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依佳 趙君曼
摘 ?要:左江流域的花山巖畫,緣于先民生活和精神需要,以祭祀為主題,在崖壁上繪制以紅色蛙形人像為主要符號的群像圖案,從而形成崖壁、河流、臺地一體的神秘場景。從圖像學角度對其祭祀圖案進行分析,討論其背后的文化和信仰。
關鍵詞:左江;花山巖畫;祭祀場面;文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廣西藝術學院研究生教育創新資助項目“從圖像學解析花山巖畫的祭祀場面”(2020XJ20)研究成果。
2016年,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兩百多公里的繪畫長廊保存了壯族先人生動的生活和精神。祭祀作為巖畫的創作主題和重要活動,對其分析有利于我們深入了解駱越文化。
一、花山巖畫的圖像情況
花山巖畫廣泛分布于左江支流明江兩岸的崖壁上,從上游的龍州水口河的巖洞山到下游的扶綏縣左江鎮龍山,期間經過龍州、崇左、寧明、扶綏4縣,共79個地點178處巖畫,長達兩百多公里。其中寧明縣的花山崖壁上畫面最豐富,所屬期涵蓋了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單組畫面尺度最大的第一處第六組,畫面寬約41.45米,面積約1409平方米,是花山巖畫中畫面最為豐富宏偉的一處。
崖壁畫的年代根據巖畫上的一字格劍、銅鼓、羊角鐘等圖像結合考古學及巖畫上覆蓋的鐘乳石進行碳十四年代測定,最終普遍認同的結論是上限為戰國,下限至東漢。共分為四期:“第一期為周朝至戰國早中期,第二期為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第三期為西漢中晚期,第四期為東漢時期”[1]109。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可花山巖畫的作畫民族為壯族先祖的說法。關于如何在臨水的崖壁上作畫,《廣西左江流域崖壁畫考察與研究》中提到的方法有:“1.自下而上攀援法;2.直接搭架法;3.自上而下懸吊法;4.高水位浮船法。”爬到峭壁上可能用竹筆、草筆或羽毛筆作畫。
從其分布特點來看,花山巖畫大多朝南,無朝北方向。在陽光下視覺效果更加強烈。巖畫選址地點與沿岸河流的位置關系,作畫高度、崖壁石質都高度一致。巖畫大都位于江河拐彎處,面向來水的峭壁上,畫面距水面大都15—100米、最高130米,對面往往有開闊的臺地。形成一個峭壁上有著紅色圖案,腳下有江,對面有臺地的神秘場景。
“這里的山崖大致有三種顏色:黑褐色、粉紅色、灰黃色。”[2]花山作畫的巖面,大多選擇寬大、平整,基本垂直于地面或上部外凸、下部內凹的灰黃色崖壁,這種崖壁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對顏料有很好的吸附和承載作用。畫面大多朝南,在陽光的照射下視覺效果強烈。畫面呈土紅色,由赭石色顏料繪制而成。據邱鐘侖、李前榮等在《花山巖畫顏料和粘合劑初探》中分析得出:“礦物顏料其主要組成為:赤鐵礦、方解石、高嶺土和石英。粘合劑應為木質素,巖畫石油礦物顏料調入新鮮樹液后在峭壁上繪制而成的”[3]。整個壁畫長廊分布于左江支流明江兩岸,長達兩百多公里,有1900多個大小不等的赭紅色人物、動物、道路,以及銅鼓、刀、劍、鐘、船等圖形。其中90%是人物形象,人物圖形又分為兩種:正面人像和側面人像。都呈現出同一種姿勢,上肢曲肘向上,下肢作蹲狀。形成了大型連續剪影式的崖壁畫卷,營造出強烈的宗教的神秘感和崇敬感。促使壯族先人為什么要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冒著生命危險在崖壁上繪制圖案呢?答案是關乎生存和信仰。在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和人們認知水平不足時,宗教意識占據主導地位,祭祀是關乎先民生存的重大事件。
二、祭祀場面的圖像分析
花山巖畫中出現的多種祭祀場面,表達了先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對生活的希望。畫面中的祭祀活動有鬼神祭、田(地)神祭、河神祭、銅鼓祭等。在鬼神祭類的活動中,正面人像多佩戴面具或刀劍,人像下方或頭頂會有動物,其余人像皆舉手半蹲而舞,如同祈禱。田神祭畫面中夸大和突出男女性特征人像,組成舞蹈畫面的同時,又有銅鼓圖案來祭祀田(地)神,祈求生育旺盛和生產豐收。河神祭出現于龍峽山巖畫、寧明花山巖畫、三洲尾山巖畫等處,畫面中在一高大正面人像身后,展現了祭祀河神的場景。
各種祭祀場面表達了先民祈求神靈消除水旱災害、保佑人丁興旺以及生產豐收的需求,對鬼神的祭祀表達了先民對自然和未知的恐懼,通過對鬼神的祭祀,祈求平安。巖畫中所繪制的男女交合場景一是祈求繁衍,二是祈求莊稼生長。因為時人雖種田但未掌握科學規律,不知種谷是由自己勞動所帶來的豐收,所以祭拜田神,感謝當年糧食收獲同時期待來年豐收。由于壯族先民以種植水稻,捕魚為主,又由于左江流域處于多水地帶,河道狹窄,大雨后易災形成水災,也容易出現旱災。對河神進行祭祀,祈禱風調雨順、食物充裕、糧食豐收。
在寧明花山巖畫、棉江花山巖畫、珠山巖畫、馱柏山巖畫中有祈求勝利的場面。這種場面一般人像眾多,幾排正面人像往下漸漸變成側面人像,營造出多人吶喊、祈求勝利的場景。壯族先民部落之間的征戰,搶奪資源必不可免,只有勝利者才可以繁衍后代,享受更多食物,擁有生存空間。所以在巖畫中出現很多祈求勝利的圖像。“梁任葆認為,左江花山巖畫有隊伍集合圖、點將區、隊伍操練圖、戰爭圖、慶功圖等,是古代桂西的壯族為了紀念某一次大規模戰爭的勝利所制作的。”[1]109戰爭對先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大事,對戰爭場面的繪制可能是記錄獲勝,鼓勵后人勇敢保衛家園,或者在戰前鼓舞士氣。
在巖畫中有一種祭祀活動,為銅鼓祭。在活動中,參加祭祀的成員在其首領或祭師的率領下,隨著銅鼓的節奏,踏歌起舞,祈求神靈的庇佑。銅鼓祭出現于寧明花山巖畫、高山巖畫等處,畫面表現為聽到鼓聲前來的人民,在首領或祭師率領下,舉行祭鼓儀式,畫面呈現出熱鬧的效果。銅鼓圖案在花山巖畫中大量出現,“在365個圓形圖案中,除少數日月星辰等天體圖案外,大部分為銅鼓”[1]111,顯示出銅鼓在祭祀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對巖畫的繪制代表了先民的精神生活和信仰,對于未開化的原始人而言,對事物的認知往往是將自身與自然聯系起來,如對自身所發生的事情無法解釋,無法控制疾病戰爭和莊稼成長。通過祭拜鬼神,祈求保佑自身,找到精神寄托。在崖壁上以單色繪制大型連續圖像,表現活動內容,使信仰得到傳承和見證。在圖像對面的臺地進行祭拜,崖壁下方是奔流而過的明江,如此“三合一”所營造出的神秘的宗教祭祀場景,成為了壯族先民靈魂的寄托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