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翠,段增杰 ,馬 蘇
(1.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 200433;2.海軍軍醫大學衛生勤務學系,上海 200433)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全球范圍內結直腸癌發病率逐年增高,位列惡性腫瘤第3 位,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1]。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也逐年攀升,且呈現年輕化趨勢[2]。有研究顯示,早期結直腸癌 5 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而對于發生遠處轉移的晚期結直腸癌,其5 年生存率不到10%,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以有效提高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率[3]。結腸鏡檢查因其直觀、可抓取組織、診斷精準等優點,是早期發現和診治結直腸癌的重要手段,已經成為腸道腫瘤的重要篩查工具。結腸鏡檢查前的腸道準備質量是檢查能否成功進行的直接決定因素[4-5]。目前,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合格率不高,準備不充分的患者比例高達20%~30%[6-8]。行為改變輪(behavior change wheel,BCW)理論模型由Michie 等[9]提出,旨在幫助干預方案設計者從行為入手分析問題,從能力、機會及動機3 個方面進行綜合干預,通過選擇最佳的干預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可用資源來促進個體行為改變。本研究將BCW 理論應用于門診患者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的健康教育中,旨在加強患者對結腸鏡檢查知識的掌握,提高腸道準備質量,提高結腸鏡檢查的成功率,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2019 年5 月在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鏡中心首次行結腸鏡檢查的211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18~70 歲;②首次行結腸鏡檢查;③腸道準備用藥方案相同,均使用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④具備一定的文字閱讀和理解能力;⑤能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⑥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腹部手術病史;②合并嚴重心力衰竭、 腎功能不全等檢查禁忌證。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符合納入排除標準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107)和觀察組(n=104)。對照組男性66 例、女性 41 例,平均年齡(47.59±10.34)歲,未婚 19 例、已婚70 例、離異或喪偶18 例;觀察組患者男性54 例、女性 50 例,平均年齡(49.81±10.42)歲,未婚 24 例、已婚66 例、離異或喪偶14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n(%)]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結腸鏡檢查前健康教育。醫師開具結腸鏡檢查單后,指導患者至醫院消化內鏡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前臺預約登記,預約處工作人員利用統一設計的結腸鏡檢查預約單告知其檢查時間、飲食準備方法、腸道準備藥物服用方法以及相應的注意事項等,并將預約單交給患者,囑其回去認真閱讀相關注意事項,自行在家進行腸道準備,如有疑問可電話咨詢中心工作人員。觀察組采用基于BCW 理論的健康教育干預,具體干預措施如下。
1.2.1.1 提升患者正確實施腸道準備的能力醫師開具結腸鏡檢查單后,患者至中心預約登記時,預約處工作人員采用自行設計的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相關知識調查問卷對其進行調查,了解其對結腸鏡檢查的認識、 腸道準備相關知識的知曉情況及其對腸道準備重要性的認知,并根據患者基本情況(年齡、文化程度)及其對結腸鏡檢查知識的知曉情況給予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指導,針對患者掌握不足的方面進行重點講解和宣教,并告知患者腸道準備質量是影響結腸鏡檢查成敗的關鍵。
1.2.1.2 為保障患者更好地執行腸道準備創造機會患者預約成功后,囑其關注中心 “結腸鏡檢查須知”微信公眾平臺,系統根據患者預約的結腸鏡檢查時間,分時段向其推送結腸鏡檢查相關知識,具體內容如下。①預約當天及檢查前7 d:預約檢查的時間,結腸鏡檢查的流程、作用、適應證和禁忌證;②檢查前3 d:結腸鏡檢查前的飲食管理;③檢查前1 d:結腸鏡檢查腸道準備藥物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腸道準備質量的評估、檢查過程中的配合要點以及檢查后注意事項[10]。如果患者預約和檢查時間間隔很短,則上述內容同時進行推送。通過“鬧鐘式”提醒和宣教內容的推送,為患者提供科學的結腸鏡檢查知識,督促患者按照要求進行腸道準備。此外,患者可以通過撥打中心電話或者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留言,隨時進行溝通和咨詢。
