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9年暑期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最終以49.74億元的票房收入,占據中國動畫電影票房榜首。影片改編自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封神演義》,同時采用英雄敘事的手法,演繹了“當代哪吒”與命運抗爭的故事。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文化傳播與交流更加便捷,大眾文化也逐漸走向多元化。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相互融合是大趨勢,英雄神話主題影片在講述英雄故事的同時,集中、多元地展現社會價值與文化精神,才可以獲得人們的認同與喜愛。
關鍵詞:神話故事;英雄敘事;英雄之旅;人物原型
自20世紀50年代起,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藝術家們對古典文學作品進行改編,創作出《鐵扇公主》《大鬧天宮》《金猴降妖》《哪吒鬧海》等一批具有東方美學特征的動畫電影,被西方譽為“中國動畫學派”。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主導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動畫經歐美、日本等國的沖擊逐漸走向低潮。在經歷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后,進入21世紀的中國動畫逐漸改變了發展策略。2015年上映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突破了9.56億元的票房記錄,位列當時國產動畫電影榜首。在隨后的幾年中,《大魚海棠》《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諸多優秀動畫電影的上映,讓國產動畫電影煥發出新的希望。《哪吒之魔童降世》作為2019年暑期上映的動畫電影,最終以49.74億元的票房收入,位列國產動畫電影榜首。關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有著諸多原因,而本文將從敘事角度出發,結合沃格勒的“英雄之旅”敘事理論,來分析影片中英雄之旅的冒險3幕與12階段,同時對影片中的8個人物原型及其心理功能、戲劇功能進行分析。
一、神話起源與英雄之旅
神話(myth)源于希臘語“Mythos”,本意是“關于神祇和英雄的傳說和故事”,而英文中的“Myth”一詞,則是指“對于具有神性存在的某種傳說”。“英雄”原意為“保護和服務”,是愿意為他人而犧牲自我利益的人[1],從古至今,只要是人類曾駐足的地方,關于人類的神話便經久不衰,可以說神話是伴隨著人類發展而產生的。而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神話不屬于歷史,但是神話中也有著歷史的影子。到了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邏輯思維能力得到進步,神話的原始功能逐漸淡化并被淡忘。但是,由于神話自身的結構和要素使其并不會因時間、空間的轉移而產生本質變化,因此神話不會在根本上從人類社會文化中消失的。美國比較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貝爾分析了不同時期的英雄神話傳說,它們互相并不存在聯系,但卻有著共同的特征。坎貝爾將這些英雄故事整理后稱之為“千面英雄”,并將英雄的冒險歷程定義為“英雄之旅”。在坎貝爾的英雄之旅中,英雄踏上由3幕17個階段構成的旅程,這種循環的英雄旅程模式逐漸被人們所接受[2]。隨著20世紀末與21世紀初“大眾傳媒”技術的興起,神話以電影為載體再度復活,美國好萊塢電影運用技術優勢與敘事策略開啟了神話故事改編的序幕。迪士尼公司編劇指導克里斯托弗·沃格勒,在坎貝爾理論的基礎上,將英雄之旅修改為3幕12個階段。