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臟包
一部《山海情》,點燃了熒屏內外?!吧健贝笇幭?,“?!贝父=?,講述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寧夏西海固人響應國家東西協作扶貧政策的號召,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一路闖關、攻堅克難、不斷探索,用勞動創造價值、靠奮斗獲得幸福的故事。
相比其他同類作品,《山海情》少了些臉譜化的人物,懸浮感的劇情,多了些“毛邊感”和“顆粒感”,評分日益走高。這部別具一格的主旋律影視作品“破壁”背后,讓我們看到了當下政策紅利中蓬勃發展的扶貧劇創作背后所傳達的信念感,及其背負的時代使命。
鄉土中國的縮影
“我這舍家拋業的,跑到幾百公里以外去,還得在那邊蓋房子……不去不去就是不去!”在劇集的開篇,涌泉村的村民大多寧愿繼續在這邊的山溝里安于現狀也不愿意移民吊莊開拓新的疆土。農村社會長期以來形成安土重遷的傳統,大多數人“生于斯長于斯”,人、土地和村莊形成了一個密切相關的整體。
這樣的故土情結還體現在福建打工的海吉女工麥苗想念“家里那口面的味道”、來閩寧鎮幫扶的福建人聚在一起吃飯時延續了飯前先喝湯的習慣……家鄉味道體現的故土熱忱,這一永恒話題最為契合國人的口味,有溫度、有味道、有歸屬。部分平臺也將之用作宣傳的標簽,勾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在鄉村世代交流的過程中,人們在生產勞作、婚喪嫁娶等過程中相互合作、熟悉。同時,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形成了一套不言而喻的倫理規范與交往規則,使他們之間變得更親密,從鄰里延伸到整個村莊,鄉土中國的熟人社會就此形成?;诖?,同村人所構建的集體身份意識成為紐帶,人人都是其中一分子的親近感使之放下防備,形成了劇中呈現出的這種“敢怒敢言”的生活狀態。
但這種樸素卻短視的鄉土思維同時具備硬幣的另一面,反而成為扶貧工作的一大阻礙,這也正是扶貧題材的劇集帶給我們的別樣思考:老支書作為曾經的老紅軍,擁有著更長遠的視野和較好信息識別能力,像他一樣能在當時的環境下擁有不破不立的精神、主動走出大山的膽識實屬難得,更多的是像李大有一樣受鄉土社會根深蒂固的守成氛圍影響而安于現狀、撒潑打滾也不愿意離開這片“根”的老農民。
所以,這些臺詞實際上在接地氣的搞笑氛圍中傳達了一種理念:不止于物質層面,鄉土社會中,人們的精神生活和思維方式也正是扶貧工作需要去改變的重點。
扶貧題材的困局
如果說在2020年脫貧攻堅的時代使命已經基本完成,那么真實記錄并生動演繹這段進程就是接下來扶貧劇及其創作者所肩負的責任。
然而,諸如《遍地書香》《花繁葉茂》《楓葉紅了》等扶貧主題電視劇在熒幕上遍地開花,卻未見真正激起水花??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年輕主流觀眾的增加,有著鮮明的主旋律色彩的扶貧劇難“破圈”、觀眾“微老化”等問題持續存在,其文化產品的現實效果始終不溫不火。
目前已播扶貧劇的收視成績也多呈現出水平中等、四平八穩的狀態,缺乏爆款劇、頭部劇。誠然,大部分鄉村主題作品尤其是扶貧劇的沉重的題材和粗糲的畫風的確不符合當下人們的觀劇口味,大家對于劇中展現的時代背景環境和個人理想情懷也難以帶入。另外,肩負時代命題的扶貧劇往往容易陷入部分主旋律作品從全知視角進行宏大敘事、在說教中自我感動的怪圈。如何在肩負唱響主旋律任務的同時盡顯其大眾文化屬性?作為電視熒屏藝術,鮮活的風格和能讓觀眾感知的共鳴才是該類劇集獲得市場認可的關鍵所在。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雖然扶貧劇普遍題材嚴肅,觀照現實,卻有扎根真實案例和鮮活生命的天然優勢,以真實的歷史背景和多樣的地域特色加成,有著華夏大地上講述不完的有血有肉、腳踏實地的鄉土故事。可謂是既有艱難困苦的現實主義因素,又不乏孕育希望的浪漫主義幻想。
如何能夠不為題材所局囿,用一氣呵成又頗富張力的視聽藝術真正體現“平民視角、國家敘事、國際表達”?《山海情》或許并不完美,但足夠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