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記者 海丹青

張東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15 年如一日在鄉路上奔波往返,忙碌時幾乎沒有休息日,為了工作可以徹夜不眠,甚至在手術臺上依然叮囑妻子要讓他的手機保持暢通,以便術后及時回復鄉親們的訴求……為實現精準脫貧,他奮勇拼搏,無怨無悔;為實現鄉村振興,他不忘初心,矢志前行。他,就是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營口大石橋市黃土嶺鎮黨委副書記張東。
“從小到大家里沒讓我吃過什么苦,但是當我看到身邊那些貧困的鄉親們連生活都保障不了的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是幸福的。”這是初到鄉鎮工作時,張東發出的感慨。
“我能為他們做些什么?不對!是我必須要為他們做些什么!”立志扎根基層、實現人生理想的張東不停地在心中對自己說。
“孩子,要記住,你要做的,就是大家所需要的,讓自己成為鄉親們真正需要的人。”張東聽著父親的話,若有所悟。
正是有了這樣的信念,張東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黃土嶺鎮一待就是15 年。15 年間,身邊的同學和朋友陸陸續續走出了山洼洼,唯獨張東始終堅守著自己扎根黃土嶺的誓言。
鄉親們有困難,張東手把手幫扶。手機24 小時開機,每天需要接打上百個電話的情況早已司空見慣。來到他辦公室的鄉親,有的是智力或行為能力有障礙的大病戶,有的是長期性情古怪的鰥寡孤獨戶,更有一進屋就情緒激動、言辭激烈甚至行為過激的村民……張東卻從未因此而“退避三舍”,他辦公室的大門一直向來訪者敞開著。
“面對老百姓,咱不能有脾氣,反過來,還要照顧到老百姓的情緒,因為咱們是在為老百姓做事,老百姓的心,就是衡量我們工作是否到位的一桿秤!”對張東而言,為老百姓做事,最缺少的就是時間。沒有時間喝水、沒有時間如廁、沒有時間吃飯,甚至生病了都沒有時間去醫院……很多時候,“沒有”的又何止是時間。
鄉親們生活缺錢,搞生產缺錢,搞種養殖缺錢,張東就想辦法湊,湊不到,就自掏腰包。有人說:“張東,你累成這樣,不值得啊,開企業是掙錢,你這當干部,是干往外掏,不掙錢,還賠錢啊!”
“雖然是從自己腰包里掏錢,但這錢用在鄉親們身上,是用在了正地方,用在了刀刃上,值得!”張東堅定地說。
2012 年,26 歲的張東成為黃土嶺鎮副鎮長。從此,年輕副鎮長的故事成為遠近村民口中的佳話。
“在這樣好的年齡段,愿意留在黃土嶺工作的年輕人太少了,張東能一直留在這里,讓我們看到了希望!”黃土嶺鎮的村民感慨間,流露出無盡的感激。
一句“希望”,讓張東聽在耳朵里,暖在心上。“我的工作正是鄉親們所需要的,那么,我就該為此堅持,再苦再難也值得!”
為了這個“希望”,張東完全忘記了自己,忘記了家人,忘記了自己對于家庭的責任。
“太忙了,我連孩子在學校哪個班上學、妻子的生日是哪天都記不住了。也很久沒有陪家人去旅游了,甚至連沈陽和大連這么近的地方,這幾年也沒時間去,雖然家人很期盼著能和我一起出去旅游。”提起家人,張東滿心愧疚。
2016 年,張東正式分管脫貧攻堅工作,黃土嶺鎮的20 個行政村中有7 個省級貧困村,貧困的“舊疾”“非一日之寒”,對貧困戶的認定工作更是“難中之難”。
張東深知,要讓貧困戶的認定結果經得起推敲,“精準”是硬道理。然而,全鎮3 萬多人口的排查工作又哪里是“想一想、說一說”那樣簡單?摞得如同小山一樣的農戶信息檔案,把黃土嶺鎮政府的檔案室塞得滿滿當當,張東帶領鎮村干部和選派干部夜以繼日堅守在檔案排查一線,常常是飯來不及吃,隨便糊弄一口,覺沒時間睡,熬到后半夜三四點鐘,大家輪流在沙發上“瞇”幾分鐘……
就這樣,張東帶領鎮村干部,在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和壓力之下,逐戶逐人開展信息采集測算和“兩貼一掛”的“地毯式”走訪,深入調研、仔細篩查,完成了對全鎮所有貧困戶的精準識別工作,全鎮動態調整清退錯評戶809 戶2424 人,精準建立貧困戶家庭檔案1591 份、貧困人口詳細信息3336 份,為實現精準脫貧邁出了第一步。
為了讓貧困戶脫貧致富,張東帶領鄉鎮干部因地制宜制定一戶一策精準幫扶方案,協調落實“五個一批”政策措施,實現易地搬遷75戶、危房改造756 戶、教育扶貧235 人、低保兜底1180 戶2223 人、醫療扶貧3336 人。按照“一降四有三達到”的退出標準,圓滿完成全鎮7 個貧困村脫貧銷號任務。
為發揮黃土嶺鎮的廣袤山場和柞樹資源優勢,張東帶領鄉鎮干部以“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為工作導向,以產業帶動為目的,以農村集體資產、資源和脫貧產業資金為紐帶,以“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 +農戶(貧困戶)”為主要經營形式,發展香菇種植產業。全鎮食用菌香菇產業成功實現了轄區內貧困人口全覆蓋,每年可帶動3500 人次貧困勞動力就業,年人均增收達1 萬元以上,年均帶動貧困戶享受產業分紅約255 萬元。截至2020 年年底,黃土嶺鎮累計利用上級及社會扶貧資金近億元,壯大村集體經濟約1300 萬元。如今,黃土嶺鎮已成為“遼南食用菌第一鎮”,“黃土嶺香菇”被評為“全國鄉村特色產品”。
生活總是有得有失。忘我工作的張東從未想到,自己會因為積勞成疾而患上腰椎管狹窄疾病。長時間的久站和久坐,讓張東的第四、第五節腰椎發生了錯位,壓迫神經的疼痛時常令他無法正常行走和起身。然而忙于工作的張東卻始終沒有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總是能工作就盡量堅持。
2019 年6 月的一天,長期行走不便的張東突然起不來床,疼痛得無法動彈,最終被家人千里迢迢送到北京做手術。然而手術危險性很大,如果不成功,就有高位截癱的危險。對此,張東十分擔心:“如果我不能站起來,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怎么辦?”對工作的責任感,讓張東在同意手術前猶疑良久。最終,為了能夠早些擺脫疼痛、重新站起來,張東狠下心,決定賭一把,接受手術。就在手術前的幾分鐘里,他依然囑咐妻子,不要關掉他的手機,千萬不要錯過鄉親們給他打的每一個電話,手術結束以后,他會逐一回復。
15 年來,張東每天開車將近2個多小時上下班,共計60 余萬公里鄉路,走的是一腔忠誠;正式分管脫貧攻堅工作的近5 年來,他365天連續工作,很少休息,拼的是一顆對黨和人民的忠心。
“做老百姓需要的人,當好共產黨的‘兵’,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張東滿懷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