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見,田亞梅
(汕頭大學國際學院,廣東 汕頭 515065)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提法進入學者和研究人員的視野已有幾十年的時間,國家也通過各種政策等方式予以支持,目前,我國高校建設已取得輝煌的成就,毫無疑問,該研究領域也涌現出了眾多的學者,積累了一批文獻。本文通過對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研究文獻的梳理,期望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工具為美國陳超美教授開發的CiteSpace 軟件。利用該軟件,某些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可以通過圖譜可視化的技術得到直觀的呈現。因此,該軟件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認可,現已普遍應用于多個領域,如管理學、社會學、醫學等。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5.7.R1 版本,將參數選擇為Top N=50,裁剪技術Pruning 采用Patunfinder 尋徑技術,對轉換后的3 214 篇文獻進行分析,充分利用關鍵詞共現圖譜、作者合作網絡、發文機構合作網絡等可視化功能,進行描述性分析并繪制圖譜,直觀準確地了解我國世界一流大學研究的研究現狀。
文獻收集的質量是準確分析的前提條件。本文的樣本數據來源為文獻收錄數量最多、學科覆蓋最全的中國知網(CNKI)全文數據庫。筆者以“世界一流大學”為關鍵詞進行文獻檢索,文獻類型不限,搜索時間為2020 年10 月4 日,總計查詢到3 915 篇中文文獻,通過手動方式剔除重復文獻、會議、報紙等無效文獻,最終得到3 214 個有效樣本。之后,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格式轉換,轉換成CiteSpace 默認的數據格式Refworks 文件。
對3 214 篇世界一流大學研究的發文量進行初步的年度分布統計分析,其發文量年代變化趨勢如圖1 所示。

圖1 國內世界一流大學研究文獻統計
從圖1 中可以看出,世界一流大學研究的年度論文數量總體上呈現波浪式上升。在1987—1988 年世界一流大學研究的文獻數量每年只有1 篇,1989—1992 年為0,而2020 年前9 個月世界一流大學研究的文獻數量已達433 篇。可見,我國關于世界一流大學的研究越來越受到相關研究人員和學者的關注與重視。1987—1998 年,文獻發表年增長趨勢極為平緩,平均年發文量約為7 篇,這說明,該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發展緩慢、沒有引起相關研究人員的重視。1999—2003 年間,發文量呈現快速發展趨勢,并于2003 年達到159 篇,原因可能是1999 年5 月4 日江澤民在北京大學建校100 周年上的講話,他提到“我國要有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學”,同年國家采取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措施,并與若干所大學簽訂協議;2003—2015 年間,發文量變化趨勢不明顯,但從2016 年開始年度發文量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表明從2016 年開始我國關于世界一流大學的研究成果顯著,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我國對世界一流大學的研究發展快速,原因很大可能與十九大提到的“雙一流大學”建設,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談到的“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有密切關系。
對研究機構及其合作關系進行分析,有利于從整體上了解我國世界一流大學研究領域相關機構的分布、合作以及影響力等情況。圖2 是以世界一流大學為關鍵詞,項目選擇為“機構”,繪制的世界一流大學相關研究機構的共現圖譜。共現圖譜中,研究機構用節點代表,研究機構出現的頻次與節點的大小呈正相關,而不同研究機構之間的協作關系與節點間的連線粗細呈正相關。
由圖2 可以看出,研究成果較多的機構為南京大學、清華大學及其教育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等,這些機構成為我國世界一流大學研究的主要力量。對文獻的研究機構進行手動統計合并后,本文統計了文獻發表量排名前10 的研究機構(見表1)。從表1 可以得出,論文發表數量最多的機構是北京大學,共發表文獻122 篇,占總發表數量的3.8%;其次是清華大學,發表文獻為116 篇,占3.6%,再次為上海交通大學,發表98 篇,占3%。排名前10 的研究機構還有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等,這10 所大學構成了我國世界一流大學研究的關鍵研究機構。
另外,由圖2、表1 我們可以看出:一是研究機構合作較多,并且跨區域合作,例如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等,他們通過跨高校、跨地區合作;二是研究的核心力量集中在重點高校的教育研究所,非重點高校和其他機構的研究成果非常低;三是該領域主要研究機構的力量相對薄弱,前10所研究機構的發文總量為699 篇,僅占全部文獻的21.7%。

