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平代表了當代電視劇編劇藝術的巔峰,他為數不多的創作,不但達到了歷史劇難以逾越的高度,也成為中國電視劇生產的行業典范。他的王朝三部曲,《雍正王朝》從康雍之世的中興說起,繼而追溯嘉靖時期明王朝的歷史大轉折而有了《大明王朝1566》,最后落腳在民國的崩潰《北平無戰事》,題旨宏大,修辭精微,將歷史哲學的洞察與戲劇性展現融合無間,以電視劇編劇的形式抵達了當代文學創作的前沿。劉和平創作態度嚴謹,力求不違歷史的真實性邏輯,甚至對史實的細節真實精益求精,同時又跳出歷史還原主義,以強烈的現實感和當代意識加以統攝,并且力避各種主流意識形態的觀念陷阱,盡量把握歷史與人性的復雜性。劉和平的歷史觀既為我們重新思考歷史與現實提供了契機,也為重新理解當代文藝的政治意義及美學賦形能力提供了啟示性的個案,當然,在史識與美學、哲學與電視劇藝術修辭、文學性與大眾文化生產這些關系之中如何把握平衡,劉和平的創作也具有多重評價和探討的空間。本專欄的一組文章正是基于這些問題做了各個方面和層面的展開。韓少功和劉和平的對話,經韓少功的激發,由作者自爆家門,首次獨家道出了他創作的秘辛,道出了他在歷史與美學之間的考量。劉海波的文章討論了劉和平創作對歷史劇的典范性意義,同時指出,在九十年代文藝創作普遍非歷史非政治化的背景下,劉和平的歷史正劇具有創設政治議題、開創公共討論空間的重要意義,這是劉和平歷史劇對當代文藝最重要的提示。孫佳山等人的文章拋開藝術問題直接討論歷史問題,從全球史和氣候變遷的角度談論《大明王朝1566》所蘊含的豐富歷史信息,在文章中指出,在嚴謹的歷史書寫之上,劉和平的創作以藝術想象力補充了歷史的實證缺環,敘述了全球史背景下中國歷史從明中期直至近代大轉折的真實邏輯。徐剛的論文討論了劉和平創作受制于電視劇的生產方式和大眾文化本性所采取的敘述策略的得失,劉和平既堅持創作的作者性,同時也照顧社會主流受眾的閱讀經驗,顯示了高超的技術,但也導致了各方面的妥協以及不徹底性所產生的內在齟齬,這既是這些作品成功的根源,從另一方面看,也影響了它們的明晰性、力量感,如何評價,也是見仁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