,它將為理解旅游體驗提供堅實的理論和方法論框架,特別是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提出了關鍵的原則[19]。本文正是在現有基礎上,從基礎存在論視角出發,研究旅游體驗中的理解是否普遍存在以及具體模式問題。

2 理論與方法

2.1 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理解”流變

日常生活中的理解表示對某種事物的了解、領會、明白、懂得,表達一種行為;人文社會科學中與理解相關的詞匯則包括領會、認知、詮釋、解釋等,特別是被狄爾泰、施萊爾馬赫發展為一種方法論和認識論。但是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則帶來了哲學層次上的本體論轉向,認為“理解不屬于主體的行為方式,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23]3,以至于被利科稱之為“第二次哥白尼式的巨變”[24]。正是從這種基礎存在論出發,我們得以超越慣常的理解概念限制,并可能揭示出旅游體驗的深層內涵。

“理解(verstehen)和解釋(auslegung)的技藝學曾經由于一種類似的動機而沿兩條路線——神學的和語文學的——加以發展”[23]252。作為“釋義學”概念,理解和解釋開始主要針對《圣經》的理解和復興古典文學的人文主義要求。德國哲學家施萊爾馬赫和狄爾泰建立了理解和解釋的系統理論。施萊爾馬赫認為,雖然人們面對的法律文件、宗教經文、文學作品的形態千差萬別,但是各種理解活動在本質上并無差別,都有共同的出發點。對于施氏而言,理解是對于文本作者的心理歷程的再度體驗。狄爾泰認為精神科學與自然科學不同,它研究的是人內心的精神創造活動,只有活生生的人才是精神科學研究的起點和終點。實證主義不適用于研究精神科學,對于各種文化現象,只有基于個別心靈才能被合理地理解。他提出“體驗-理解-表達”的精神科學研究框架,只有借助現象、體驗,才能理解人的精神世界。進入20世紀,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提出此在的存在問題,為“理解”帶來了由認識論到本體論的轉向。“此在本質上就包括:存在在世界之中。因而這種屬于此在的對存在的領會就同樣源始地關涉到對諸如‘世界這樣的東西的領會以及對在世界之內可通達的存在者的存在的領會了。”[25]16海氏認為,本體論的根本問題就是存在,此在總是領會式的存在,而理解則是領會的成形階段,并且理解始終受到前理解的制約。伽達默爾進一步發展了海德格爾的理論。他將理解看作此在的普遍世界經驗,并認為主體的“前見”并不是理解的消極因素,而是一種積極因素,它為理解者提供視閾。理解并不是要完全消泯主體與文本之間的時間距離,而是基于“前理解”并進入詮釋循環,通過自己的個人視閾與文本視閾相融合[23]9,從而達到正確的理解。舒茨對社會生活中的理解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理解他人或制作品的關鍵在于獲得原本意義,這需要依據他人的意義脈絡進行理解[26]。

2.2 基礎存在論中的“理解”命題

理解在旅游體驗中確實普遍存在嗎?在此,海德格爾對存在的思考為旅游體驗中的理解研究帶來重要啟發。存在是西方哲學中的基本概念,但是海氏認為自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哲學家卻并沒有正確理解——原因在于混淆了存在與存在者。海氏認為“存在”是動詞,表示“在”起來的過程;而“存在者”是名詞,表示實體事物。由于事物的存在狀態必須基于自我顯現的“在”的過程,因此與實證科學的存在者層次上的發問相比,“存在論上的發問要更加源始”[25]13,“存在論的任務在于非演繹地構造各種可能方式的存在譜系”[25]13。其中,基礎存在論最為重要,它將此在作為研究課題,是一切存在論的源泉。因為此在的研究同其他一切存在者相比具有優先地位,“通向世內存在者的一切途徑在存在論上都植根于此在的基本建構。”[25]233海氏認為只有此在才關心其他存在者的存在,才可能提出存在的問題并揭示存在的意義。此在的存在就是生存(existenz),所以基礎存在論就是“對此在的生存論分析” [25]16。“生存是海德格爾哲學中用于表述作為追問存在意義、領會存在的人的存在。”[27]在基礎存在論的存在譜系中,“理解本身就是此在的基本存在方式”[28],“理解就是人類生命本身原始的存在特質”[23]370。基礎存在論認為,此在無論如何總是寓于世內照面的各種存在者之中,其展開狀態被稱為“領會”。“在對‘為其故的領會之中,植根于這種領會的意蘊是一同展開了的……意蘊就是世界本身向之展開的東西。”[25]167比如,我們將錘子領會為能敲打釘子從而加固板凳的物體,而板凳則被領會為服務于人休息和吃飯的物體,單單去看錘子和板凳的外表或觀察分子結構卻并不能說是領會了它,只有明白了“為其故”才是真正的領會。世界就在存在者被領會的狀態中向著此在而揭示著、展開著。“那些關聯在自身中勾纏聯絡而形成源始的整體……我們把這種含義的關聯整體稱為意蘊。它就是構成了世界的結構的東西。”[25]102隨著世內照面的東西一向已被此在領會到某種因緣,解釋則將領會到的東西進行梳理。在此,“領會-解釋-因緣”構成理解本體論的初步架構。