表1 世界一流大學研究排名前10 的機構

圖2 世界一流大學研究機構共現圖譜
對文獻作者進行合作共現圖譜分析,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我國世界一流大學研究的核心作者和學術團體。將CiteSpace 軟件中的分析項目選擇為“作者”,得到世界一流大學研究相關作者的共現圖譜(見圖3)。由圖3 可以看出,部分作者之間合作強度高,整體上看比較集中,有利于該領域研究的可持續發展,如邱均平、趙蓉英、馬瑞敏等多位作者明顯共現。

圖3 世界一流大學研究相關作者的共現圖譜
另外,在文獻計量中,核心作者是對本學科的研究具有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他們對這一學科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1]。本文依據普賴斯定律[2]來選擇核心作者,假設核心作者的最少發文量為N 篇,那么N=0.749*Max(n)1/2,其中Max(n)代表研究成果數量最多的研究人員所發表的論文篇數。該領域,研究成果數量最高的作者發文量為33 篇,所以,Max(n)=33,根據公式得出N=4.30,取N 的最大整數值為5,即發表5 篇或者5 篇以上的作者為核心作者,從而得出以下核心作者統計表(見表2),這些作者成為推動世界一流大學研究的中堅力量。從表2 發文量看,57 位核心作者的發文量總計為550 篇,約占該領域總發文數量的17.1%,遠不足于普賴斯定律中“核心作者撰寫的論文占樣本總數50%”的原則。可見,該領域的研究學者較多,但該領域深耕細作的學者較少,尚未形成一支穩定的核心作者隊伍,該研究領域迫切需要壯大研究隊伍,整合研究力量,以進行更加深入、更高水平的研究。

表2 世界一流大學研究核心作者統計表
盡管一個領域的主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同,但是關鍵詞共現分析、關鍵詞聚類分析、關鍵詞時區圖,可以很好地反映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趨勢。因此,本文利用CiteSpace 軟件對3 214篇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從以上三點來分析世界一流大學研究領域的研究趨勢和熱點問題。
關鍵詞是一篇論文的核心,反映了作者的核心學術觀點。因此,對論文的關鍵詞進行分析,便于對論文主題的理解。利用CiteSpace 軟件,Time Slicing 值為“from 1987 to 2020”,選項選擇“keyword”,繪制我國世界一流大學研究領域關鍵詞圖譜(見圖4)。節點代表關鍵詞,節點越大,關鍵詞的詞頻越高。

圖4 世界一流大學研究領域關鍵詞網絡圖譜
一個領域中,關鍵詞的頻次反映了一個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高頻關鍵詞代表的是最頻繁關注的專業名詞。由表3 頻次可知,世界一流大學、雙一流建設、一流學科、一流大學、研究型大學等屬于我國世界一流大學研究的高頻關鍵詞。從這些高頻關鍵詞可以看出,學者對世界一流大學領域的研究緊緊圍繞國家相關政策而動,體現了理論與政策的結合。
關鍵詞的中介中心性與關鍵詞在該研究發展中的重要程度呈正相關。由表3 中心性可知,中心性第一的關鍵詞是世界一流大學,中心性為0.53;其次是研究型大學,中心性為0.20;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高等教育等位居其后。

表3 世界一流大學高頻關鍵詞頻次和中心性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世界一流大學研究領域的熱點主要集中在“世界一流大學”“研究型大學”“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等方面。這說明,我國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更傾向于“研究型大學”“學科建設”等,主張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要通過建設研究型大學、學科建設等方式。
基于CNKI 中收錄的文獻,利用CiteSpace 軟件,選擇“keyword”,時間切片為1,閾值選擇TopN=50,算法選擇“LLR”,共得到12 個聚類,如圖5 所示。其中,聚類模塊值(Q 值)為0.666 7,大于0.3,因此聚類結構明顯;同時,聚類平均輪廓值(S 值)為0.529 4,大于0.5,意味著聚類合理。