第1幕中為出發、分離,展示出英雄所處的日常世界,隨著使命的召喚和拒絕召喚,英雄走出日常世界后,將開啟新的一幕。第2幕為淪落、入會、穿越,主人公進入冒險的旅程,經歷了考驗、相遇、磨難而不斷成長,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英雄,同時這里的成長與英雄所遇到的人物有關。第3幕為回歸,英雄通過成長獲得能力,并回歸到最初的世界。同時,沃格勒在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的原型理論基礎上提出,在英雄的旅程中有8種人物原型,這些人物原型分別為:英雄、導師、伙伴、邊界守衛、信使、變形者、陰影、騙徒。8種人物原型代表著不同的角色,也發揮著不同的功能:英雄為了完成使命,拯救大眾而犧牲自己;導師、伙伴指導并幫助英雄;邊界守衛、信使通過考驗和傳達信息的方法幫助英雄成長;變形者、騙徒不斷地欺騙和誘惑英雄,陰影則是試圖阻礙和毀滅英雄。因此,合理地運用人物原型才可以發揮出角色本身的功能,并為角色的塑造提供更有利的參考。
二、《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英雄之旅”敘事模式
英雄之旅作為好萊塢商業電影中主流敘事結構,一直沿用至今[3]。因此,《哪吒之魔童降世》運用英雄之旅敘事模式是較為穩妥的辦法。下面將根據沃格勒的理論,分析影片中存在的敘事結構,可以明確沃格勒理論的典型性和合理性。
(一)英雄之旅
第一幕:哪吒陰差陽錯降生為魔丸,父母騙他是靈珠轉世,拜師太乙真人學習仙術,當哪吒踏出山河社稷圖之時,便是通過第一道邊界。第二幕:初出茅廬的哪吒打敗海夜叉救出小女孩,并結識了伙伴敖丙。隨后,哪吒自我身份的知曉,便是經歷磨難的開始,他在生辰宴上魔性大發,大肆破壞后逃離現場。敖丙受命活埋陳塘關,至此伙伴身份反轉,哪吒得知真相后速回,二人大戰后,敖丙受感于心,與哪吒共同對抗天劫。哪吒通過返回的路,靈魔合體為混元珠共抵天雷,太乙開啟七色寶蓮,保住二人靈魂。第三幕:哪吒成為救世主,收獲了親情與友情,也得到百姓的愛戴。
正常世界:哪吒陰差陽錯降生為魔丸,太乙真人用乾坤圈封其魔性,父母無奈將他關押李府,因此哪吒整日無所事事,偶爾偷偷溜出去,以戲耍百姓為樂。
冒險召喚:元始天尊對魔丸施法后,天劫咒成了哪吒一出生就注定的命運,李靖一家不得不背負起命運枷鎖,接受使命的召喚。
拒斥召喚:太乙真人利用山河社稷圖誠心傳授哪吒仙術,并收他為徒,但被哪吒拒絕。隨后,李靖夫婦用善意的謊言稱哪吒是“靈珠轉世”,應該肩負替天行道的重任,在這種誘惑下哪吒才決定接受召喚。
見導師:隨表面上太乙真人為哪吒導師,但真正幫助、引導哪吒的都是李靖夫婦,哪吒在山河社稷圖中潛心學習昆侖仙術也是父母的意愿。
跨過第一道邊界:當哪吒踏出社稷圖之時,暗示他的人生開始由平凡世界正式踏上冒險之旅。
考驗、伙伴、敵人:哪吒離開山河社稷圖后,與妖怪搏斗想贏得百姓的信任,卻再次陷入被誤解與考驗中,他與敖丙結識后,二人成為摯友也引發了更大的威脅。
接近最深的洞穴:哪吒自我身份的知曉,造成對家人的誤解,在生辰宴上魔性大發,大肆破壞后逃離現場,這是劇情重要的轉折。
磨難:敖丙受命活埋陳塘關,至此伙伴身份反轉,哪吒面臨的磨難是伙伴轉為敵人的內心掙扎,此時得知誤解父母的真相后速回,與敖丙大戰廝殺。
報酬(掌握寶劍):二人在打斗過程中,敖丙被哪吒的做法折服,決心放棄龍族的計劃,轉而同哪吒一起對抗天劫以及自己的命運。
返回的路:天劫咒來臨時,哪吒被迫渡劫,敖丙拋出萬龍甲但也無濟于事,二人危在旦夕。
復活:魔丸和靈珠合體后,引發吞噬靈氣的功能,此時,太乙真人拋出七色寶蓮將二人魂魄保住,雖未保留肉身但靈魂猶在。
攜萬能藥歸來:災難過后,陳塘關人民得以保住家園,哪吒拯救了百姓更得到愛戴。他與命運抗爭之中,收獲了親情與友情,也完成了自我的成長[4]。
(二)人物原型