2.3 現象學方法

由于基礎存在論十分深刻地揭示了更為原始的存在問題,本文將采取這一視角來研究旅游體驗與理解命題。通過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分析,使我們可以超越常規的主客體認知角度(已然發生),而將目光回溯到旅游對象如何向旅游者顯現的層面(正在發生),來發掘旅游體驗中的理解問題。在具體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面向實事”的現象學方法。在海氏看來,現象學的意思是“讓人從顯現的東西本身那里如它從其本身所顯現的那樣來看它。”[25]41相關的討論則必須從直接展示和直接顯示的內容方面來進行描述,而不應摻雜別的東西。“凡是如存在者就其本身所顯現的那樣展示存在者,我們都稱之為現象學”[25]41。經由現象學顯現和描述,我們不僅領會到作為實在的存在者,還有存在者的存在。下文中的“我”為第一人稱單數,表示體驗和生活中一般的自我意識。現象學雖然以反思描述為主要手段,但并不反對將他人的觀察驗證作為補充,如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等經典著作就為我們做出了現象學研究的典型示范。根據研究需要,文章將實地調查法作為現象學研究的驗證補充。本文調查研究對象為20名在美國旅游的中國游客,時間段為2017年5—7月,旅游目的地主要為美東區域和美西區域;并且對每位調研的旅游者按其所到訪景點的漢語拼音首字母進行編碼,如對赴羚羊谷旅游的第一位調研游客編號為LYG01,對赴硅化木公園旅游的第一位調研游客編號為GHM01。之所以選擇出境游客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在于陌生化的旅游情境易于展現旅游者活動的潛在特點,也可以幫助研究者突破常規理念的束縛。筆者全程陪同研究對象參與旅游活動,通過語言、微信、文字等方式充分交流旅游體驗,所論及內容除了美國旅游見聞感受外,還有之前的國內旅游體驗比較,因此,研究樣本雖有限,但研究內容資料十分豐富。在這種全面而深入地交流、反思過程中,筆者既是研究者又是參與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旅游者的表達與體驗,從而達到對研究主題更深刻的洞察。

3 旅游體驗中的理解

在筆者親身體驗反思和田野考察的過程中,發現旅游者所接觸的對象主要可以分為自然景觀(如山石、森林)、文化景觀(如歷史文物、城市景觀)和社會人(如當地居民),這些對象顯然構成了旅游世界的主體,并主要影響了旅游體驗。其中,現象學一般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稱為“主體間性”,所以下文主要從自然景觀、文化景觀、主體間性三個方面來展開研究。

3.1 自然景觀體驗中的理解

自然景觀是旅游者體驗的重要吸引物,在調研中無論是壯觀的科羅拉多大峽谷、巍峨的大提頓雪山,還是婀娜的優勝美地瀑布、奇異的黃石公園間歇式噴泉,都令游客贊嘆不已。“大峽谷太壯觀了,這么大的尺度從未見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人贊嘆!”(DXG01)“羚羊谷絕對是攝影愛好者們的圣地,陽光透過縫隙射入谷底,與巖石形成炫彩的光影變化。手機隨手一拍都能拍成經典!”(LYG03)這是游客對于自然景觀體驗的慣常表述,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游客的表達并結合體驗反思的話,可以從兩個階段來深入自然景觀體驗中的理解命題。第一,旅游者在面對自然景觀時并不是首先將它們視為純粹的色彩、光線、材質或形式,而是開始就將其視為峽谷、巖石、山岳、瀑布,這種“作為”結構恰恰表明了領會的先天生存論建構,反映出旅游者首先就逗留于世內上手的東西,而不是逗留在感知中。“列舉‘為了作什么并不單純是給某某東西命名:問題中的東西被認作為某種東西;被命名的東西也就作為那種東西得到領會。”[25]174旅游者在剛開始與各種景觀對象照面時,就會通過“峽谷”“瀑布”之類的名稱來領會它們,而貫穿在這些名稱中的也并非空洞的概念而是他們的生命經驗。“被領會的東西總已經是按照下述方式而被通達的,那就是在它身上可明確地提出它的‘作為什么。這個‘作為造就著被領會的東西的明確性結構。”[25]174旅游者之所以能這樣去領會,乃是在于他們總是基于以往的生命歷程而具有一定的經驗,總是通過經驗移置將各種照面的旅游對象當作經歷過的相似者而有所領會。讓我們來考察旅游尚未開始時的意識表現就會更清晰地發現這一點。比如在我親身來到尼亞加拉大瀑布之前,心中對于大瀑布并不是完全沒有設想和預判的,那時我腦海中的“尼亞加拉大瀑布”是以前所體驗過的黃果樹瀑布或其他瀑布的復合形象。在現場感知時,我并不是首先將之看作具有垂直高度差的一段水流,然后再經過思索才認識到它是瀑布,而是直接地就將之領會為瀑布,并且是與我以往經歷過的瀑布有相同點也有差異的新瀑布。在這種視覺、聽覺、觸覺等共同組成的當下體驗過程中,豐富鮮活的感覺材料涌向主體,大瀑布的本來面目得以展現。新鮮的當下體驗為深層理解奠定基地,缺乏了當下體驗則會導致深層探問的“付之闕如”。比如當我僅僅從書本上看到科羅拉多大峽谷的成因時卻感到漫不經心,只有當我親在現場被大峽谷的尺度規模所驚嘆時,才會自然而然地轉向深層探問。

