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佛教中的禪宗是一種智慧也是一門藝術,倡導輕松、寧靜、從容、超然、專注的人生態度和藝術精神。界面藝術作為嶄新的藝術門類源自歐美,并且受到技術應用上各種理論限制。禪的智慧、禪的藝術若能運用到網站的界面藝術中,這對界面情感化的提升以及中國美學思想的進一步發展有著雙贏的作用。
關鍵詞:人機交互;禪;界面設計;情感設計
當代社會,先進的科技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少便捷和高效,然而長期的快節奏也會給人們帶來緊張、浮躁和疲勞,這時回歸自然、安靜、簡樸成了人們情感上的向往。禪宗“輕松、寧靜、從容、超然、專注”的人生態度符合人的情感需求。“禪”發源于東方,曾一度盛行于東方,如今在西方也引起一定程度的重視,禪堂已不再為寺院所特有,譬如美國很多大學里也設有禪堂。蘋果公司的鼻祖喬布斯對東方的禪學就極感興趣,每日坐禪,用禪思考;甚至連航天員要登陸月球時,也要用禪的精神來訓練。禪的智慧在人類情感層面的價值不可忽視,作為以人為本的設計行業,對于禪意的吸收能提升設計作品的情感內涵。
一、從“一花一世界”
看情感設計的“本能、行為與反思”
“情感設計”是對設計作品精神層面的要求。清華大學魯曉波教授曾說:“情感設計實際上是藝術設計的歸宿。”[1]人的情感是可以被設計的,也是最具復雜性的。美國認知心理研究專家唐納德.A.諾曼的《情感化設計》一書中就把心理學的 “本能、行為、反思”這三種人腦思維水平[2](如圖1)對應情感化設計中的有關因素。心理學認為人們看到事物的時候第一感覺是本能水平,是最初的情感,也是最低級的;隨之而來的是行為,最后是反思——人類最高級的情感。在成功的界面設計中,用戶面對界面完美的視聽效果產生的舒適愉悅感是本能水平;接著在使用網站功能時帶來的便捷感便是行為水平;訪問網站過后用戶還能夠回憶起使用時的感受,留下深刻的、正面的印象并有再次訪問的意愿,這就是情感的最高水平——反思層。這三層中本能層是無意識的,反應最快,先于其它層,行為水平由反思水平來抑制或者增強,同時也會影響到本能水平。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這是禪宗的境界,一花而見春,一葉而知秋,窺一斑而見全豹,觀滴水可知滄海。宇宙中任何微小的事物都有著完整復雜的系統。在情感設計中“本能、行為、反思”這三種思維水平都分別作用于人的情感,同時又相互加強或制約。對于界面設計而言,設計師應從用戶的情感多樣化因素出發,全面把握用戶的情感,將網站信息、程序和指令用一種具有親和力、便捷性和創造力的表現形式賦予用戶界面,全面提升界面設計的情感水平。
二、從“空納萬境”到界面的虛空、留白
東西方藝術中都有用到虛空和留白的藝術手法。東方繪畫中構圖的留白引人無窮的想象空間,在中國畫中處處體現出禪的空、靜與靈。而西方視覺設計理論中有正負形、圖與地和同構圖形等說法,這一理論發源于著名的魯賓之杯(如圖2),以丹麥實驗心理學者埃德加·魯賓的名字來命名。起初這個圖形是用來做視覺心理測試的,即當你把目光集中到白色杯子的時候,周圍黑色的部分就成了背景,反之但當你注視兩個面對面的側頭影時,黑色部分便成為了圖形,而白色的部分卻成了背景。后來格式塔心理學對此進一步研究提出“圖與地”的關系理論,并且認為人的視覺系統總是在不斷閉合所看到形(如圖3),人們總能看到中間那個并不存在的三角形,與東方留白不同之處在于后者把白的部分也當成一個空間。相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中國古代的太極圖(如圖4)就是一種正負形,這種手法也被廣泛用于新媒體設計、建筑設計、雕塑設計以及園林設計等領域。
空白的負形不僅不是空,更是一種意向的存在,可以引導視覺思維從而引發無限的想象,這與中國畫的留白有相似之處。界面設計師要運用好留白,使用戶的情感向舒適愉悅。界面是動態的版式,界面的留白不單單是中國畫中的靜態留白,時間、空間的概念在這里交織混合,是動態的留白。空即不空,空納萬境,這是禪的智慧,禪的哲學,讓用戶到“空”中去體驗靈性之美。東方意境之美有著和西方截然不同的一面,西方很多優秀的作品就吸納了東方的禪境。法國設計公司Fabien Barral的整個界面筆墨大膽、氣韻流動,給人以氣勢恢宏和一氣呵成之感,采用大量留白的手法很好地詮釋了空納萬境的靈性之美(如圖5)。
三、從“道不可道”到界面中圖形的隱喻
“道不可道”禪學的傳播方式,不立文字,不需邏輯的推理,通過自身的修行來領悟其中的道理,并且達到頓悟的境界。禪的修行方法不能用文字記載下來,只能靠心去悟,禪師自身領悟,以心傳心傳給弟子,心的傳授才是意義上的傳授。
