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8年,Archizoom在工作室門外的合影左起分別為Paolo Deganello、Lucia Bartolini、Massimo Morozzi、工作室朋友、Dario Bartolini、Gilberto Corretti和團隊的靈魂人物Andrea Branzi。

1.1966年12月舉行的“超建筑展覽,工作室成員在設計的各式家具和布展材料前。

2.Archizoom和Superstudio共同參展的“超建筑”展覽海報。

3.工作室設計的Sanremo落地燈,原型來自Dario Bartolini送給Lucia Morozzi的訂婚禮物,如今由Poltronova生產。細長的金屬樹干加上頂部的塑料葉片,它就像一棵風格化的棕櫚樹。
1966年11月3日,一場洪水席卷了整個佛羅倫薩,給這座舊時文藝復興時期的名城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一個月后,在意大利皮斯托亞的小鎮上,一場名為“Superarchitetura”(超建筑)的展覽在Jolly 2畫廊開幕。“超建筑是超生產、超消費的建筑,對超市、超人和超級汽油消費進行超誘導。”展覽海報上的醒目口號宣告著兩個年輕團體的誕生——Superstudio和Archizoom Associati。那個年代,這群來自佛羅倫薩建筑學院的年輕人反思以消費主義為導向的社會現狀,用造型新穎的家具和色彩豐富的圖像創造出一個讓人身臨其境的超現實環境,從建筑學角度發出聲音。
或許,你對Superstudio的名字并不陌生,但對Archizoom了解不多。這個“建筑激進分子”工作室最初由Andrea Branzi、Gilberto Corretti、Massimo Morozzi、Paolo Deganello四位建筑師兼設計師組成,名字來自Archigram(1960年以Peter Cook為核心的建筑電訊派)和當時發行的Zoom雜志合并而成。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工作室?孟菲斯聯合創始人Ettore Sottsass在Domus雜志上這樣介紹:“他們都是不錯的小伙子,可是不會被那些關于事情有多復雜的老生常談所吸引,也不會被安定的生活和輕易的認可所吸引。事實上,他們如此調皮,已經準備好忍受那些不可避免的嘲笑、聳肩和疑惑的表情。”激進、前衛,甚至有些花里胡哨和玩世不恭,Archizoomi追求始終如一的波普(Pop)和刻奇(Kitsch),但對消費主義的批判卻是不遺余力且一針見血。
在“夢幻床”這個設計命題作文里就可見一斑。Ettore Sottsass讓這四個年輕的建筑師各自按照1:10的比例在一個環境中設計一張床。Archizoom用簡化和荒謬的手法,設計出所謂的“Letti di sogno”,即四張夢幻床。用層壓塑料制成的仿大理石底座、用沖壓金屬制成的床體、大量仿制的人造皮疊加流行符號,讓它們看起來非常“媚俗”,完全站在了所謂好品位的對立面,就是那時常說的高雅、沉穩、幾何造型和白色Braun-style(博朗風格)。這并非一次產品的設計,而是一種類型的探討。Archizoom摒棄了用盡可能簡單的抽象幾何形式設計來滿足理性制造的消費原則,而是表現了一種想象力、一個生活的片段。它們所吸引的是那些喜歡拳擊、夢幻加州、彩虹和鮑勃,迪倫的特定人群。

1.關于Archizoom和Superonda的設計書籍,由Centro Studi Poltronova出版。

2.Archizoom著名的“No-Stop City”展覽模型,如今保存在法國FRAC當代藝術中心。

3.1969年設計的Mies椅,將經典家具密斯椅中使用的鉻框架與柯布西耶使用的牛皮元素相結合,如今由Poltronova生產制造。
1967年,在組織了“Supcrarchitctura 2”展覽后,工作室吸引設計師夫婦Dario & Lucia Bartolini加入。他們的到來帶來了新的創作能量,工作室進一步挑戰了意大利的設計習俗,反映了波普時代的拼貼與感性。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洲充滿了批判精神,如探索外太空、波普和嬉皮士文化的興起……人們渴求自由的表達。當時意大利的部分建筑師用大量的繪畫和拼貼來表達對社會和物質現實的批判思考。Archizoom工作室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著名的“No-Stop City”展覽誕生在1969年,工作室將獨特的設計方法運用到現代大都市的構想。在無休止城市的設計方案里,Archizoom設想了一個完全由連續的室內空間和功能單元組成的城市空間。這個可以無限延伸的水平網格里,沒有任何建筑單體,家具和設備單元散落其中,自然景觀偶然打破矩陣。人們可以任意選擇自己想要居住的地方,帳篷、電器、摩托車等物件滿足了基本的需求。在這個沒有什么美學價值的城市里,充斥著“工廠”和“超級市場”這些象征消費的單元體,人們生活在信息、市場和服務不斷流動的環中。“No-Stop City”如同“上帝已死”的機械城市,這一咄咄逼人的反諷式“烏托邦”試圖表達人們對于當時文化和社會的種種不安與迷茫,借此喚醒人們對當下現實的清楚認識。
但Archizoom并非憤世嫉俗,他們敢于表達立場,熟知通俗藝術。除了建筑設計,他們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產品,且多數都是博物館的常客。1966年設計的Superonda沙發最初用泡沫和乙烯基制作,意大利家具品牌Poltronova生產的時候采用聚氨酯塊切割成兩個S形部分,可以自由組合。1966-1968年的Safari沙發更是組合家具的代表作,將帶有軟墊的半圓插入一個上漆玻璃纖維的正方形中,制成坐椅單元,6個單元可以組合出諸多形式,如同有趣的景觀小品;1968年設計的“Tizio,Caio,Sempronio”是三個造型相同但裝飾著不同圖案的圓筒裝置,分別作為骨灰盒、花瓶和臺燈使用,頗有諷刺意味;1969年的“Mies”椅將現代主義名作密斯椅中使用的鉻框架與柯布西耶使用的牛皮元素結合在一起,顛覆了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品位與評論。
55年前,Archizoom就注意到科技發展的兩面性和過度消費帶來的城市問題,他們不受類別和媒介的限制,研究跨學科激進設計的可能性。雖然最終因為成員有各自不同的實踐追求導致工作室在1974年解散,但在不到10年時間的創作里,Archizoom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為后世拋磚引玉。

1.1973年Archizoom設計的“Superficie-Neutra”是高度人造生活空間的設想,各種功能包含在大型自動分配器中。

2.由工作室在1966年設計的Superonda多用途坐墊,Poltronova量產的版本采用聚氨酯塊切割成兩個S形部分,可以自由組合。2018年邀請工作室成員及繼承人設計了具有全新裝飾圖案的限量版本。

3.1967年,Ettore Sottsass讓四個建筑師各自按照1:10的比例在一個環境中設計一張床,圖為其中的兩張“夢幻床”。

4.1967年,Ettore Sottsass讓四個建筑師各自按照1:10的比例在一個環境中設計一張床,圖為其中的兩張“夢幻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