第二,旅游者對于自然景觀的體驗中,只要有可能就不會滿足于將其僅當作以往經歷過對象的初步理解,而轉向作為個性之物的在特定情境中前因后果的深層探問。海氏認為,理解是對“為其故”的領會,而在旅游世界中,“為其故”又可以具體表現為對“何以至此”或“有何之用”的探問。一位游客(LYG03)在發布了羚羊谷的微信圖片后,引起朋友圈熱烈討論的卻是“這種奇怪的地形是如何形成的?”緊接著該游客(LYG03)與現場團友們討論道:“我也一直在想這個從未見過的地形和景觀的形成原因,個人感覺應該是長期的風蝕或水蝕引起的吧。”囿于情境條件,有時旅游者不能獲得自然景觀“何以至此”的正確成因,但是也會盡力運用自己的知識體系來對現狀做出自己的解釋;即使錯誤的解釋卻也是一種理解,誤解恰恰表明旅游者對于理解的渴望。另一位游客(GHM04)在游覽硅化木公園的Crystal Forest(水晶森林)時,對于五彩斑斕的木化石景觀十分驚奇。驚奇體驗導致好奇之心,導向對于景觀“何以至此”的發問。這位旅游者(GHM04)每到一處有文字說明的地方都會仔細閱讀一番,經過一番研究他“得意洋洋”地跟我們說:“我終于知道了,這種木化石之所以呈現紅色黃色,是因為含有氧化鐵成分,呈現黑色灰色的則是因為具有氧化錳成分。”由于旅游者做出了科學合理的理解,所以木化石景觀使這位旅游者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那些不能被很好理解的自然景觀往往表現為一種印象膚淺或容易遺忘。相對于原時空情境下自然現象生成原因的“何以至此”的理解,“有何之用”則將理解導向自然現象生成之后與人類世界的關聯。比如我在Sunset火山公園游覽時發現了隨處可見的黑色火山灰,剛開始由于沒有相關經驗,所以僅僅將之視為一種與己無關的奇特物質。此時火山灰僅是作為火山運動的留存物質來看待,是一種純粹的自然現象之證據,由于距離我的生活太遙遠,雖然印象新奇卻并不太深刻。但是經過導游講解后知曉了這種火山灰的“有何之用”——可以融雪,并聯想到前些天看到的美國人在下雪的城市街頭所播撒的融雪劑竟然是這種火山灰,馬上變得興趣盎然,并與朋友熱烈討論起來。海德格爾認為,“隨著被揭示的周圍世界來照面的乃是這樣被揭示的‘自然……森林是一片林場,山是采石場,河流是水力,風是‘揚帆之風。”[25]83對自然現象的領會之所以往往導向此在之存在,乃是在于其存在論根源,“首要的‘何所用乃是一種‘為何之故。這種‘為何之故卻總同此在的存在相關。”[25]99旅游者通過對于自然景觀“何以至此”或“有何之用”的領會,最終向自然景觀的因緣整體匯聚而去。“因緣乃是世內存在者的存在:世內存在者向來已首先向之開放。存在者之為存在者,向來就有因緣。”[25]98科羅拉多大峽谷由于千萬年的地殼運動和水蝕作用形成壯觀的峽谷風貌,獨特的生態系統和河流景觀由此產生;Sunset公園的火山灰作為火山噴發的留存物質降落到地面,卻由于強大的吸附效應而成為城市融雪劑……自然景觀并不是獨立的存在,總是在各種自然運動和力的作用下發生,或通過各種途徑與旅游者之生活世界發生千絲萬縷的關聯,原本視為獨立存在的各種事物經由旅游者的理解而變得緊密和系統化。旅游者所領會的自然景觀的各種因緣,在現成在手狀態下往往表現為知識,而知識對于良好的自然景觀體驗也十分重要。卡爾松認為,自然是自然的,它并非我們的創作品,但這一事實并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將知識剔除在外。自然物體,我們依然能夠探究它們,盡管我們并沒有參與到它們的創作之中。”[29]知識在自然體驗中的呈現常常表現在景區的宣傳冊和說明標牌之中,由此自然景觀在更深層次上被領會著。因此,旅游者與自然景觀相照面時,首先以通過經驗移置將其當作以往經歷過的相似對象來“前理解”式地領會,而當下感知提供了本真體驗并導向深層發問,深層理解是對其在原時空情境下前因后果的領會。

3.2 文化景觀體驗中的理解

作為旅游體驗的另一重要吸引物,文化景觀被世界遺產委員會稱為“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這表明了它具有自然物質與人類設計雙重元素的特點。領略多姿多彩的文化景觀始終是旅游者的主要出游目的,其類型與體驗也表現了更多的復雜性。我們繼續從“作為”結構和深層探問兩個階段來深入文化景觀體驗中的理解命題。

第一,旅游者始終將旅游中照面的園林雕塑、文物遺跡、主題游戲、社會設施等領會為有待揭示的某種內涵事物,它們與以往體驗有相似點,卻也當下綻露出自己的不同之處。即使我第一次到達紐約中央公園,我也會首先就將它領會為服務市民休憩的空間場所,而不是某種完全匿名的方塊空間;即使我不是專業的藝術家,卻也會將眼前的大都會博物館中的希臘雕塑,首先領會為一種經過雕刻后帶有一定意義和美感的創作作品,而不是大自然中隨意見到的石塊。甚至即使我們不懂外語,我們首先聽到的也不是各種語素,而是尚不領會的語詞,當我們一旦通過翻譯理解了就會逗留在外語所表達的意義之中。旅游者首先就逗留在世內照面的文化景觀之中,他們可以通過經驗移置將文化景觀當作之前經歷過的相似對象來“前理解”式地領會。紐約中央公園是作為一種個體公園來理解,維納斯雕像作為一種特稱雕塑來理解,印第安人遺留的Wukoki和Wupatki作為某種建筑來理解。先前經驗為旅游者帶來初步理解,而文化景觀的形象進一步在當下感知中不斷調整而趨于鮮活的本來面目。比如對于我這個第一次來到舊金山的旅游者,我之前的舊金山意象卻是由經歷過的重慶街道、馬路、建筑等印象構造著,因為這兩個城市都稱之為“山城”,所以相關的山城體驗對空洞的舊金山概念以自動結對的方式進行充實。但在我真正到達舊金山并親歷漁人碼頭、九曲花街與金門大橋后,才體味到兩個城市的異同,以前對舊金山的設想和領會在當下感知中不斷完善,最后呈現出舊金山的鮮活面目。旅游者對于文化景觀的體驗并不是像杯子裝在盒子里那樣簡單,而是表現出一種不斷展開、不斷被揭示出來的過程。先前經驗使得旅游者對照面的文化景觀先就“作為”某種東西而有所領會,而它的鮮活面目經由當下感知得以真正呈現,新鮮獨特的當下體驗為深層探問提供基地。