根據沃格勒的理解,在英雄的旅程中有8種人物原型。分析《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對應的人物原型,可得出以下結論:英雄/哪吒,導師、伙伴/李靖、殷夫人,邊界守衛/海夜叉,信使/太乙真人,變形者/敖丙,陰影/申公豹,騙徒/龍王。人物原型的功能主要分為心理功能與戲劇功能,分析《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角色代表的原型功能,可以判斷出在劇中起到的作用。哪吒:擁有自我認知的能力,可以獲得觀眾的認同感,通過成長與行動,最終完成了從魔丸到英雄的自我蛻變,哪吒的成長之旅也是一次破除偏見的心靈之旅。李靖、殷夫人:他們代表了以前的英雄,并通過傳授和贈與禮物的方式,引導哪吒一路向善,贈與禮物便是為愛救子與共同抵御天雷。海夜叉:在旅途中通過阻撓、心魔、測試的方式,不斷測試初出茅廬的哪吒。太乙真人:引發改變、激勵、傳遞天劫降臨的消息,并主動收哪吒為徒傳授本領來抵御天劫。敖丙:傳播能量、制造懷疑和懸念,從友到敵再從敵到友的轉換。申公豹:作為反派,有被壓抑的能量,不斷向英雄發出挑戰,并制造沖突與威脅,一手策劃了盜換靈珠到毀滅陳塘關的過程,通過消滅他人達到自身的目的。龍王:限制自我膨脹、增加喜劇性,申公豹的合謀并出現次數較少。那么,合理的人物原型的分析,更有利于觀眾理解認識劇中人物。
三、結語
《哪吒之魔童降世》遵循了從傳統文學作品中汲取營養,運用到動畫創作中的改編方法,這種方法不僅穩妥也是當下中國動畫主流的創作方式。相比1979年版的《哪吒鬧海》,《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敘事方面是創新的,它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成功借鑒好萊塢電影英雄之旅的敘事模式;第二,基于當今時代背景,進行了符合本土化的改變。因此,影片的創新化改編對中國動畫電影未來發展提供了可借鑒之處。但是,影片的改編也有著自身的局限性,那就是過分地注重國內市場,而忽視了發展國外市場。《哪吒之魔童降世》僅憑借本土力量就能躋身全球票房前100名,但在國外票房該片遠不如國內,創作者一味注重國內觀眾的審美趣味,同時也受困于國內市場的局限性,這樣的問題在其他中國動畫影片中也同樣存在。相較于美國動畫電影,往往以世界各國的文化主題為范本,在多元文化的基礎上,最終倡導世界和諧大同的理念,能夠被各國觀眾所接受,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做法。
那么,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文化傳播與交流更加便捷,大眾文化也逐漸走向多元化。全球文化的多元化,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相互融合是大趨勢,英雄神話主題影片在講述英雄故事的同時,集中、多元地展現社會價值與文化精神,才可以獲得人們的認同與喜愛[5]。但從長遠來看,著眼于自身古典文學作品的改編是中國動畫發展道路上要經歷的過程,相信隨著中國動畫的不斷發展,代表中國多元文化融合的影片終將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沃格勒.作家之旅:源自神話的寫作要義[M].王翀,譯.北京: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27.
[2]坎貝爾.千面英雄[M].黃玨蘋,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41.
[3]呂遠.“英雄的歷程”——好萊塢主流故事模型分析[J].當代電影,2010(10):97-103.
[4]劉陽.《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英雄之旅”敘事策略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9(29):73
[5]武重陽.美國影片《瘋狂動物城》的文化多元性[J].電影文學,2017(6):127-129.
作者簡介:王金亮,韓國湖西大學造型融合藝術學科動畫方向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動畫、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