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目前,四川省正為2500萬川籍農民工建博物館。博物館選址在成都市新津區,預計2021年8月正式建成并向公眾開放。博物館建成后,展廳面積1800多平方米。它將以文物、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場景復原等形式,全面形象地展示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工群體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匯聚成磅礴力量,活躍在各行各業,成為產業工人主體的歷程。(2021年3月22日《四川日報》)
“農民工”是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稱謂,他們離開家鄉,離開承包地,離開父母和孩子,進城務工,做起了清潔工、建筑工、鋪路工、運輸工……干著苦活、臟活、累活、險活,他們無怨無悔;披星戴月、汗流浹背,他們無怨無悔;甚至有可能睡工棚和地下室,他們無怨無悔。億萬農民工默默無聞地為城市繁榮、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四川懷著對農民工兄弟的特有情感,建設農民工博物館,無疑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以農民工博物館銘記時代的變遷。有一首詩歌寫道:“改革開放蕩東風,神州有了農民工。不是他們流汗淚,何來城市綻新容?”的確,農民工是改革開放的新生事物,改革開放打破農民身上的束縛,解放了勞動生產力,讓他們可以走出農村,奔向經濟發達地區,闖出一片新天地。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這支新型勞動大軍更是蔚為壯觀,他們把青春和汗水奉獻城市,把財富和希望帶回家鄉,也改變了農村面貌,促進了農村發展繁榮。建設農民工博物館,能形象地展現這一輝煌歷程。在時代的變遷中,我們只有回顧走過的路,不忘記來時的路,才能繼續走好前行的路。
以農民工博物館銘記農民工精神。千百年來,廣大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苦耐勞,自強不息。進了城市,他們把這種精神充分運用到城市建設和城市經濟繁榮中,在每一個工程、每一個工地、每一個領域里埋頭苦干,誠實守信,愛崗敬業,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華,創造與見證了每一個城市的繁榮。隨著在城市里深深地扎根,不少農民工還信念堅定、敢闖敢試,在城市創新創業,有的農民工還利用在城市打拼積累的資金、技術、人脈等優勢返鄉創業,回報桑梓。這些農民工精神,是一筆具有恒久價值的寶貴精神財富,值得以修建博物館的方式予以宣傳弘揚。
以農民工博物館銘記勞動的價值。農民工是勞動者的典型代表,長期以來,他們絕大多數往往是辛苦、辛勞、辛酸的勞動者,但他們心懷陽光,樂觀開朗,始終奮發向上。比如,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工程完美竣工,這就是農民工的勞動價值的鮮明體現。我們常說,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而農民工的勞動更能體現出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一面。正如一位網友所說,農民工往往穿著“最臟的衣裳”,干著“最苦的活”,卻成就著城市“最美的收獲”。給農民工群體以修建博物館的禮遇,能讓他們真正感受到勞動價值被尊重、被認可的幸福。
改革開放40多年來,農民工逐漸成長為我國產業工人的主體,成為推動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博物館不僅是展覽物品的地方,更是致敬與紀念的精神高地,讓參觀者得到精神和道德的升華。在新時代,農民工一頭連著現代化城市建設,一頭連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善待農民工,給他們創造充分的勞動保障,尊重農民工的勞動價值,無疑是我們這個社會的責任。
(編輯 邢多多1048572239@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