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力量來自組織。中國共產黨自1921 年成立后,為擔負起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斗爭實踐中探索和建立起一套嚴密的組織體系,培養造就了一支有著嚴格組織紀律的黨員干部隊伍,為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及最后勝利,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強大的組織力量。
高度重視組織建設,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個基本特征。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建立之初,列寧就強調黨必須是一個有組織的整體,有嚴密的組織和統一的紀律,是由中央組織、地方組織和基層組織構成的統一體系。在列寧看來,黨一旦組織起來,就會產生統一的意志,這種意志能夠轉變為巨大的物質能量,實現黨所領導的偉大事業。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組織機構。黨的一大召開時,由于黨員數量少和地方組織不健全,只設立由三人組成的中央局作為中央臨時領導機構。黨的二大選出由五名委員和三名候補委員組成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從此建立了正式的中央領導機構。黨的三大選舉中央執行委員會,組成中央局,以利于中央工作的開展。為適應群眾斗爭高潮的需要,1924 年5 月召開的中央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提出,必須使黨及其各個機關能有更明顯的組織形式。會后,中央委員會和地方委員會共同設立組織秘書部,毛澤東兼任中央組織秘書部主任。黨的四大通過的《對于組織問題之議決案》決定,有三人以上即可成立支部、簡化黨員入黨程序、在其他政治組織中組織黨團以及成立中央組織部等具體措施,切實增強黨的組織力。
發展黨員是黨成立后的一項迫切任務。黨的二大通過的第一部黨章規定:本黨黨員無國籍、性別之分,凡是承認本黨宣言及章程并愿忠實為本黨服務者,均得為本黨黨員。同時還規定:黨的組織系統分設小組、支部、地方執行委員會、區執行委員會和中央執行委員會;凡是有黨員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組,每組公推一人為組長,隸屬地方支部;各組組織,為本黨組織系統,訓練黨員及黨員活動之基本單位,凡黨員皆必須加入。隨著黨的組織體系的建立,尤其是黨在領導群眾革命運動過程中影響力的提升,黨自身力量也日益發展和壯大起來。至1927 年黨的五大,全國黨員總數57900 多人,是黨的四大召開時黨員人數的60 倍左右。
與此同時,黨開始注意加強對黨員進行教育,成立黨校,努力用各種辦法訓練新黨員。
確立民主集中制組織原則。黨的一大通過的綱領承認蘇維埃管理制度。之后,黨的二大通過的第一個黨章,對黨員條件、黨的各級組織和黨的紀律作出具體規定,明確體現民主集中制原則。黨的四大通過的《對于組織問題之議決案》提出要實行民主的集權主義。直到1927 年,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明確規定:黨部的指導原則為民主集中制。這是首次在黨章上明確提出和肯定民主集中制原則,使民主集中制的貫徹執行得到黨內法規的保證。這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是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建黨原則建立起來的、按照民主集中制組織起來的政黨。
黨的早期組織建設取得的初步成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局和大革命奠定了組織基礎。但由于黨尚處在幼年時期,理論和實踐皆有不足,有些好的規定無法真正貫徹下去。1927 年大革命失敗后,黨的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黨員人數急劇下降,黨的活動被迫轉入秘密狀態。
進入土地革命時期,黨在總結大革命失敗教訓的基礎上,在同各種錯誤傾向進行斗爭過程中,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紅軍建設、作戰、根據地建設、土地革命路線、統一戰線和黨的建設一系列重大問題。隨著革命形勢好轉,黨的組織建設也開始恢復和發展起來,黨的組織工作呈現出新的局面。
制定和執行正確的組織路線。大革命失敗后,面對反革命勢力的殘酷殺戮,黨為保存革命力量,于1927 年8 月召開八七會議。這次會議提出,要改正黨的組織路線上的機會主義,建立堅固的秘密機關。1928 年,周恩來成為中央工作的實際主持者。之后,黨的組織建設工作開始有效運轉起來。與以往相對松散的管理方式不同,這一時期黨中央高度重視具體的人事工作,經常性地直接參與對組織工作的處理,黨中央和地方組織更加緊密。在此基礎上,黨的組織體系建設自下而上地開展起來,出現黨的干部選拔培養系統化、黨的機關社會化及黨員職業化等新趨勢。
改造黨的組織與發揮組織功能。1929 年12 月,古田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在強調思想建黨的同時,對黨的組織建設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明確提出:黨員發展以戰斗兵為主要對象;新黨員入黨必須政治觀念沒有錯誤、沒有發洋財的觀念、不吃鴉片不賭博等;必須在組織上嚴格貫徹集中的領導體制;嚴格黨員干部選拔標準和嚴肅黨員干部教育……這些原則,逐步成為全黨執行標準,對黨的組織建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提出“支部建在連上”等重要主張。隨著中國革命中心轉入農村,革命隊伍出現以往不曾有的新問題。黨如何掌握和鞏固自己的軍隊?怎樣才能防止潰散和不必要的損失?起義部隊的精神支柱和組織措施應該是什么?把“支部建在連上”,就是當時為解決這些問題而提出來的。1927 年9月,毛澤東在江西永新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明確在部隊建立黨的各級組織和黨代表制度,黨的支部建在連上,班、排建立黨小組,連以上設黨代表,營、團設黨委,從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成為建設無產階級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1931 年11 月,中央蘇區第一次黨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的建設問題決議案》提出,要使支部真正成為黨與群眾的連環。從1932 年開始,蘇區中央局每年在根據地發動一次支部改造運動,抓緊對新支部的建設工作。在蘇區中央局的正確領導下,蘇區黨員和黨組織得到很大的發展。據統計,中央蘇區鼎盛時期,黨員總數超過13 萬人。

