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張羽

1 瞭望塔

三文建筑
認為建筑設計必須走出自我劃定的封閉系統,以開放的姿態擁抱相關學科,并設法將它們融合在一起。在這個打開、走出、接受、融合的過程中,全領域設計服務也許將是打開新世界的鑰匙。

何崴
博士,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教授,三文建筑創始人。

陳龍
三文建筑創始人,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二十工作室課程導師。
地點:重慶市墊江縣十路村
業主:墊江縣興墊實業有限公司
運營方:宿集營造社
主持建筑師:何崴、陳龍
項目建筑師:梁筑寓
方案設計:劉明陽、桑婉晨、曹詩晴、李婉婷、華孝瑩、張天偃、李俊琪、林培青、李虹雨(實習)
宗振振(實習)、尹欣怡(實習)
深化設計:林燊(建筑)、郭建生(結構)
駐場設計師:劉明陽
建筑及景觀設計(不含室內設計):三文建筑
合作單位:北京華巨建筑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景觀顧問:李國鈞
建筑面積:2500 m2
設計時間:2019 ~2020
建成時間:2020.7
攝影:金偉琦、何崴

2 總平面圖

1 民宿區域

2 露臺成為戶外休閑的絕好地方
2019年,受當地政府的邀請,第一次來墊江。墊江縣位于重慶主城區東北方向,距離約120 公里。項目場地位于墊江縣桂陽街道十路村的一個自然村民組——雷家灣,這里屬于明月山脈,海拔約800 米,夏季涼爽,是避暑的好去處。場地西面背山較高,兩側有小山環抱,東南方向是一個豁口,可以看到8 公里外的縣城,可謂地形優越。更難得的是,場地中有一片馬蹄形的稻田,原村民的生產、生活就圍繞這片稻田展開,半畝地、一頭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除了具有恬淡的鄉村文化景觀外,場地周邊還有歷史古跡,其中最具名氣的是巴蜀古道,相傳這里才是為楊貴妃運送荔枝的路徑,因此也稱之為“荔枝古道”?,F在拾階而上,還可以看到當年的界碑和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摩崖石刻。

3 稻田中的小徑連接書吧和餐廳
新建筑的功能是民宿,而且是多個民宿品牌的集合。根據運營方的要求,一期建筑將包含兩個民宿品牌,他們擁有獨立的區域,服務不同的人群。兩個民宿共用一系列公共空間,包括:書吧、室外游泳池和餐廳等。
在了解了上位規劃后,建筑師發現稻田在未來的規劃中是村莊發展用地,因此即使在該區域建設也不會涉及占用耕地的問題。但問題是,這樣的處理是否是最好的選擇?從建設難度的角度,在稻田區域建造肯定更為有利,但這樣做既破壞了農業景觀,又讓項目失魅。最終,建筑師、建設方和運營方都認為應該保留稻田,將其作為未來民宿的核心。
建筑圍繞稻田布置,形成空間上的犄角之勢和視覺上的互看。這類似于中國園林里建筑之間的“看與被看”關系。稻田的角色如同園林中的水面,它既是觀看的主體,也可為人在空間中的活動提供主題。民宿投入使用后,運營方圍繞稻田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如收割季、稻田瑜伽等也印證了這點。
客房和接待區被安置在西側和南側的山腳下,在具備良好視野的前提下,盡量不占用田地。場地中原有道路向西挪動,從新建筑和其背后的山林之間通過,使新建筑與稻田之間不受交通的打擾,同時也便于后期運營中的封閉管理。書吧和室外大泳池布置在一起,它們位于稻田北側,背后有樹林作為依托。餐廳位于場地東側,它是唯一一棟修建在稻田中的建筑,但采用了地埋方式,被隱藏在稻田中間。在場地核心區外圍東南角的山林中,還建造有一座瞭望塔,它既可以用于登高觀景,也兼做森林防火之用。
因為運營的要求,需要設計足夠數量的客房(共25 間)。但為了不破壞環境,建筑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圍內建設,這就給建筑設計帶來了難題:如何在有限的場地內創造盡可能多。且舒適的客房,同時建筑形體還不能過高。
客房分為兩個區域,分別對應兩個不同的民宿品牌——飛蔦集和元白。飛蔦集位于場地原宅基地(原建筑因質量問題被拆除)位置上,面向稻田和山的豁口,具有最好的觀景面??头抗踩龑?,12 間,入口層和二層采用背廊式布局,保證了客房都面向稻田。負一層并不是地下,而是利用場地原有高差形成的錯層。負一層和入口層在剖面上錯開,負一層的屋頂正好成為入口層的室外平臺。這里建筑師除了陽臺外,還設計了一個聯通的淺水池,在為客房提供舒適小環境的同時,也增加了室外活動的趣味性和建筑的視覺性。錯層的處理也使建筑在視覺上分為兩段,弱化了建筑總高三層給人的壓迫感。飛蔦集客房南側有一棵老樹,它攜帶了原場地的場所記憶。建筑師刻意保留了老樹,建筑鄰樹而建,形成了一種共生關系。樹下利用木平臺與負一層的屋頂淺水池相連,成為戶外休閑的場地。
民宿元白主要位于稻田南側的山腳下,由3棟二層的建筑組成。建筑外觀朝向稻田的一面使用落地玻璃,將好的景觀引入客房,分體式的布局保證了各客房之間的私密性,以及“家庭式”的體驗感。
客房的建筑外觀總體樸素平靜,不刻意追求形體的雕塑感和現代性。建筑以雙坡頂為主,出檐深遠,回應了墊江地區多雨的氣候條件。墻面使用了新型土坯墻材料,在具有傳統民居外觀的前提下,保證了后期維護低成本的訴求。
除了客房和接待區,本項目中還有一些小建筑,他們分散布置在場地中,在功能上是民宿的公共配套,在精神層面上他們起到點景的作用,與環境景觀一起定義了項目的整體氣質。
書吧的功能包含圖書館和水吧,它位于這個場地的北側,與室外大泳池毗鄰,和民宿元白的客房相對。這座建筑擁有一個大尺度的屋頂,這是對本地傳統民居超尺度屋頂的一種轉譯。在墊江,傳統民居經常會將廂房一側的屋頂與其背后的廚房、豬圈屋頂連為一體,構成一個連續的,檐口接近地面的大屋頂。建筑師認為這是該地區極具特征性的建筑元素,就將其采樣、適當變形,運用到書吧的設計中。書吧的雙坡屋頂被分開,且不對稱,面向稻田的屋頂檐口被刻意壓低,形成一個超常規的屋頂形式,給建筑一種獨特的氣質:平靜的不凡。壓低的檐口框選出來的水平構圖,將人的視線引向稻田,客房和餐廳,人坐在書吧中可以更集中的觀想當下的風景。