第二,基于鮮活的當下體驗,旅游者向著文化景觀在原時空情境下的前因后果進一步探問。“為其故”的領會對于文化景觀而言表現為對其制作原因和結果影響的探問,往往由“為何之故”與“有何意義”組成。我們可以按照時間維度將各種文化景觀簡要劃分為當代世界與過去世界兩種類型。對于當代世界文化景觀的“為何之故”的探問導向對于當代景觀創作的前因后果的理解。比如在我對美國某大學校園內雕塑的感知過程中,開始由于我沒有理解這個雕塑的意義,所以僅僅當作一個普通的藝術裝飾品來看待,印象十分模糊;后來聽取了校園志愿者的講解才理解——它之所以被一位印第安雕塑家創作出來,是為了喚起美國公眾對于印第安人在二戰中所發揮的重要貢獻的認識,而藝術家所雕塑的英雄模型正是他的爺爺。對于這個雕塑的外形或材料的了解都不能說是足夠正確的理解,而只有當觀者理解了景觀創作的前因后果(即創作脈絡)后才可以說理解了這處文化景觀,被理解的景觀就向觀者突出醒目地存在著。其中,對于印第安人生存現狀所構成的創作情境的理解構成了文化景觀的“為何之故”,為了彰顯族群與祖輩的榮耀貢獻并引起公眾的反思則構成了它的“有何意義”,二者共同構成作為理解雕塑景觀的整體創作脈絡。對于過去世界文化景觀的“為何之故”和“有何意義”的探問,同樣導向對于歷史文化景觀制作者的創造脈絡的理解。比如一位旅游者(GG02)分享他對于故宮宮殿前大銅缸的體驗,“故宮幾個宮殿門口的大銅缸十分巨大,開始我以為是為了喝水或蓄水,聽了導游的講解才知道它是滅火用的,因為清朝的建筑都是木質的,極易著火,而且清朝人可能還將其作為辟邪的東西來看待……”。將銅缸領會為喝水或蓄水的容器源自旅游者的生活經驗,這種經常發生的詮釋狀態卻不是正確的理解;因為對于過去世界文化景觀的理解需要旅游者跨越情境文化差異,數百年前的清代人所生活的環境、文化、設施與當代差別十分巨大。并且,旅游者無論如何不可能與過去世界的景觀創造者進行對話,他只有通過對于沉默的遺留文化景觀的思考,借助文化知識理解了它的“為何之故”和“有何意義”才算真正理解了這處景觀。其中,對清代木質建筑與生活情境的了解構成了銅缸的“為何之故”,為了滅火與辟邪吉祥寓意的理解則構成了銅缸的“有何意義”,二者共同構成作為歷史景觀理解整體的創作脈絡。

旅游者常常基于自己的經驗去對文化景觀的前因后果做出自己的理解,但是這種慣常存在的理解模式卻不一定產生正確的結果。比如將該大學校園雕塑理解為一種裝飾品,或將故宮宮殿前的銅缸理解為喝水的器皿,這些隨意的主觀理解都與創作者的真正本意相悖。對于當代文化景觀的理解并非信手拈來,旅游者需要跨越空間距離產生的文化差異,將自身置于當代創作者的情境中去探問文化景觀的創作脈絡;對于歷史文化景觀的理解則需要跨越時間距離帶來的文化差異,置身于過去歷史情境中去理解歷史文化景觀的創作脈絡,此時產生的客觀理解才是正確理解了文化景觀。對“為何之故”與“有何意義”的理解構成了創作意圖的脈絡整體,進一步地又形成世界因緣整體的一部分,在現成在手狀態下也往往表現為文化或知識。從某種角度說,旅游者越是了解某處文化知識和創作背景,對于相關的文化景觀越易理解,也越能產生良好的旅游體驗。文化對體驗的作用甚至在主題公園游覽中也同樣如此,而此時的文化往往與影視、動漫相關。比如迪士尼樂園并不是只有純粹的游樂設施,更多的則是動漫場景再現、游戲故事情節設計、人偶造型道具等。如果我沒有看過《玩具總動員》,那么就很難理解“巴斯光年星際歷險”這個游戲項目,在其他人眼中妙趣橫生的人物造型、槍械玩具與射擊游戲也很難令人產生樂趣。阻礙我產生良好游戲體驗的原因正是由于自己不了解項目背后的動漫電影故事,所以不理解這些造型、設備、情節的“為何之故”和“有何意義”,旅游體驗就表現得凌亂、乏味和莫名其妙,文化通過“理解”作用于體驗的隱秘機制可見一斑。因此,雖然文化景觀的確是由自然和人文元素共同組成,但是理解的核心卻毫無疑問屬于由創作脈絡鏈接的作為因緣整體的歷史文化。對于文化景觀的理解,的確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樣態和層次,但只有對其在原時空情境下前因后果的深層理解中,文化景觀才能真正被揭示。

3.3 主體間性體驗中的理解

旅游者在目的地所朝向的內容除了自然景觀、文化景觀之外,他們還必定會與當地人、導游人員、其他游客等打交道,即旅游者始終與周圍他人共在——這種共在又被稱為主體間性。下面主要聚焦于主體間性中的當地人的存在問題。旅游者在大巴車上會看到馬路上行色匆匆的美國人,餐廳中會瞟向與同伴交談微笑的美國人,博物館內會關注到向著孩子指導解釋的美國人……旅游者始終已與當地人打交道了,但這種方式卻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密切的同事關系、親友關系或朋友關系,而是以某種“淺嘗輒止”地“貌貌然”望去開始,以“心有所動”卻表現得“漫不經心”結束。無論如何,當地人總歸不同于樹木、建筑那種物體。海德格爾認為,“同其他一切存在者相比,此在具有幾層優先地位……它是使一切存在論在存在者層次上及存在論上都得以可能的條件。”[25]16我們可以說雕塑、建筑、樹木等向著旅游者而存在,但是我們卻不能說“當地人是向著旅游者而存在的”,因為當地人“向來就有其生存”。那么在當地人與旅游者打交道之際,其存在過程如何?