界面是為了傳達網站內信息的,但界面中不能用過多的文字進行注解,用戶沒有耐心也不能理解界面背后復雜的程序,界面設計中有很多程序概念是用戶不熟知的,或者不通俗的,這就是禪的“道不可道”。于是圖形的方式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圖形以簡潔的方式將復雜晦澀的概念通俗化了,并且不需要言語,用戶一看就明白。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即使不認識廁所兩個字但是看得懂男女的圖標,仍然能夠識別洗手間。這是用一種隱喻的手法來傳達信息。隱喻作為一種文學修辭手法在界面設計中早已盛行,目前隱喻已成為界面設計一項非常重要的造型觀念和手段,1994年安德森等人取得了更為豐富的成果,他們在隱喻象征一系列實效作用的基礎上,建立起“實效模型”的隱喻圖式。
在決定界面模型時,嘗試各種隱喻是十分必要的。人類很早就認識到圖形可以傳達信息,早在文字發明之前人們就利用圖形法號記錄思想和事跡,這點經過后人的考證是毋庸質疑的,在進行圖形用戶界面設計時,使用隱喻手段可以很好地表達程序的概念和特征。Macintosh界面(如圖6)的外觀看起來只是一個人們可以放置工具和文件的桌面,桌面系統隱喻辦公室作為計算機文件組織的認知與可視化結構,而網站其實就是一個文件和數據的存儲地點,用戶通過界面訪問一個又一個的文件和數據,而這些在界面設計中是隱喻成了導航、菜單、窗口以及用戶可以快速理解和識別的各種圖標。“道不可道”的禪宗理念有值得情感化界面設計借鑒的地方,隱喻的圖形,很好地滿足了用戶的感性認知需要,實現了用戶愉快瀏覽體驗,在達到了界面設計易用性和可用性的目的同時提升了界面的情感化層次。
四、從“回歸本真”到界面設計的歸宿
中國禪宗的創立者慧能在《壇經》里主張“本心”就是佛性,學人自識本心就能成佛,實際上就已包含了一種自由的精神。禪宗的創立也正是把人從念經坐禪的規矩中解放出來,也把人從四處覓得的苦修行中解脫出來,只要是是行直心,不管坐臥,皆能成道場。后來慧能的“本心”思想被神會發展成為“性即自然”,結合了道家的自然理論,“任心”“順乎自然”,禪宗的這一運用自然的思想對中國人的審美觀、生活態度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順乎自然、師法自然”作為禪的思想,與交互設計中的用戶體驗是緊密相關聯的:首先,在感官體驗層面上用戶通過看和聽從界面中接收信息,視覺和聽覺成了用戶的第一體驗和感受,用戶很自然地對符合自身審美習慣或者心理感受的界面會產生好感和認同感,界面情感化設計呈現給用戶視聽上的舒適體驗,即“順其自然”;然后,在交互體驗層面呈現給用戶操作上的體驗,強調易用和可用性,情感體驗上強調友好性,也是“順乎自然”;最后,瀏覽體驗上強調吸引性;信任體驗上呈現給用戶的信任體驗,強調可靠性。要做好界面的情感化設計就要從用戶的體驗出發,以用戶為中心,真實地體現用戶內心的需求,從視覺本能到交互行為再到反思情感,即“回歸本真”。
科技發展給界面設計帶來了更多便捷,但同時也在制約著設計師的靈感,以至于設計出來的作品程式化和模板化。設計師需要到用戶的真實體驗中去尋找靈感,獲取用戶新的需求。蘋果公司對其用戶的交互體驗就做得很成功,使用過iPad的人都會被其清晰美觀的界面,富有真實感的操控以及豐富的交互功能深深吸引。
五、結語
禪學是一種哲學思想,在中國歷史上與文學、繪畫、詩歌、戲曲等傳統文化相互滲透,禪表現出更加活潑的藝術生命,也是中國的美學表現出深邃的有啟悟性的意蘊,成就了獨特魅力的東方藝術。界面藝術作為嶄新的藝術門類源自歐美,并且受到技術應用上多種限制,其藝術手法遠遠比不上傳統藝術更為豐富,尤其中國的界面設計在模仿和抄襲國外模版的基礎上看不出有中國華夏幾千年的文化傳承。禪的智慧、禪的藝術若能運用到網站的界面設計中,這對界面情感化的提升以及中國美學思想的進一步發展有著雙贏的作用。最后用樣式表禪意花園網站上的一句話來結束,“讓我們以清晰的心靈之眼凝視,并且用嶄新、充滿活力的方式學習這項受人尊敬的古老技術,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①。
注釋:
①Eric.A.Meyer,樣式表禪意花園,http://www.csszengarden.com/,原文為“Begin to see with clarity. Learn to use the (yet to be) time-honored techniques in new and invigorating fashion. Become one with the web.”,首頁.
參考文獻:
[1]魯曉波:數字圖形界面藝術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48.
[2]唐納德.情感化設計[M].付秋芳,程進三,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6.
作者簡介:周潔,碩士,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信息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