圖5 世界一流大學研究關鍵詞聚類圖譜
本文將以上12 個聚類分為3 種類型:介紹世界一流大學的經驗、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措施、我國知名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案例。
首先,剖析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經驗,如聚類#1(一流大學)、聚類#5(斯坦福大學)。聚類#1(一流大學)主要是剖析當今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經驗,為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參考。如金巧云[3]分析了日、俄、法三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相關高等教育計劃;陳·巴特爾[4]通過研究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發展歷史,從大學規劃和大學治理兩個方面分析對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借鑒作用;季俊峰[5]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為例探索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經驗。毫無疑問,也有眾多學者分析了我國高校如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如鄔智[6]認為提升高校的學術實力是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點,主要從本科教學改革、學科建設、學術制度和學術文化建設三個方面進行論證;田鋒[7]對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出了5 點建議,他認為學術研究能力和學術成果的傳播能力是我國高校建設的重點。
其次,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措施,如聚類#0(楊振寧)、聚類#2(五四精神)、聚類#3(綜合性大學)、聚類#4(“雙一流”)、聚類#7(科研競爭力)、聚類#10(國際化)、聚類#11(教育評估)。聚類#2(五四精神)主要是從1998 年5 月4日江澤民在北京大學建校100 周年的講話和習近平在北京大學的講話,以及十九大會議精神出發討論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應該遵循的方向。如郝平[8]提到,高等教育辦學的方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指引是“雙一流建設”,目標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熊曉梅[9]提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需要教育自信,需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聚類#3(綜合性大學),從人事體制改革、本科建設、專業建設等各方面探討如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如關守寧[10]等認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需要優秀的領導人,而伯樂型校長更為重要。
最后,我國重點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經驗,如聚類#6(清華大學)、聚類#8(北京大學)。聚類#6(清華大學)分析了清華大學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的方案和采取的措施。如程飛亞、張惠[11]從世界一流大學的跨學科研究問題出發,論述了清華大學的跨學科研究的建設發展。聚類#8(北京大學)主要闡述了北京大學在此歷程中的對策。如原帥[12]等從學科建設的角度研究如何從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角度,探索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為了進一步了解我國世界一流大學研究領域研究熱點的動態發展,了解不同時期我國該領域的研究重點,本文通過CiteSpace 軟件,在“Layout”中選擇“Timezone view”,得到世界一流大學關鍵詞變化的動態演進圖譜,如圖6 所示。

圖6 世界一流大學研究關鍵詞時區圖譜
從圖6 可以看出,我國學者對世界一流大學的研究從1994 年開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94—2004 年),雖然建設一流大學的說法早已提出,但真正的研究從1994 年開始,這10 年間,該領域的研究快速發展,研究熱點多樣化,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學科建設、研究型大學等。第二階段(2004—2015 年)是世界一流大學的研究比較穩定的時期,研究大多圍繞“高等教育強國”進行。第三階段(2015 年—至今)是世界一流大學研究的飛速發展階段,研究熱點不再趨于多樣化,而是趨于集中化,主要圍繞“中國特色”“一流學科”“雙一流建設”等進行。
本文對中國知網中的3 214 篇文獻,采用CiteSpace 軟件進行分析,比較客觀地分析了我國在世界一流大學領域的研究主題、熱點等,希望對世界一流大學研究的其他學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第一,我國對世界一流大學的研究呈現積極發展的態勢。盡管1998 年之前發展非常緩慢,但是隨著國家和高校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該領域的研究,發展態勢良好,其中兩個階段呈現直線上升態勢。
第二,從作者角度來看,目前我國關于世界一流大學的研究成果較多的學者眾多,部分作者間存在合作,有一定數量的核心作者,但是核心作者群并不穩定。從研究機構來看,研究機構合作較多,研究機構主要集中在高校教育研究所,但是主要研究機構的力量相對薄弱。
第三,從研究熱點來看,我國世界一流大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主要聚集在“世界一流大學”“研究型大學”“學科建設”等方面。與此同時,研究熱點從多樣化逐漸趨于相對集中,表明我國學者對如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觀點大致相同。這也與我國“雙一流”政策的主旨相符合,以一級學科和一流學科為基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大學。但是,隨著科學的高度融合,如何在學科建設的基礎上,開展科研創新,實現學科的可持續發展將成為研究的趨勢之一。
第四,本文的不足之處,一方面沒有做出共被引分析,另一方面僅僅分析了中文文獻,缺乏外文文獻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