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在工作室里的BBPR,左起分別為Enrico Peressutti、Lodovico Belgiojoso、Ernesto Nathan Rogers和Gian Luigi Banfi。

從米蘭大教堂的屋頂遠眺維拉斯加塔樓,這座1958年建成,高100米的商住混用大樓是意大利理性主義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1.在2016年的“Opening Velasca Project”項目中,設計師Piero Lissoni重新布置了頂樓的復式公寓,圖為采用Living Divani、Porro和FLOS的產品布置的餐廳。

2.平面圖,在塔樓懸挑處,從地面結構里伸出的系桿與柱體連接,

3.從塔樓底部仰視,可見柱壁如教堂飛扶壁一般向上攀升并在上半部向外懸挑。
從米蘭大教堂的屋頂向南望去,你很難不注意到這座兀自聳立在不遠處的高樓,它就是維拉斯加塔樓(Velasca Tower),是米蘭乃至意大利最早的一批現代主義建筑。即使這座城市的天際線已經擁有Gio Ponti設計的倍耐力大廈、2014年才竣工的世界首例新形態建筑“垂直森林”,BBPR設計的維拉斯加塔樓如今仍然是這座城市最著名的象征之一。
塔樓高100米,是舊城區里為數不多的高層,其所在地區曾在1943年遭受嚴重的轟炸。一個博學的建筑師團體BBPR在1950年接手了這個項目,并于8年后建成。它是BBPR在高層設計上的一次嘗試,在歷史與城市文脈的對話中,提供了現代視野。
BBPR由Gian Luigi Banfi、Lodovico Belgiojoso、Enrico Peressutti和Ernesro Nathan Rogers在1932年成立,名字來自四人的姓氏首字母。年輕的他們與歐洲先鋒派同步實踐,加入了由柯布西耶、格羅皮烏斯、阿爾托等發起的國際現代建筑協會(CIAM)。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Rogcrs移居瑞士,由于反對法西斯的主張,Banfi和Belgiojoso被送至奧地利的毛特豪森集中營,很不幸的是Banfi在那里去世。其他三人依然保留BBPR的名字,開展大量學術文化活動和建筑實踐,他們在歷史與現代之間尋找關聯性,為意大利理性主義建筑(Rationalism)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維拉斯加塔樓便是最好的例證。
塔樓被設計成“蘑菇”的形狀,最初方案里采用鋼和玻璃建造,由于預算不夠最后選擇了水泥。如同大教堂飛扶壁的壁柱直沖天際,攀升到中上部向外懸挑,這是對米蘭大教堂哥特式風格的致敬,也是對粗野主義的回應。細看之下,塔樓的造型也是對斯福爾扎城堡(Sforzesco Castle)的菲拉雷特塔輪廓的再演繹。通過重新闡釋歷史,BBPR將現代主義的新與米蘭厚重歷史的舊調和在一起。為了在城市尺度和塔樓入口之間做出過渡,BBPR將底部設計為商業空間,從公共環境漸進過渡到大堂。自下而上的功能區分別為辦公區(2F-10F)、商住兩用辦公區(11F~17F)、設備間(18F)和公寓(19~25F)。在72間公寓中,除了頂部復式結構的露臺設計,剩下的每一間都有自己的陽臺,幾乎從不與上下層對齊,從而使建筑的光影變化具有更多的可塑性。
自1958年建成至今,塔樓已經被翻修過數次,也曾入選全球最丑的高層建筑之一,但這并不影響它在米蘭人心中的地位。從轟炸后的滿目瘡痍到快速發展的經濟奇跡,它見證了這個城市的歷史,完成了中世紀建造文化的當代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