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靜 樊俊曉 王 菁
(天津大學a.化工學院;b.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工業廢氣的排放量日益增加,而未經處理的廢氣直接排入大氣不僅會嚴重威脅人類的身體健康,同時較差的空氣質量也會影響人類的心理健康[1]。因此,加強工業廢氣治理,落實環保理念,提高工業廢氣防治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已刻不容緩[2]。
有色煙羽中含多種污染物,其中可溶性顆粒物和鹽類是導致霧霾天氣的原因之一,還可能含有可凝結顆粒物,這種顆粒物停留時間長、擴散距離遠、毒性強、危害大[3]。 揮發性有機物(VOCs)是工業廢氣的主要產物之一,也是導致霧霾天氣的主要因素。 目前,人們主要從兩個方面解決大氣污染問題:一是提高工藝水平,升級環保設施;二是生產高質量產品,以減少污染廢氣的排放[4]。主要的工藝脫白方法有3種,包含:直接加熱法、先降溫再加熱法和降溫混風法[5]。 然而,這3種脫白方法對于大風量脫白處理而言成本較高。 目前常見的VOCs治理技術,傳統的主要有直接燃燒法和催化燃燒法,新興的主要有活性炭纖維治理技術、生物治理技術及蓄熱式熱力氧化技術等[6]。直接燃燒法對操作有嚴格的要求,如果焚燒溫度不達標,容易產生其他污染物;催化燃燒法使用成本高,投資量大;活性炭纖維治理技術的使用環境如果過于潮濕會影響處理效果;生物治理技術尚未確立明確的使用方法;蓄熱式熱力氧化技術可能會產生碳氧化合物,造成大氣二次污染。
裝備是化工行業組織生產的基礎,提高化工設備性能,對提高化工生產過程和化工技術與產業整體水平至關重要[7]。 三維網胞形式的立體絲網是一種立體編制的復合結構絲網,可通過捕集微小液滴并使之凝聚,達到脫白的效果,進而在絲網上燒結附著催化劑,實現催化分解有害污染物的目的。
筆者主要研究不同絲網參數對水滴的捕集效率和對流體阻力的影響,為立體絲網工業化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三維絲網是V形結構在經、 緯方向上垂直交叉構成的。 利用NX12.0建立三維絲網模型,通過參數驅動的功能, 輸入不同絲網直徑D、 目數M(絲網水平投影,每英寸含有的絲網個數)和層數N,自動生成不同的模型,從而大幅減少模型的構造時間。 由于三維絲網具有對稱性,因此筆者選擇四分之一結構進行建模,得到的三維絲網模型如圖1所示。
對氣體流過絲網的區域建立流場區域,對進、出口進行一定的延長,以達到穩定氣流的目的。 對絲網模型均采用非結構化網格劃分,對絲網接觸部分進行局部加密處理(圖2)。

圖1 三維絲網模型

圖2 三維絲網模型網格劃分
流體流動需要滿足物理守恒定律, 包括質量守恒定律、動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其控制方程分別為連續方程、 運動方程和能量方程[8]。
2.1.1 連續方程
連續方程是質量守恒定律以數學表達式的形式在運動流體中的運用,其表達式為:

式中 t——時間;
ū——速度;
ρ——流體密度。
對于不可壓縮定長流動,且密度沒有發生變化的流體,其連續方程為:

由于本模擬不涉及傳熱過程,幾乎沒有溫度變化,因此不涉及能量方程。
Fluent提供的湍流運動計算方法主要有雷諾時均法和大渦模擬法[9]。 使用雷諾時均法計算湍流運動的模型主要有Spalart-Allmaras模型、 標準k-ε模型、RNG k-ε模型及Realizable k-ε模型等。其中Spalart-Allmaras模型的穩定性較差, 尚無成功的案例;標準k-ε模型是由Launder和Spalding提出的,主要用于高雷諾數的湍流模型計算,穩定性高,但對于非均勻湍流的計算,有較大的誤差[10];RNG k-ε模型是對標準k-ε模型的優化,強于標準k-ε模型;Realizable k-ε模型使用的是新的湍流粘度公式, 在雷諾應力上和真實湍流保持一致,在復雜的湍流模型中更出色。 由于本模型是一種多孔介質模型,湍流流動比較復雜,因此筆者選用Realizable k-ε模型。
除霧機理[11]主要有以下3種:
a. 慣性碰撞。 液滴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在氣體繞過絲網時,由于液滴的慣性會撞擊在絲網表面,從而實現捕集。
b. 布朗擴散。 當氣流較低或液滴粒徑較小時,液滴做不規則運動從而碰撞到絲網表面。
c. 直接攔截。 粒徑較小的或者氣速較小的液滴隨著氣流繞過絲網,當液滴的半徑大于液滴圓心到絲網的距離時將被捕集。
本課題選用的水滴直徑為10μm,慣性碰撞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布朗擴散和直接攔截影響非常小,可忽略不計[12]。 當水滴與絲網表面發生碰撞,即認為是捕集到了水滴。
壓降△p的計算式為:

進口處設置為速度入口,入口速度5m/s,DPM設置為液滴入口;出口處設置為壓力出口,靜壓為0,DPM設置為逃逸;相鄰兩個矩形面設置為壁面,DPM設置為反射; 另兩個相鄰矩形面設置為對稱面;絲網表面設置為捕集。 本課題選用的氣體為空氣、液體為水。
絲網直徑的變化會對壓降和捕集效率產生較大的影響。 對3種系列(D×31.8×10-D×31.8×10、D×25.4×10-D×25.4×10和D×21.2×10-D×21.2×10)不同直徑的絲網進行模擬研究,數據繪制成曲線如圖3、4所示。

圖3 絲網直徑與壓降的關系曲線

圖4 絲網直徑與捕集效率的關系曲線
由圖3、4可以看出,隨著絲網直徑的增加,壓降呈現線性增加的趨勢,這是因為隨著絲網直徑的增加,V形邊上相鄰兩個絲網之間的氣流速度變大,絲網表面附近的流體湍動能增加,湍流強度增加, 進而導致對空氣產生的阻力有所增加。同時,由于絲網直徑的增加,提高了對水滴的有效攔截面積利用率,使得水滴的捕集效率得到了提高。 當D≥1/M時,絲網對水滴的捕集效率幾乎不發生變化, 但是壓降繼續呈現線性增加的趨勢,這是由于隨著絲網直徑的增加,湍流強度還會逐漸增加,但是對水滴的有效攔截面積利用率卻不再發生變化。對于D×31.8×10-D×31.8×10系列絲網,當絲網直徑D=1.5mm時,壓降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達到了83.3Pa。 這是因為倒數第2層相鄰的兩個絲網距離非常近,間隙非常小,導致對空氣的粘性阻力很大,進而造成整個模型的壓降迅速增加。
當D≥1/M時, 雖然三維絲網的捕集效率變化已不大,但壓降還在繼續變化,因此筆者對D=1/M的三維絲網進行進一步模擬分析。 對于D×25.4×10-D×25.4×10系列絲網,D=1/M時直徑與壓降和捕集 效 率 的 關 系 曲 線 如 圖5、6 所 示。 由 圖5、6可以看出,當D=1/M時,隨著絲網直徑的增加,壓降大幅變小,捕集效率整體呈下降趨勢但變化不大。 說明水滴的有效攔截面積利用率不變時,三維絲網對水滴的捕集效率也不會產生大的變化。

圖5 D=1/M時直徑與壓降的關系曲線

圖6 D=1/M時直徑與捕集效率的關系曲線
絲網目數的變化也會對壓降和水滴捕集效率產生影響。 對3種系列 (0.8×M×10-0.8×M×10、1.0×M×10-1.0×M×10和1.2×M×10-1.2×M×10)不同目數的絲網進行模擬研究, 數據繪制成如圖7、8所示曲線。

圖7 絲網目數與壓降的關系曲線
由圖7、8可以看出,隨著絲網目數的增加,壓降也是呈現增加的趨勢。當1/M>D時,水滴捕集效率隨著目數的增加而增加;當1/M≤D時,目數的變化對水滴捕集效率的影響較小。 這是因為隨著目數的增加,絲網的密集度增加,孔隙率減少,導致壓降增加,而水滴的有效攔截面積利用率先增加然后不再發生變化。

圖8 絲網目數與捕集效率的關系曲線
絲網層數的變化也會對壓降和水滴捕集效率產生影響。對3種系列(0.8×31.8×N-0.8×31.8×N、1.0×25.4×N-1.0×25.4×N和1.2×21.2×N-1.2×21.2×N)不同層數的絲網進行模擬研究,數據繪制成如圖9、10所示曲線。 可以看出,隨著絲網層數的增加,壓降逐漸減小,而捕集效率變化不大,主要在98%~100%之間波動。這是因為隨著層數的增加,絲網的孔隙率增大,流過相鄰網孔的氣流干擾性降低,有助于氣流的穩定,利于湍流的擴散,從而使湍流強度降低,整體壓降降低;而絲網層數的增加并沒有改變對水滴的有效攔截面積利用率,同時由于模擬產生的系統誤差,所以捕集效率僅產生小幅的波動性變化。

圖9 絲網層數與壓降的關系曲線

圖10 絲網層數與捕集效率的關系曲線
4.1 隨著絲網直徑的增加,壓降增加。 當D<1/M時, 水滴的捕集效率隨著絲網直徑的增加而增加;當D≥1/M時,絲網直徑的變化對水滴的捕集效率影響不大。 當D=1/M時, 隨著絲網直徑的增加,壓降減小,捕集效率變化范圍較小且整體呈下降趨勢。
4.2 隨著絲網目數的增加, 壓降呈現增加的趨勢。當1/M>D時,水滴的捕集效率隨著絲網目數的增加而增加;當1/M≤D時,絲網目數的變化對水滴的捕集效率影響不大。
4.3 隨著絲網層數的增加,孔隙率增加,壓降減小, 但是沒有改變水滴的有效攔截面積利用率, 因此水滴的捕集效率沒有發生顯著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