1.2.1.3 強化患者認真執行腸道準備的動機系統定期向患者推送腸道準備成功與失敗的案例、 圖片和視頻,讓患者了解嚴格按照要求進行結腸鏡檢查前的腸道準備是提高檢查成功率的關鍵,讓患者意識到腸道準備的重要性,促使患者嚴格按要求進行腸道準備。
1.2.2 觀察指標及評估工具
1.2.2.1 一般資料調查問卷由研究者自行設計,主要包括患者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合并慢性疾病情況等內容。
1.2.2.2 結腸鏡檢查知識知曉情況采用結腸鏡檢查相關知識調查問卷對患者結腸鏡檢查知識知曉情況進行調查。該問卷由研究者在參考相關文獻[11]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包括結腸鏡檢查的方式、作用、適用人群、飲食調整、注意事項、檢查體位以及是否對結腸鏡檢查感到焦慮等15 個條目。問卷采用4 級評分法,1 分表示“完全不了解”,2 分表示“了解小部分”,3 分表示“了解大部分”,4 分表示“完全了解”,總分 4~60 分,總得分越高表示被測試者對結腸鏡檢查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越好。該問卷的 Cronbach’s α 系數為 0.85。
1.2.2.3 腸道準備依從性采用結腸鏡檢查腸道準備依從性調查問卷對患者腸道準備依從性進行調查。該問卷由研究者在借鑒Morisky 依從性量表中文版[12]的基礎上自行設計。問卷主要內容包括檢查前1 d 是否禁食蔬菜水果等高纖維食物、 腸道準備時是否服用足夠液體、 是否按說明完整服藥、 服藥后是否有主動運動、服藥期間是否嘔吐5 個條目。前4 個條目回答“是”得2 分,“否”不得分,第5 個條目回答“是”不得分,“否”得2 分,總分得分越高代表被測試者腸道準備依從性越好。該問卷的 Cronbach’s α 系數為 0.83。
1.2.2.4 腸道準備質量采用波士頓腸道準備評分量表(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BBPS)[13]對患者腸道準備質量進行評價。檢查醫師根據檢查過程中結腸鏡下腸道內的情況進行評分,“鏡下全是糞便、糞渣,腸鏡中止”計0 分,“鏡下很多糞便、糞渣,部分腸道看不見”計1 分,“鏡下少量糞便、糞渣,腸道基本都可見”計2 分,“鏡下沒有糞便、糞渣,腸道很干凈”計 3 分??偟梅?左半結腸評分+橫結腸評分+右半結腸評分??偡?~9 分,總分 8~9 分表示腸道準備質量優,7 分表示準備質量良,≤6 分表示腸道準備不佳。
1.2.2.5 結腸鏡檢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檢查醫師在患者檢查結束后評估其有無惡心、嘔吐、腹脹、腹痛、頭暈等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發生不良反應患者例數÷該組患者總例數×100%。
1.2.2.6 結腸鏡檢查健康教育滿意度患者檢查當天,系統向其推送結腸鏡檢查健康教育滿意度評價信息,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非常不滿意5 個選項,患者根據自身實際感受進行填寫。
1.2.3 資料收集方法研究者于患者預約結腸鏡檢查時,采用一般資料調查問卷和結腸鏡檢查相關知識調查問卷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和干預前結腸鏡檢查相關知識知曉情況。于檢查當天候診階段對干預后患者腸道準備相關知識知曉情況進行評價,并采用腸道準備依從性調查問卷了解患者腸道準備依從性。結腸鏡檢查醫師根據檢查過程中鏡下的情況對腸道準備質量進行評價。系統于患者檢查當天向其推送滿意度評價信息。
1.2.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構成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結腸鏡檢查知識知曉情況、腸道準備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結腸鏡檢查相關知識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得分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觀察組患者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依從性得分和腸道準備質量得分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結腸鏡檢查知識知曉情況、腸道準備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分,±s)

表2 兩組患者結腸鏡檢查知識知曉情況、腸道準備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分,±s)
注:①為 t 值;②為 χ2 值
組別 例數 結腸鏡檢查相關知識得分不良反應發生率[n(%)]干預前 干預后腸道準備情況腸道準備依從性得分 腸道準備質量得分觀察組 104 30.94±8.14 42.95±2.75 8.06±1.17 7.17±1.15 38(36.54)對照組 107 31.01±9.74 39.15±6.05 5.11±1.47 6.25±1.23 47(43.93)t/χ2 值 0.054① -5.850① 16.070① 5.609① 1.196②P 值 0.957 <0.001 <0.001 <0.001 0.274