1927 年9 月29 日,毛澤東在江西永新縣三灣村領導了舉世聞名的“三灣改編”,創造性地確立了“黨指揮槍”“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嶄新的治軍方略。“三灣改編”是中國共產黨建設新型人民軍隊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實踐。圖為三灣改編紀念碑
同“左”傾錯誤進行斗爭。遺憾的是,中央蘇區黨組織的發展勢頭被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錯誤路線所打斷。這一時期黨內連續三次出現“左”傾錯誤,在黨的組織建設上表現為黨員發展“唯成分論”、黨的機關“工農化”,特別是王明“左”傾錯誤對黨內不同意見者進行“殘酷斗爭,無情打擊”,以及一系列關門主義的做法,使黨在蘇區的力量損失90%,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力量幾乎損失殆盡,給中國革命造成極大危害。1935 年1 月召開的遵義會議,集中全力解決在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黨內的統治地位,確立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
此外,這一時期還設置中央局和中央黨務委員會,以便加強黨內集中程度,確保黨的政策嚴格執行。在長征途中,黨戰勝張國燾分裂主義,維護了黨的團結統一。所有這些,為抗戰時期黨的組織建設打下基礎。
進入抗戰時期,為擔負起抗日救國的責任,建設一個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中央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命題,把黨的建設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加以推進。由此,黨的組織建設全面展開,邁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黨的組織恢復與快速發展。進入延安后,剛從危機中擺脫出來的中國共產黨在力量上還相對弱小,難以擔負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任務。為建設一個全國性的大黨,1935 年12 月,瓦窯堡會議指出:一切愿意為著共產黨的主張而奮斗的人,不問他們的階級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產黨,同時提出“必須大數量地培養干部”。隨后,毛澤東多次強調,“黨組織要向全國發展”,把“發展黨與鞏固黨,建立各地的領導機關”作為黨的一項重要任務。1938 年3 月,黨中央作出《關于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重提建設全國性大黨的任務。在這些精神的指導下,黨員隊伍獲得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到1938 年底,黨員人數發展到50 多萬。此時,黨的組織已經走出狹小圈子,成為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全國性大黨。
鞏固和建設堅強的黨組織。抗戰時期,黨吸收大批優秀分子,包括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加入,這不僅適應全民族抗戰的需要,而且對推動中國革命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但鑒于黨員隊伍和黨組織迅速發展而帶來的新問題,1939 年8 月中央政治局通過《關于鞏固黨的決定》,提出必須審查黨員成分,加強對黨的各級干部的教育,開辦黨校和培訓班。同時,中央領導同志發表系列文章或講話,如《反對自由主義》《紀念白求恩》 《為人民服務》 《論共產黨員的修養》 《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等,為如何做一個合格黨員提出指導原則。特別是1941 年7月中央政治局作出的《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為鞏固和建設堅強的黨組織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提出并執行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1937 年5 月,毛澤東在《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中強調,黨的組織要向全國發展,要自覺地造就成萬數的干部,要有幾百個最好的群眾領袖。這些干部和領袖要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有政治遠見,有工作能力,富有犧牲精神,能夠獨立解決問題,在困難中不動搖,忠心耿耿地為民族、為黨而工作。這是黨在正確的政治路線指導下第一次提出的正確的干部路線。隨后,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指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提出要善于識別、使用、愛護干部,正確對待犯錯誤的干部;在選用干部的問題上,堅持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和德才兼備的干部標準。為貫徹黨的干部路線,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嚴肅批評了“左”傾錯誤統治時期干部政策問題上的自由主義和宗派主義傾向,糾正了歷史上處理干部問題中的錯誤,這標志著黨的干部政策步入正軌。