第一,旅游者已然“前理解”式地對當地人有所領會,將之“作為”與自己相似的“在者”看待。旅游者并不是在馬路上先看見一個身高馬大的壯碩生物,與自己有著相似的身體結構,然后再意識到“這”是一個美國人,而是首先就將他領會為與己相同的“在者”看待。即使旅游者不懂他的語言,但是卻清楚地意識到他的行為必定有其意義,他的話語必定有所要求,他的怒意必定有其緣由。當地人的“作為”結構源于此在總已在“共在”過程中逗留于當地人身上,旅游者也總是移置自己的生命經驗去對當地人的所見所為進行自己的理解。我可以領會美國人踩到釘子流血受傷的那種切身痛苦(源于自己曾經的受傷感受),但我卻難以體會教堂里美國人的全情投入(我并不具有這種宗教信仰經驗)。無論如何在我第一次面對活生生的美國人時,我原本具有的抽象的“美國人”概念在當面接觸中不斷具象化和鮮活起來。“只要某個意識達到了對實事的接近并達到實事,它就會迫不及待地去接近已被體驗到的本源性。”[30]目之所見提供了美國人的各種衣著、體態與表情,耳之所聞提供了流利好聽卻因超多連讀而懵懵懂懂的美式英語,這些本源性的感覺材料都融入以往的抽象概念之中,從而構造出生動鮮明的當地人形象。

第二,基于個人經驗移置而達到對當地人的領會卻只是一種初步理解,深層理解往往導向對當地人具體行為在這一時空情境下的前因后果的探問。“為其故”的領會對于主體間性而言表現為對當地人行為的原因與動機的探問,其中原因是推動行為發生的過去維度因素,而動機則是拉動行為發生的未來維度因素。如對于我走出書房來到花園這一行為的理解——原因是剛才兩個小時的閱讀使我十分疲憊而要逃離書房,動機則是我希望通過花園的散步來緩解疲勞和恢復精力。原因與動機的理解往往具有高度相關性,而具體行為理解的契機在那些“與理不合”的行為沖突中特別明顯地凸顯出來。一位乘坐西雅圖至菲尼克斯航班的中年華人旅游者(FNKS01)談到,“我剛登上阿拉斯加公司的飛機就發現上面的空姐居然都是大媽級年齡,而且動作語言特別隨意,她們就像在家里一樣與乘客打著招呼卻并沒有什么殷勤的服務內容,而所有的乘客似乎也完全視之為理所當然。”對于這種完全與國內空姐行為不同的現象,FNKS01具有自己的解釋,“這可能是因為富裕的美國人將空姐作為一種很普通的職業,乘飛機與汽車、火車一樣都是普通的交通方式,所以這里的空姐才會表現得如此隨興,而且自然的行為也有利于與乘客建立良好的關系。當然這與美國人的性格可能也有關系。”此時,旅游者在比較視閾下發現了自己認為的“行為現象沖突”,然后基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提出了職業態度與民族性格的原因解釋以及建立良好關系的動機解釋。另一位旅游者(ZYG02)對費城自由宮旁的表演念念不忘,“我看過許多精彩的文化表演,但是費城自由宮旁的美國人的表演卻是讓我印象深刻,倒不是說表演的規模宏大或技藝精湛,而是這些表演者完全沉浸在其中十分盡興。他們似乎更關注讓自己嗨起來,與其說他們在向我們游客表演,倒不如說我們是他們盡情展示自我的觀眾。”之后這位游客(ZYG02)總結道:“我覺得這其中體現了美國人的特點,那就是自我第一、重視自我表現。”此例中的旅游者以“表演者竟然不是以觀賞者為旨歸的展示”為問題起源,并提出以美國人文化性格的原因解釋以及彰顯自我的動機解釋。行為問題的凸顯往往還來自當地人行為出乎旅游者的預料。一位游客(NY06)談到紐約之行給他印象最深的竟然是街頭的乞丐,“美國乞丐很有氣質,我原以為他會對我的施舍表現出一些感激涕零,但他卻始終是彬彬有禮和愛理不理的模樣。”由于紐約乞丐的表現與旅游者預想中的表現完全不同,所以給予旅游者十分深刻的印象,甚至改變了對于美國人性格的固有理解范式。可見,旅游者總是通過對當地人特定行為的探問來深入理解,而問題之所以能夠浮現,乃是源于行為表現與以往經驗的相異。通過個別案例的深層探問,旅游者試圖理解當地人行為的原因與動機構成的意識脈絡,并上升為總結當地人的民族性格或文化特征,達到從總體上理解當地人群體。因此,理解中的原因與動機構成的意識脈絡,構成了世界因緣整體性的又一重要部分,在現成狀態下則表現為民族性格或文化總結。當地人行為表現被深入理解的過程,也即是旅游者對當地人意識脈絡領會的過程。