2.2 兩組患者對結腸鏡檢查健康教育滿意度評價比較兩組患者對結腸鏡檢查健康教育滿意度評價,觀察組患者非常滿意 40 例 (38.46%)、 滿意 47 例(45.19%)、 一般滿意 14 例 (13.46%)、 不滿意 2 例(1.92%)、非常不滿意 1 例(0.96%),對照組患者非常滿意 1 例(0.93%)、滿意 32 例(29.91%)、一般滿意 49 例(45.79%)、不滿意 25 例(23.36%),無非常不滿意者。兩組患者滿意度評價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8.608,P<0.001)。
3.1 基于BCW 理論開展結腸鏡檢查前健康教育的背景傳統的健康教育大多是醫護人員短時間內面對面的灌輸,很難使患者全面掌握腸道準備知識,導致患者腸道準備效果不佳。此外,結腸鏡檢查為預約制,從預約到實際檢查的時間間隔較長,患者對預約時腸道準備的相關知識指導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被遺忘。BCW理論模型是在全面干預行為、綜合19 個相關行為改變的理論框架發展而來,從能力、機會和動機3 個方面進行綜合干預[9]。該理論分為 3 個層面,由內到外依次為:行為來源、九大干預功能及七大政策類別。其中,行為來源又包括能力、機會和動機[14]。COM-B(capability,opportunity,motivation-behavior,COM-B) 模型是 BCW理論的核心及行為的來源,該模型認為只有當個體具備能力(capability)、機會(opportunity)及動機(motivation)時才能實現某種行為(behavior)的改變[9](掃描文末二維碼可了解BCW 理論的更多圖文信息)。本研究將BCW 理論應用于結腸鏡檢查患者健康教育,通過預約當天為患者提供個體化的健康教育,促進患者掌握正確實施腸道準備的能力;檢查前2~7 d,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向患者推送結腸鏡檢查相關知識、 飲食管理和腸道準備知識,為患者更好地進行腸道準備創造機會;平臺向患者推送腸道準備成功與失敗的案例,讓患者認識到腸道準備質量將會直接影響結腸鏡檢查的成功與否,強化患者認真執行腸道準備的動機,以提高患者腸道準備依從性,進而提高腸道準備質量。
3.2 基于BCW 理論的健康教育對結腸鏡檢查患者的影響
3.2.1 有助于提高患者對結腸鏡檢查知識的知曉度表2 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對腸道準備相關知識的知曉情況優于對照組(P<0.001)。本研究通過預約當天讓患者填寫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相關知識調查問卷,了解患者對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相關知識的知曉情況。針對不足之處進行針對性的重點宣教,“結腸鏡檢查準備須知”微信公眾平臺也于檢查前7 d、檢查前3 d、檢查前1 d 向患者推送結腸鏡檢查相關知識和檢查前腸道準備知識,進而提高了患者對結腸鏡檢查的方式、作用、適用人群、飲食調整、注意事項、檢查體位等相關知識的知曉度。
3.2.2 有助于提升患者腸道準備依從性和腸道準備質量表2 顯示,觀察組患者腸道準備依從性和腸道準備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01)。腸道準備質量直接影響結腸鏡診療的質量,其與護理人員在結腸鏡檢查前的健康教育效果有著密切的關系[15]。然而傳統腸道準備健康教育缺乏針對性,患者有時無法理解,效果也不盡如人意,且由于腸鏡檢查時間多根據各內鏡中心的具體工作安排和患者自身時間安排決定,部分患者預約至檢查的間隔時間較長,很多患者對腸道準備方法和相關注意事項逐漸淡忘,導致腸道準備質量不佳。本研究通過采用基于BCW 理論的健康教育干預,通過提升患者正確實施腸道準備的能力,為保障患者更好地執行腸道準備創造機會,強化患者認真執行腸道準備的動機,患者的腸道準備依從性和腸道準備質量均得到有效提高。
3.2.3 有利于提高患者對結腸鏡檢查健康教育的滿意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對結腸鏡檢查健康教育的滿意度評價優于對照組(P<0.001)?;贐CW理論的健康教育干預,通過調查患者對結腸鏡檢查相關知識的知曉情況,對相關薄弱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重點宣教,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向患者推送結腸鏡檢查相關知識、腸道準備成功與失敗的案例,督促患者嚴格按照要求進行腸道準備。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手段增加了患者獲取正確腸道準備知識的途徑,患者對檢查前健康教育的滿意度得到顯著提高。此外,基于BCW 理論的健康教育可促使護士更多地關注患者的行為和感受,在提高腸道準備質量的同時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將BCW 理論應用于結腸鏡檢查患者腸道準備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對結腸鏡檢查及腸道準備的認識,提高患者腸道準備依從性,腸道準備質量和患者滿意度也隨之提高。基于BCW 理論的健康教育是提高結腸鏡檢查患者腸道準備質量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值得臨床進一步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