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喬安花,席淑華,楊亞娟,彭 飛
(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 200003)
急救儀器設備的管理是護理質量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危重癥患者生理功能及病情變化的監測均離不開各種急救儀器。美國急救醫學研究所發布的《2019 十大醫療技術危害》中強調,醫療機構要注重醫學裝備的安全性及可能給患者帶來的危害,如因操作不當導致儀器發生故障,則有可能給患者帶來不可逆的損害,直接影響搶救的效果,甚至可能會造成患者死亡[1]。護士作為急救儀器的主要使用群體之一,其急救儀器的操作熟練程度直接影響儀器的使用效果。現階段,臨床護士急救儀器操作水平參差不齊,一方面缺乏使用方法的專業培訓,另一方面很多急救儀器使用頻率低、實際操作機會少,且臨床護士的學歷水平和學習能力個體差異較大,加之很多急救儀器的說明書為英文,增加了護士自主學習的難度[2-6]。PDCA 循環是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基礎和方法依據,其將質量管理分為4 個階段,即 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 Act(處理),目前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護理質量管理,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7-8]。為了規范醫院臨床護士急救儀器設備的使用和管理,我院自2010 年1 月開始,運用PDCA 循環聯合標準化操作流程改進對醫院急救儀器管理進行持續質量改進,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現設有臨床科室36 個,開放床位1 046 張,其中急診、監護室共計8 個。醫院配備大小急救儀器設備50 余種。醫院急救儀器大體分為公共基礎急救儀器和專科急救儀器,其中公共基礎急救儀器(除顫儀、心電監護儀等)由護理部統一組織相關培訓,專科急救儀器(麻醉機、洗胃機等)由各科室組織相關培訓。
1.2 方法
1.2.1 急救儀器PDCA 循環管理聯合標準化操作流程改進
1.2.1.1 計劃①組建急救儀器管理委員會,明確急救儀器規范管理范圍。由醫院分管醫療的副院長牽頭,組建由護理部、 設備科和院務部組成的急救儀器管理委員會,下設急救儀器管理標準制訂和持續質量改進小組以及質量督查和維修小組。委員會成員在參考《中國重癥加強治療病房建設與管理指南(2006)》并結合醫院臨床實際的基礎上,明確臨床護士需要掌握的急救儀器共計12 項,包括呼吸機、持續性血液凈化儀、除顫儀、心電圖機、心電監護儀、血氣電解質分析儀、輸液泵、微量注射泵、腸內營養輸注泵、冰毯機、吸引器和麻醉機。②查閱文獻及現狀調研,分析臨床護士在急救儀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急救儀器管理委員會成員通過前期文獻[2-6]研究發現,導致護士急救儀器使用現狀不佳的原因主要為缺乏系統、 專業的培訓和考核機制;多數儀器臨床實際應用較少,缺乏練習機會;儀器使用說明書多為英文,護士閱讀和學習存在一定困難。進一步對臨床護士急救儀器安全使用現狀進行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護士對急救儀器的使用感到有壓力,壓力來源一方面是自身不會使用該儀器,另一方面是害怕儀器出現故障,自己無法進行有效處理。③明確急救儀器管理培訓內容及目標,實施急救儀器標準化操作流程改進。急救儀器管理培訓內容主要包括納入規范管理的12 項急救儀器的正確使用、 各類急救儀器故障報警原因識別及處理和各專科疾病急救儀器報警參數的正確設置。目標是規范醫院急救儀器管理,提高臨床護士對常用急救儀器的正確使用率,降低儀器使用相關不良事件發生率,進而縮短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效率,促進患者康復。采用標準作業程序進行急救儀器的標準化工作流程改進,主要涉及急救儀器身份識別、故障處理、重要儀器設備的參數設置3 個方面。
1.2.1.2 執行①制作急救儀器身份識別卡。梳理我院納入規范管理的12 項急救儀器的種類和型號,與設備科聯合制作急救儀器身份識別卡。識別卡正面為儀器操作面板示意圖,護士根據示意圖示可快速識別急救儀器種類和各按鍵的作用;卡片背面是儀器使用標準化操作流程,以操作流程圖的形式呈現,護士可快速掌握儀器使用方法。②制作急救儀器故障處理流程圖。急救儀器管理委員會成員廣泛查閱相關資料并進行臨床調研,梳理出每種急救儀器報警可能的原因,制作常見故障處理流程圖,并懸掛于儀器上。護士在使用急救儀器過程中如果遇到故障,可以參照操作流程圖查找故障原因并進行一一排除,以縮短儀器設備故障處理時間。③精準化設置心電監護儀報警上下限。心電監護儀是一種臨床廣泛應用的患者病情監測設備,其使用規范尤為重要,急救儀器管理委員會組織成立醫護聯合小組,制訂該儀器的使用規范。使用規范主要包括使用時間和報警參數設置,對需要進行心電監護的患者,在其行心電監護的前24 h 需要進行基線測定,24 h 后根據其基線和疾病特點以及治療方案等明確使用時間和報警參數。