1 從泳池看書吧

2 餐廳
室外泳池是在原場地魚塘的基址上改造而成的。這樣的處理既減少了土方量,又讓改造前后的圖景形成了戲劇性張力。當今,無邊泳池已是高端民宿的標配,建筑師希望創造一個“稻田中”的無邊泳池。隨著后續農業景觀的完善,泳池將與稻田更緊密的結合,聞著稻香,手可觸及到稻穗的游泳體驗,想來還是很浪漫的。
現有餐廳的規模很小,在二期大餐廳完成后,它將主要承擔小型的特色餐飲服務。在設計之初,建筑師希望在場地東側,山豁口處建造一棟小建筑,它一方面起到點景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為客人提供在崖口觀看云海、日出、遠眺縣城的落腳點。
建筑被選在稻田邊緣建設,為了不破壞稻田的整體景觀,建筑師利用地形的高差,將建筑埋入地下,隱于稻田中。建筑形態盡量簡潔,平面呈折線形,扣入場地中。單坡頂,混凝土結構,朝向崖口的立面采用落地玻璃,讓建筑的室內外保持通透。屋頂采用反梁,室內天花保持水平。沒有使用常規的屋面處理方式,而是采用無土栽培方式種植了水稻,此時,反梁成為保持水面的隔檔。屋頂水稻與建筑周邊的稻田融為一體,讓建筑消隱,同時也給了建筑鮮明的個性。
餐廳旁邊,應業主的要求增設了小型的泡池。泡池位于崖口,具有絕好的視野。在清晨,餐廳和泡池朝向東方,是迎接日出第一縷陽光的絕佳位置;在傍晚,透過餐廳室內溫暖的燈光,及室外平臺上的燭光,一種羅曼蒂克式的氣氛油然而生。
本項目的場地具有一種特殊的氣質:三面有山,東面開敞,山林環抱著中間的一片稻田,有一種世外桃源的氛圍。這里不是城市,是當代都市人向往的“詩與遠方”之地。因此,本項目的景觀設計希望盡量少的城市化元素,質樸的鄉野氣息是核心。
稻田被完整保留,原來位于村落和稻田之間的道路被移到新建筑西側,建筑與稻田之間得以更直接的聯通。新開辟的步行小徑串聯幾個建筑體,它們依循原有的田壟和林間小路而設。路面不追求完全的平整,條石和砧木是主要的路面材料,人行走期間,輕松但需要稍慢的步速和關注腳下。民宿和公共建筑周邊的區域多為硬質鋪裝,這里采用了本地的青石碎拼,或利用場地中老建筑遺留下的基石作為主要材料,既具有在地性,又有淡淡的鄉愁。
夜晚,照亮小徑的光由簡單的燈泡提供,它們被安裝在低矮的竹棍上,竹棍插在路邊稻田里,燈泡上面有個簡單的竹編燈罩,用于遮擋燈泡,也讓燈光柔和的溢出。這個設計顯得簡單、隨性,但這就是建筑師希望傳達的氣質。
巴谷宿集的建筑設計并不追求一種新奇的造型,它更多是討論建筑、自然和人之間的關系與互動。場地原始的自然條件被盡力保留,建筑以一種“點”的方式加入空間,成為視覺和行為的錨點。最后是人,他們游走在建筑和山水之間,從主客二分到逐漸成為風景的一部分。時間變慢,自然、建筑和人也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一體。這也許就是中國古人所追求的“山人”之境吧。
巴谷宿集建成后,憑借優越的自然環境迅速走紅,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成為了不少游人的“打卡地”。其利用鄉村閑置資產,以新業態、新設計進行激活的模式也成為了當地農村“三變改革政策”的重要案例,為當地鄉村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參考。這也是得益于政府、業主、運營方、設計方多方合作,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