健全和完善黨的組織體系。為推進中央領導機構職能改革,1937年至1943 年,中央相繼下發了《中央政治局工作規則和紀律草案》《中央書記處工作規則和紀律草案》《中央擴大的六中全會關于中央委員會工作規則與紀律的決定》 《關于中央機構調整及精簡的決定》等文件。改革的內容包括:規定中央政治局的任務為“指導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前后期間之一切黨的政治的組織的工作”,中央書記處“在政治局會議前后期間,遇有新的重大緊急事變發生,不能立即召開政治局會議時,得作新的決定,并得以中央委員會名義發表宣言決議和電文,但事后須提交政治局會議批準及追認”,這意味著中央書記處實際上已經擺脫其設立之初的“行政輔助部門”地位,在黨的權力運行機制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同時,根據形勢和任務的需要,在中央政治局及書記處之下設立中央宣傳委員會和中央組織委員會;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各地精簡黨組織編制以充實基層、賦予中央局以“準行政層級”地位、在地方黨委委員會中設置常委、繼續提高黨支部下設的黨小組的地位等。這些舉措完善了黨的組織體系,提高了組織執行力,有利于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
抗戰勝利前夕,1945 年黨的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對黨的組織路線、民主集中制、干部政策、干部標準、黨員權利與責任、黨的基層組織等進行全面闡述和戰略部署,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組織建設思想完全成熟。這為完成黨在抗戰時期的政治任務,乃至奪取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抗戰勝利后,黨依據七大制定的路線,制定正確的戰略方針,在各解放區、各條戰線上加強和鞏固黨的組織,全面推進黨的組織建設,從而更好地帶領人民為奪取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而奮斗。
調整和加強黨的組織領導機構。隨著解放區的鞏固和擴大,黨中央對解放區的工作作出統一部署。在組織上,調整和建立各戰略區黨的領導機構。如撤銷北方局,成立晉冀魯豫中央局、中央東北局、冀熱遼中央局、中原局和華東中央局。1947 年,面對國民黨對陜甘寧的進攻,黨中央決定主動撤離延安,將中央機關與人民解放軍總部分為前委、工委和后委。同時,為配合解放區的軍事斗爭,推動全國斗爭新高潮的到來,加強對國統區的領導,中央決定改組中央城市工作部,設立各中央局、分局和有關區黨委城市工作部,規定工作部的任務是研討與經營蔣管區的一切工作(包括工青婦)。這些領導機構的調整,保證了全黨高度集中統一和即將開始的城市管理。
純潔和鞏固黨的組織。1947年,黨員人數已增長到270 萬人,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為一個空前強大的黨。但是,在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中,思想、作風和組織不純的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為此,黨中央決定結合土改進行大規模整黨運動。1948 年初,中央相繼發出《關于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 《中共中央關于在老區半老區進行土地改革工作與整黨工作的指示》等,強調要反對錯誤傾向,提出對不同地區應采取不同的方針,并向全黨推廣平山縣開門整黨的經驗。同年5 月,中央發出《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黨工作》的黨內指示,規定整黨的方針和政策,指示各中央局和分局按照政策實行整黨,完成黨的支部組織的整頓工作。到1949 年3 月,大部分老區半老區的整黨工作基本結束。經過整黨,清除了混入黨內的壞分子,保護了黨員干部的積極性,密切了黨同群眾的聯系,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土地改革和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加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步伐。
新解放區公開建黨。1949 年3月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提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黨的組織建設要圍繞在城市中恢復和發展生產這個中心任務展開,提出黨在城市公開建黨,重點要在工人中發展黨員,同時團結教育改造知識分子和舊人員,大量培養提拔新干部和工人干部,以解決管理城市和工業的干部不足的問題。隨后,公開建黨在新解放區迅速開展起來。在公開建黨的組織工作中,中央針對新解放區干部嚴重不足問題,提出新干部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爭取和改造知識分子,二是從產業工人中培養選拔干部。從秘密建黨轉向公開建黨,并在新解放區提拔培養干部,是黨的組織建設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隨著黨員人數增長和解放區的擴大,規范黨的組織權限及其運作規則提上日程。1948 年9 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各中央局、分局、軍區、軍委分會及前委會向中央請示報告制度的決議》,對地方須事先請示,獲取中央批準與事后報備中央的事項作了規定;強調擴大黨內民主,強調黨委集體領導,實行民主決策。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指出:“我們黨內是有民主的,但是還不足或者缺乏,現在要增加。”強調“擴大黨內的民主生活”是完成九月會議各項任務的重要環節。這次會議專門制定了《中共中央關于召開黨的各級代表大會和代表會議的決議》,對建立和擴大黨內正常的民主生活作出具體規定。會后,毛澤東為中央起草了《關于健全黨委制》的決定,指出:黨委制是保證集體領導、防止個人包辦的黨的重要制度;強調各級各部門黨委都必須建立健全黨委會議制度,一切重要問題均需提交委員會充分討論后作出明確決定,然后分別執行。這些原則,為做好黨委領導工作,加強黨委領導班子建設,提升領導工作水平提供了基本遵循。
解放戰爭時期,黨的組織建設堅持加強和調整相結合的方針,因時適地實行黨的工作重心轉移,黨員隊伍規模迅速擴大,黨的組織更加鞏固。這一方面為奪取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堅實的組織基礎,另一方面也為即將開始的新中國建設作了重要的組織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