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中科院博士黃國平的網紅致謝信,是一場閱讀激發的精神共振與情感共鳴。
第26個“世界讀書日”,又在春暖花開的時節如期而至,這封信于黃國平畢業4年后在網絡走紅,似乎也恰逢其時。4月,書香滿華夏。全民閱讀層層“破圈”。
預約、掃碼、測溫……走進首都圖書館,首先看到的不是書,而是巨幅海報展覽。一樓的兩個展廳,為皇城中軸線打造了一個穿越古今的“樣板間”,分別陳列著古代典籍、非遺文創產品、傳統刺繡作品,“這是我徒步走過北京中軸線用時最短的一次!”市民黃先生告訴記者,他此行不為讀書,只為看展,“用讀者證網上預約,經常可以免費參加活動,周末就有《白鹿原》的讀者分享會。”黃先生住在附近,日常來圖書館打發退休的日子,“免費熱水、冬暖夏涼,你去看看那個老年閱讀區,古色古香的書架,我很多老年朋友都愛在這兒待著。”公益的服務設施、美觀的人文環境,促使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圖書館。
感受書香氛圍,圖書館也是絕佳場地。在首都圖書館二樓的成人閱覽室,靠背沙發、小圓凳、課桌椅一應俱全,隨時隨地滿足讀者多種閱讀姿勢的打開方式。學生考研寫論文,上班族自學忙“充電”……五顏六色的身影穿梭在書架之間,偌大的圖書館只聽見紙張在指尖“跳躍”的聲音。其中,一位衣著樸素的銀發老太太,翻閱一本《現代漢語詞典》,認真寫著筆記。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老太太多年如一日,風雨無阻從不缺席。“遇到生字她就會來問我們,服務臺上這本詞典,就是專門為她準備的,擔心老人家翻書架行動不便。”
書山有路,學海有“導航”。“這套設備可以幫助讀者梳理海量信息,精準高效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劉大姐是北京某高校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休息日來首都圖書館查閱資料,她給記者演示云屏數字借閱機,1分鐘內就查到了想要的書籍,并成功下載電子文本。“一屏萬卷!這里的資料比較齊全,設備也很先進,我就經常來看看。尤其是這些新興的全媒體閱讀技術,很多小孩都會操作,再不學習,我這個業內人士就要被淘汰了。”信息時代,公共圖書館率先進行智能化改造,建立數字閱讀體系,打造網絡云空間,激活文化資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很多人都把圖書館規劃在行程列表上,但身體卻行走在時尚街區逛商場。隨著“全民閱讀”活動深入推廣,每一座城市的CBD,都涌現出一處處文化新地標,點亮每一個“打工人”的“15分鐘閱讀圈”。作為文化建設領域的一項重要內容,實體書店也在探索發展轉型升級。
“‘金融女也想腹有詩書氣自華!回到出租屋除了躺著就是癱著,哪會有這樣的環境和情調呢?”瀏覽黑白電影海報、經典美術畫作,欣賞中國的陶瓷、西方的雕塑,理財規劃師李女士漫步在北京國貿建投書局的文化長廊流連忘返。“不忙的時候會來這里看看書,累極了還在那個沙發上睡著過。”午休時段,她是這里的常客,“《睡個好覺》,這本書放在國貿的書店里也太扎心了,但還是讓我想要看一看。”李女士笑著說道,便找了個靠窗的位置落座。戶外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室內氤氳著咖啡味的書香慢時光,透明的落地窗將喧囂的街景與安靜的書店隔離成兩個世界,給人以“大隱隱于市”的感覺。作為文化消費空間,越來越多的書店成為網紅打卡地,讓城市“打工人”也有詩和遠方。
傳統的閱讀場景未必能滿足讀者日漸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隨著閱讀空間層層“破圈”,實體書店也不止于“書”的服務理念。“比如我們的‘傳記咖啡館主打名人文化,讀者可以在此享用下午茶,進行商務洽談。此外也有很多免費活動,我們會不定期邀請名家學者開展文學講座,策劃主題展覽,推廣文創產品。”客戶經理曹錚告訴記者,現階段,建投書局計劃與朝陽區圖書館合作舉辦“百年赤子”主題展覽,弘揚紅色文化,獻禮建黨百年。“北京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王波還會到場講述《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讀者通過網絡預約就能免費報名。”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建投書局國貿店與朝陽區圖書館舉行2021年度“店中館”合作簽約儀式,共建城市書屋。借助圖書館的讀者證,顧客不僅可以在此免費借閱紙質書籍,還能免費享受海量的數字資源。“區圖書館提供書籍、數字設備,我們提供場地和服務,合力打造公共文化空間。”曹錚說。
“仁、義、禮、智、信……”張女士帶著8歲的女兒賞析居委會樓道墻壁上的書法作品,打算借機育兒弘揚傳統美德,沒想到卻給自己挖了“坑”,“孩子問我,這是什么字體?我真講不上來,尷尬了。”幸運的是,沿著臺階拾級而上,步行至三樓,她的問題很快就迎刃而解。“這里有專業的美術老師,還有免費的書法課。在外面的培訓班,一節課大概需要三五百元。”
垡頭翠城盛園社區是北京規模最大的經濟適用房項目,常住人口多達15000人。近日,當地首個傳統文化實踐中心在居委會辦公樓開啟試運營,書香飄到家門口,貫通全民閱讀“最后一公里”。“以前我們推廣閱讀,很難找到合適的活動場所,現在可選擇的場地不勝枚舉,除了圖書館、書店、咖啡廳,社區空間也被開發利用上了。”公益閱讀推廣人李彥池認為,社區有望成為閱讀推廣主力陣地的一支潛力股。

垡頭傳統文化實踐中心公益小課堂。
書香沁潤社區,融合傳統文化,弘揚優良家風,升級精神內核,政府力量結合社會資源是該中心的一大特色,“朝陽城市書屋”“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等招牌吸引了大批居民到此參觀。
“我們每周都有免費的音樂課、美術課、書法課、手工課,大人和小孩都可以報名參加,掃描二維碼,加入讀者群,就能第一時間獲取活動信息。”遇到居民前來問詢,工作人員一邊介紹活動亮點,一邊帶著大家參觀教室和圖書館。“目前美中不足的就是沒電梯,如果有行動不便的特殊人群,我們會安排專人上門接待。”
全新上架的8000冊圖書,目標人群涵蓋老中青,基本能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選書前期,我們在附近的小區、學校做了大量的調研,以后也會不定期征求讀者意見,不斷完善書庫。”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圖書館開放時段為每天早上9點到晚上9點,但仍有讀者在留言墻上表示“希望延長開放時間”。
進入圖書館,看見五顏六色的繪本、松軟舒適的海綿墊,小朋友們就好像發現了“新大陸”。“我們老年人最怕的就是陪娃讀書寫作業,問啥啥不懂,這里不僅書多,老師們人也都挺好的。”看到孫女和小伙伴安安靜靜共享一本故事書,王奶奶放心地去前臺咨詢老年人的唱歌課和手工課,她一路小跑,絲帶飄飄,和姐妹們有說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