4 理解的模式與旅游的意義

4.1 理解的模式

如果從存在論視角來看待旅游活動,當旅游者來到旅游目的地時,我們可以說此時旅游者“在旅游世界中”,但卻不是像水在杯中那樣的“在之內”,“‘在之中意指此在的一種存在建構,它是一種生存論性質。”[25]63旅游者與旅游世界中的旅游對象并不是“比肩并列般”地并立著,旅游者也不能像相機一樣源源不斷地將旅游對象攝入內部,旅游世界中照面的旅游對象是經由理解而被揭示著、展開著。理解并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外在行為,而是此在生存論中的必然,即只要此在生存就總要通過理解來存在。無論我們是否明確意識到,理解都是旅游體驗中始終存在的因素,旅游世界中的各種對象也只有在理解中才能向旅游者真正顯現。理解的模式被表述為旅游者基于先前經驗對旅游對象因緣整體的領會。存在論認為,“因緣”一般表現為存在者與世界的關聯,旅游理解中的“因緣”具體表現為旅游對象在原時空情境下的前因后果。旅游體驗的理解程度在實踐中又處于初步理解與深層理解構成的譜系之中1。初步理解是旅游者通過經驗移置將各種旅游對象當作以往經歷過的相似者來領會。在此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這種初步理解類似于現象學的“前理解”,不能看作認知等顯性行為,它更多屬于一種非知識性甚至非語言性的體驗,很難被清晰把握。現象學認為,“任何理解活動都基于‘前理解”[23],“前理解或前見是歷史賦予理解者或解釋者的生產性的積極因素”[23],同時也認為前理解“并不是解釋者自身可以自由支配的”[23]。因此,現象學的“前理解”不同于其他研究領域中的用法,更加側重凸顯其存在必然性和積極意義。深層理解指向旅游對象在原時空情境下前因后果的領會,對于自然景觀的理解指向自然成因的“何以至此”或對當下世界的“有何之用”,對于文化景觀的理解指向制作者創作思考脈絡的“為何之故”與“有何意義”,對于主體間性的理解指向當地人行為背后的原因與動機。雖然自然景觀、文化景觀和主體間性由于特性不同而產生相異的具體探問方向,但是在更高層級中都屬于對原時空情境下前因后果的領會。這些理解的因緣整體在現成狀態下又表現為知識、文化。作為旅游體驗的主要對象,自然景觀、文化景觀和主體間性雖然在上文中被分別獨立地予以描述,但實際上卻以密切交織的系統狀態被旅游者所體驗。在實踐中,旅游中的理解始終存在卻又表現為各不相同的程度,囿于文化知識、輔導講解條件的制約,并不是每個旅游者都能獲得完全的理解。由于理解有助于形成更加深刻和難忘的旅游體驗,因此旅游目的地可以從旅游者理解的角度來完善相關講解設計,特別是針對旅游景觀在原初時空情境下的發生原因、后世價值以及目的地文化特點來設計講解詞,可以幫助游客獲得更好的旅游體驗。

4.2 旅游的意義

上文對旅游體驗的研究顯現出理解與體驗實際上具有一種循環關系,即體驗總是帶有理解的體驗,而理解又總是基于個人經驗的理解。就體驗與經驗的關系而言,“體驗描述了當下的一種行為……而經驗表征了完成時態”[31]。雖然在本土文化脈絡中,體驗相對于經驗具有更重要的具身性、實踐性本質,但是,就本文研究而言,也可在簡化視角下將經驗看作是體驗的完成與累積結果。旅游體驗中始終存在理解因素,因此,旅游體驗并不是簡單的商品消費;理解總是以經驗為基礎,又折射出主體理解活動的本質特點。理解以經驗為基礎這一特點的揭示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對旅游的意義問題進行探問,而旅游意義往往與旅游的價值或用處(指向旅游后的生活)相關聯。上文指出旅游體驗不僅僅是對于各種對象感知的集合,對因緣的領會始終自然而然地融匯于感知中,使得旅游體驗更加鮮活、諧和、系統。在日常生活中,雖然我們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也可以獲得豐富的體驗,但是與旅游體驗相比仍然具有重要區別。文字概念或圖片視頻等為主體帶來的是相對不完整體驗,它們所涉及的對象總是與現實具有距離,由于缺乏主體的當下具身感知而具有一種抽象性,所以領會到的世界因緣總是不完善和有待補充的。理想的旅游體驗中,主體獲得的除了當下感知帶來的鮮活感官體驗外,還融合了對旅游世界的因緣整體的領會,當下體驗與因緣領會完美地融合成一種優質體驗——杜威稱之為“完整性經驗”[32],本文稱之為“領會世界因緣的當下體驗”。這種優質旅游體驗進一步幫助旅游者形成更完善的經驗脈絡,當遇到日常生活世界或旅游世界內新的對象時,經驗脈絡則轉化為更完善的解釋依據,從而幫助旅游者更好地理解世內現象。比如一位旅游者(YSMD03)在游覽過優勝美地的酋長巖后感慨道:“前些天我看到一則新聞報道,某個攀巖者花了4個小時攀登上酋長巖頂時不是很理解,這么長時間爬上一塊巖石有什么值得大書特書的呢?可是此時我真正看到酋長巖那近乎90度的陡坡,那光滑的表面以及氣勢萬鈞的高度時,才真正理解徒手爬上去是多么不可思議!”正是由于旅游者獲得了生動的當下體驗,以及對酋長巖成因與現狀的領會,所以才會運用新的經驗脈絡對新聞產生深刻的理解。由此可見,旅游的價值并不止于游程結束那一刻,而是會深刻影響旅游者的后來生活;從體驗與理解的循環關系來看,旅游的真正意義在于通過完善旅游者的經驗脈絡,從而幫助其更好地理解世內照面的對象。

5 結束語

無論是認為旅游體驗中缺乏理解,抑或用感知、認知來替代理解研究,都表現出對于理解命題的疏忽,反映出該命題的復雜性及其價值尚未得到充分的揭示。從存在論的視角來看,兩種研究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是從存在者的層面來研究體驗和理解問題,存在論關系被敉平為存在者關系。正如前文所指出的,此在與存在者是完全不同的,此在原始地包含著對一切存在者的領會,并且此在是存在者存在的條件。胡塞爾認為,此在乃是一種超越的存在[33]。傳統的認識論卻沒有意識到此在是超越的,而是將認識僅僅看作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認識的過程就被設想為客體信息向主體的傳遞。雖然有時人們也認為不能將主體的“內在范圍”看作一個箱子那樣簡單,但是這種“內”到底意味著什么卻諱莫如深。傳統認識論實質上是科學主義影響下的對于此在朝向世界的一種思考范式,但這種主客體認識論并不是本源性的,而是基于存在論的,“認識本身先行地奠基于‘已經寓于世界的存在中——而這一存在方式就在本質上組建著此在的存在。”[25]72作為超越的此在,首先就寓于世內照面的存在者之中,只有經過不斷深入的領會,存在者才向此在展開。而這種活生生的生命對對象的理解,必須基于主體之經驗脈絡來向著世界意蘊進行領會。認識論對于推進客觀世界的認知作出極大貢獻,本文主旨并非要否認這一點,而是要指出從存在論視角對旅游體驗研究和反思的必要性。基礎存在論與現象學在此對旅游體驗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只有將存在者層次上的認識研究還原為生命體驗研究與生存論維度,才能揭示出旅游體驗的復雜性與研究深度。這是對客觀認識論的一種補充,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旅游體驗中的理解研究。

