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卡羅爾·德韋克
在體育界,大家都相信天賦。這種對天生才能的信念非常強烈,以至于很多教練和球探只去尋找那些天生的運動員。然而,很多冠軍贏得比賽更多取決于他們的做事方法、思維模式,而不是天賦。
拳擊運動員需要接受對身體條件的測量,包括拳頭的大小、臂長、胸圍以及體重。穆罕默德·阿里并不符合這些測試的標準——他速度很快,但力量不夠,姿勢也不夠標準。他不用胳膊和手肘去抵擋對方的攻擊,他會將整個身體后傾,去躲避從正面打來的拳頭。
索尼·利斯頓,阿里的對手,是一個天生的拳擊手——身高、力量以及經驗都十分出眾,他的水平可以說是傳奇性的。很難想象阿里會打敗索尼·利斯頓,那場比賽被認為很荒唐,當時體育場的座位只坐了一半。但是阿里的過人之處在于他的大腦,他觀察他的對手,并善于攻擊其精神上的要害。他不僅學習了利斯頓的格斗風格,還仔細了解過他在拳擊場外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幾乎讀了所有關于他的采訪。我和所有與他接觸過、說過話的人聊天。我躺在床上,將這些信息聯系在一起仔細分析,嘗試弄清他的思維是如何運作的。”然后用這些去對抗利斯頓。
為什么阿里在每場比賽前都看上去“瘋瘋癲癲”的?因為他知道將對手擊倒的致命一擊必須是他們無法預測的。阿里說:“像蝴蝶一樣輕盈,像蜜蜂一樣攻擊,你的拳頭打不到你眼睛看不到的東西。”
阿里擊敗了利斯頓,創造了拳壇的歷史。一位著名的拳擊經紀人在回憶阿里時說:“他向我們展示了,所有的勝利來源于這里。”他用食指指著自己的腦袋,然后舉起兩個拳頭說:“而不是這里。”
橄欖球圣路易斯公羊隊的跑鋒馬歇爾·福克有一項驚人技能,他可以精確定位比賽場上每個球員的位置,即使是場上的22名球員在跑動、摔倒或亂作一團的時候。他還知道他們在做什么以及即將做什么,他的隊友說,他從來沒有出過錯。
他是怎么做到的?福克說,他花了多年時間研究橄欖球比賽。在高中時,為了看專業的比賽,他甚至在球場上當小販,雖然他非常討厭這項工作。看球賽的時候,他總是會問為什么:為什么我們要跑位到這里?為什么我們要這樣攻擊?作為一名專業球員,福克從來沒有停止過發問,以及更深入地探索橄欖球賽的運行方式。顯然,他認為自己的技能是他無法滿足的好奇心和努力學習帶來的成果。其他球員和教練是怎樣認為的呢?他們認為是天賦:“馬歇爾是我見過的球員中‘球商最高的一位。”這顯然是一種誤解。
頂級運動員會將滿足好奇心和看到自己有更大進步,看得比拿到獎牌更重要。這是一種成長型思維模式,成功來源于盡自己最大努力做事,來源于學習和自我提高。相反,對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來說,成功就是確立自己的優越性。這樣的人永遠不能承受“失敗”的想法——如果贏了就是了不起的人,輸了就無足輕重。而成長型思維模式是,挫折是我們停下來分析自己該如何改進的好機會,并且可以給人動力。
為什么很多頂級運動員的水平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體力、靈活性不如以前而下降呢?這也是成長型思維模式起到的作用。
無論在哪個年齡階段,被認為史上最成功的高爾夫球手的伍茲,都恪守他父親在他3歲時教授給他的控制注意力的方法以及球場上的策略。在伍茲準備揮桿的時候,他的父親會制造巨大的聲響或者扔東西,這可以幫助他訓練出不容易分心的狀態。此后數年,伍茲將父親教給他的技能發揚光大,他不斷在球場上嘗試哪種策略有用,哪種沒用。伍茲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他希望成為最棒的高爾夫球手。“但是做一個更好的自己,這一點更重要。”
觀眾喜歡這樣的球員,因為他們才是真正熱愛這項運動的,對每場比賽都付出了全部的努力。而很多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運動員可能都擁有些天賦,但是你知道嗎?他們之中大部分人的名字我們都已經忘記了。
(楊進摘自江西人民出版社《終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