1.2.1.3 檢查和處理急救儀器管理委員會每月定期到臨床科室抽查護士對急救儀器的使用情況,每季度進行總結并于全院護士長例會上進行匯報反饋,做好急救儀器管理的持續質量改進,全面提升護士急救能力。在護士規范化培訓課程中增加對急救儀器使用的培訓,確保每名護士知曉急救儀器身份識別卡、 故障處理流程圖等放置位置,并熟練掌握其使用方法,并在護士三基考核中增加急救儀器使用相關測試題。此外,急救儀器管理委員會成員圍繞考核和總結反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肯定改進成效,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以推動下一個循環的持續質量改進。
1.2.2 評價指標分別于質量改進前(2009 年1—12 月)和質量改進后(2016 年1—12 月)收集并比較護士急救儀器安全使用情況和急救儀器使用操作時間、 故障處理合格情況。①急救儀器安全使用情況。采用自行設計的急救儀器安全使用現狀調查表對護士急救儀器使用情況進行調查,主要包括操作錯誤、操作不熟練、報警處理3 個方面。②急救儀器操作時間和故障處理合格率。質量改進前后,選取醫院工作年限為1~5 年的在職護士50 名進行抽考,抽考項目為除顫儀、呼吸機和心電圖機3 種儀器的使用,記錄匯總3 種急救儀器從檢查、管路安裝、開機到操作結束的時間,并在3 種儀器中設置一定故障,對故障處理合格情況進行統計,3 種儀器故障處理均合格者視為合格。故障處理合格率=故障處理合格人數÷總人數×100%。
1.2.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6.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構成比描述。
2.1 質量改進前后急救儀器安全使用情況實施質量改進后,護士操作錯誤發生率由62.80%下降至22.60%,儀器操作流程不熟練占比由47.40%下降至22.70%,護士害怕急救儀器報警處理流程故障而無法自行處理占比由45.30%下降至23.80%。
2.2 質量改進前后急救儀器操作時間和故障處理合格率實施質量改進后,護士急救儀器操作時間較改進前縮短,見表1;故障處理合格率較改進前提升,見表2。
表1 質量改進前后護士急救儀器操作時間 (s,±s)

表1 質量改進前后護士急救儀器操作時間 (s,±s)
項目 人數 質量改進前 質量改進后除顫儀 50 28.00±1.03 22.00±1.32呼吸機 50 114.00±9.67 99.00±4.37心電圖機 50 69.00±2.47 53.00±3.21

表2 質量改進前后護士急救儀器故障處理合格率[n(%)]
3.1 PDCA 循環聯合標準化操作流程改進對急救儀器規范化管理有重要促進意義PDCA 循環又被稱之為戴明環,由著名質量管理專家戴明提出,其不僅是一種實用、高效的管理學操作模型,而且還是落實質量管理工作需要始終秉持的科學程序[9]。本研究在急救儀器管理中實施PDCA 循環管理,并進行標準化操作流程改進,通過制訂一系列急救儀器管理制度,組織相關培訓,在急救儀器規范化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具體介紹如下,①建立急救儀器管理相關制度,包括《護理儀器設備管理制度》《急救設備應急調配制度》和《專科儀器設備管理制度規范》,共14 大項,44 小項;②建立日常清點和保養維護制度,要求急救儀器“四定二保持” ,即定人保管、定點放置、定期檢查、定期消毒,保持標識清楚、 保持備用狀態;③制訂緊急調配方案,明確應急調配流程和責任人,縮短調配時間,保證患者有效搶救時間;④制作標準化操作流程相關標識,如急救儀器身份識別卡、急救儀器故障處理流程圖等。
3.2 PDCA 循環管理聯合標準化操作流程改進有利于提高護士急救儀器使用規范本研究基于PDCA 循環管理模式,分析臨床護士急救儀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制訂合理的計劃和目標,并制訂急救儀器使用的標準化操作流程,簡單易懂、可操作性強,方便護士隨時學習和練習,護士急救儀器使用更加規范。醫院管理層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急救儀器管理制度,技術層形成了較為規范的培訓和考核制度,提高了護士的急救儀器操作技能,進而從根本上減少了急救儀器使用不良事件的發生,有利于縮短搶救時間,提升搶救效率,保障患者安全。本研究結果顯示,護士急救儀器操作錯誤發生率明顯降低、操作時間明顯縮短、儀器故障處理合格率提高。
在急救儀器管理中采用PDCA 循環聯合標準化操作流程進行持續質量改進,有效提高了臨床護士對急救儀器的規范使用。標準化急救儀器操作流程管理方案使得護士對急救儀器的學習使用更生動、形象、直觀和方便,提升了護士急救儀器操作水平和應急處理能力,有利于減少因儀器設備造成的不良事件,此方案臨床實用性強,可復制性強,建議在各大醫院推廣使用。但本研究僅對質量改進效果進行描述,未進行統計分析,今后建議進一步量化質量改進效果,驗證PDCA 循環聯合標準化操作流程改進在急救儀器管理持續質量改進中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