當代旅游已然成為人類的一種生活方式,旅游的意義似乎不言自明,但恰恰又難以清晰地言說出來[34]。從旅游幫助人類提高理解力的角度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自古以來被人們視為人才成長的圭臬,研學旅游被視為幫助孩子成長的重要方法,背包旅游的教育功能也得到更多的重視。雖然人們基于個人經驗都認為旅游提升理解力的功能毋庸置疑,但是這一作用機制卻并未得到闡明。上文指出通過旅游獲得的不只是各種體驗的堆砌,更重要的是這種“完整性”的優質旅游體驗可以完善旅游者之經驗脈絡,從而幫助旅游者更好地對世界上的人、自然、文化現象等進行理解。如果我們認識到理解與體驗、領會、意蘊等的先天關聯,就會更深刻地認同這一點。旅游并不僅僅是為旅游者囊獲雜亂的體驗,更重要的是為人們高效地完善了經驗脈絡,而這將始終伴隨旅游者之后的生存,幫助人們去更好地理解世內照面的各種對象。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謝彥君. 旅游體驗研究——一種現象學的視角[M].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5:3-5. [XIE Yanjun. The Study of Travel Experience—A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M].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5: 3-5.]

[2] BOORSTIN D.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M].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4: 77-117.

[3] CULLER J. Semiotics of tourism[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emiotics, 1981, 1(1/2): 127-140.

[4] 約瑟夫·派恩, 詹姆斯·吉米摩. 體驗經濟[M]. 夏業良, 等譯.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2:97-105. [PINE J GILMORE J. Experience Economy[M]. XIA Yeliang,et al.trans. Beijing: 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 2002: 97-105. ]

[5] MACCANNELL D.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79(3): 589-603.

[6] URRY J. The Tourist Gaze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Series ) [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0: 45-58.

[7] NORTON A. Experiencing nature: The rep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discourse through Safari tourism in East Africa[J]. Geoforum, 1996, 27(3): 355-373.

[8] 王寧. 旅游社會學[M].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8: 144-156. [WANG Ning. Tourism Sociology[M].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8: 144-156.]

[9] 葉曉敏, 倪琪. 基于文化背景的景觀偏好研究——以杭州西湖風景區為例[J]. 華中建筑, 2011(9): 145-149. [YE Xiaomin, NI Qi. The research on the landscape preference based o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 case of Hangzhou West Lake scenic area[J]. Huazhong Architecture, 2011(9): 145-149.]

[10] 張宏磊, 張捷. 中國傳統文化景觀體驗的限制因素研究——以書法景觀為例[J]. 旅游學刊, 2012(7): 28-34. [ZHANG Honglei, ZHANG Jie. On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experiencing: A case study of calligraphic landscape[J]. Tourism Tribune, 2012(7): 28-34.]

[11] ANDRIOTIS K. Sacred site experience: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9, 36(1): 64-84.

[12] PERNECKY T. Co-creating with the universe: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New Age tourists[J]. Tourism: An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2006, 54(2): 127-143.

[13] INGRAM G. Motivations of farm tourism hosts and guests in the South West Tapestry Region, Western Australia:A phenomenological study[J]. Indo-Pacific Journal of Phenomenology, 2002, 2(1): 12.

[14] LI Y. Geographical consciousness and tourism experienc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 27(4): 863-883.

[15] CURTIN S. Swimming with dolphins: A phenomenological exploration of tourist recollec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8(4): 301-315.

[16] ABLETT P G, DYER P K. Heritage and hermeneutics: Towards a boarder interpretation of interpretation[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09, 12(3): 209-233.

[17] JAMAL T, HOLLINSHEAD K. Tourism and the forbidden zone: The underserved power of qualitative inquiry[J].Tourism Management, 2001, 22(1): 63-82.

[18] LAVERTY S M.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and phenomenology: A comparison of histor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 2003, 2(3): 1-29.

[19] TOMAS P, TAZIM T.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in tourism studi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0, 37:1055-1075.

[20] REISINGER Y, STEINER C. Reconceptualising interpretation: The role of tour guides in authentic tourism[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06, 9(6): 481-498.

[21] JAMAL T, STRONZA A. “Dwelling” with ecotourism in the Peruvian Amazon: Cultural relationships in local-global spaces[J]. Tourist Studies, 2008, 8(3): 313-336.

[22] REISINGER Y, STEINER C. Reconceptualizing object authentic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33(1): 65-86.

[23]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 真理與方法[M]. 洪漢鼎, 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4: 2; 3; 9; 8; 252; 370; 418. [HANS-GEORG G. Truth and Method[M]. HONG Handing,trans.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4 : 2; 3; 8; 9; 252; 370; 418. ]

[24] 保羅·利科. 詮釋學的任務. [M]// 洪漢鼎. 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洪漢鼎,譯.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1.421. [RICOEUR P. The task of hermeneutics [M]// HONG Handing To Understand and Explain——Selections from Classic Hermen-eutics. HONG Handing, trans. Beijing: Oriental press, 2001: 421.]

[25] 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 陳嘉映, 王慶節, 譯.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0: 13; 16; 41; 63; 72; 83; 89; 98; 102; 167; 174; 233. [MARTIN H. Being and Time [M] CHEN Jiaying, WANG Qingjie, trans.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2010: 13; 16; 41; 63; 72; 83; 89; 98; 102; 167; 174; 233. ]

[26] 阿爾弗雷德·舒茨. 社會世界的意義構成[M]. 游淙祺,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2: 22. [ALFRED S. Significance Constituted of the Social World [M]. YOU Zongqi, trans.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12: 22. ]

[27] 朱運海, 戴茂堂. 論旅游是合乎人性的生存——對旅游現象的哲學生存論詮釋[J].旅游學刊, 2014, 29(11): 104-114. [ZHU Yunhai, DAI Maotang. On tourism as an existence in accord with human nature: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existential philosophy for the phenomenon of tourism[J].Tourism Tribune, 2014, 29(11): 104-114.]

[28] 張震. 海德格爾與詮釋學的存在論轉向——《存在與時間》中的詮釋學問題[J]. 蘭州學刊, 2007(6): 31-34. [ZHANG Zhen. Heidegger and the turn of ontology of hermeneutics— On the hermeneutical questions in Being and Time[J]. Lan Zhou Xue Kan, 2007(6): 31-34.]

[29] 艾倫·卡爾松. 環境美學[M]. 楊平,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33. [CARLSON A.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M]. YANG Ping, trans. Chengdu: Sichuan Renmin Press, 2006:33. ]

[30] 埃德蒙德·胡塞爾. 生活世界現象學[M]. 倪梁康,張廷國,譯.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2: 7. [HUSSERL E. Phenomenology Research of the Life World[M]. NI Liangkang, ZHANG Tigguo, trans.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2: 7.]

[31] 樊友猛, 謝彥君. “體驗”的內涵與旅游體驗屬性新探[J].旅游學刊, 2017, 32(11): 16-25. [FAN Youmeng, XIE Yanjun. An exploration of experience connotations and tourist experience characteristics[J].Tourism Tribune, 2017, 32(11):16-25.]

[32] 約翰·杜威. 藝術即經驗[M]. 高建平,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5:59. [DEWEY J. Art as Experience[M]. GAO Jianping,trans.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05:59.].

[33] 埃德蒙德·胡塞爾. 笛卡爾沉思與巴黎講演[M]. 張憲,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2.[HUSSERL E. Cartesian Meditations and Speech in Paris[M]. ZHANG Xian,trans.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8: 62.]

[34] 張驍鳴.闡釋“旅行的意義”——現象學的視角[J].旅游學刊,2016, 31(11): 14-22. [ZHANG Xiaoming. On interpreting the meaning of travel: A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J].Tourism Tribune, 2016,31(11): 14-22.]

Understanding: Perspective of Existence in Tourist Experience

ZHAO Liu

(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21415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proposition of understanding in tourist experience from th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of Martin Heideggers Foundational Ontology, and obtain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re is always understanding in tourist experience. Tourists and the tourism objects in the tourism world are not in parallel, nor can tourists keep recording the tourism objects into themselves like a camera. Instead, the tourism objects encountered in the tourism world are revealed and unfolded through understanding. Understanding is not a dispensable extrinsic behavior, but is necessary in Dasein Existentialism, namely that Dasein always exists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pattern of understanding is expressed as the tourists understanding of the overall causes of tourist objects. The “causes” in tourism understanding are specifically manifested as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tourism objects in the original space-time context. (2) In practice, the understanding level of tourist experience is in the pedigree constituted by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is that the tourist regards and understands various tourism objects as similar to the ones they have previously experienced through experience shifting. In-depth understanding, on the other hand,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the tourism objects in the original space-time context, where there are specific probing direction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landscapes, cultural landscapes and intersubjectivity. The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landscapes points to the natural causes of their formation or the role they play in the present world. Th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landscapes points to the reasons why the producers created them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intersubjectivity points to the causes and motivations for the behaviors of local people. (3)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are in a circular relation, in which experience is always accompanied with understanding, understanding is always based on previous experience, and the comple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 make up the experience system. Tourist experience is not merely a collection of perception of various object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causes is always naturally integrated in perception, which makes tourist experience more vivid, harmonious and systematic. In an ideal tourist experience, apart from the fresh sensual experience brought by the present perception, the subject also obtai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verall causes of the tourism world. Therefore, the present experience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are perfectly integrated into a kind of superior experience, which is called the “present experie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causes of the world”. Such superior experience further helps the tourist form a more complete experience system that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a better explanatory basis when facing new objects in the daily life world or the tourism world and help the tourist understand the phenomena within this world better. Therefore, the real point of tourism for a tourist is not a chaotic experience, but to improve his experience system through a superior experience, which will always be with the them in their future life and help them better understand various objects encountered in the world.

Keywords: understanding; tourist experience; ontology; causes

[責任編輯:吳巧紅;責任校對:周小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欧美高清国产| 国内黄色精品|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 成年人国产网站|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蜜臀AV在线播放| 婷五月综合|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91黄色在线观看| 国产91av在线|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欧美午夜小视频| www.av男人.com|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青青久久91| 久草网视频在线|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日韩午夜片|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91精选国产大片| 国产在线专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91九色国产porny| 国产精品青青| 日本在线亚洲| www亚洲天堂| 亚洲一级色|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国产性精品| 91网站国产|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婷婷午夜天|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99一级毛片| 青青操国产| 在线视频97|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亚洲综合专区| 四虎精品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毛片免费在线|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欧美日本一二三本道|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日韩在线第三页|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 色偷偷综合网|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a天堂视频|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亚洲成人在线网|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国产a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下载|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天天摸夜夜操|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97久久精品人人| 国产在线八区|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91精品牛牛|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