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文 中交一公局集團有限公司總承包經營分公司助理工程師
與其他類型道路施工相比,市政道路施工具有較高的特殊性,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其特殊性具體表現在施工工期短、施工結構復雜,施工分布通常在各類管線和行人天橋上。而上述因素的存在,給施工企業而言帶來了諸多的難度和挑戰[1]。目前,該領域相關研究主要是針對舊城區改擴建工程的成本控制、質量控制等方面,而對于大規模新建的市政道路施工的各環節管理研究相對較少,甚至沒有[2]。因此,為提升市政道路工程整體管理水平,本文對其現場技術管理方法進行設計研究。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結構復雜,會涉及到更多的信息數據,因此在對施工現場的技術進行管理時,需要對各項參數數據進行提取,并引入云平臺計算技術,結合云端平臺將提取到的市政道路工程使用數據傳遞到乙方[3]。
當提取到相應的施工參數后,通過對數據集當中有效數據的提取,建立現場技術施工參數信息分析函數,并利用公式(1),對現場技術施工的目標價值進行計算,以此實現對現場技術施工中產生的各類參數進行綜合分析和處理:

在公式(1)中,p表示現場技術施工參數分析目標價值函數;λ表示與目標施工水平相關參數;σ表示為施工過程中周圍施工條件影響的參數標準差;M表示為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技術在現場應用參數的抽樣分析次數。在計算過程中可以看出,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技術在現場應用參數的抽樣分析次數與施工過程中周圍施工條件影響的參數標準差之間成反比例關系。因此,分析次數越多,則相應的分析結果的標準差越小,后續得出的分析結果精度越高。
根據上述操作,完成對施工道路工程項目現場技術施工參數提取和分析后,結合信息隨機模擬理論,對現場施工技術的具體類型及施工對象進行區分,并將影響現場施工技術質量的因素劃分為內部和外部因素。同時,在判斷參數來源時,還應結合施工過程中相關供應鏈與分析信息多點交換的方式,將市政道路工程具體的施工范圍劃分為以(1,1)為單元的施工網格。在施工網格當中,按照一定的分布規律獲取抽樣點,并在抽樣前提前設置多種參數分析函數,以此控制施工參數的交換頻率[4]。假設抽樣點中提取到的現場技術施工參數滿足現場技術管理范疇,則計算施工參數的均方差,并將結果輸出。若抽樣點中提取到的現場技術施工參數不在現場技術管理范疇內,則直接跳過這一部分提取到的施工參數,進行下一階段數據分析,直到對施工網格范圍內的(1,1)單元格中的數據均完成一次分析后,再完成現場技術施工參數提取。
在滿足市政道路工程施工項目中規定的三線標準化調控基礎上,采用管理施工質量成本的方式,構建現場技術管理三維可視化模型。根據現場施工技術相關的造價信息、建筑施工材料庫存、原材料供應鏈等環節,對現場施工不同階段的施工技術成本管控方向進行劃分,并按照公式(2)計算多個施工階段對施工現場技術成本的控制范圍:

在公式(2)中,Vt表示施工現場技術成本控制范圍;λ表示影響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技術成本的外界影響因素;t表示施工成本管控目標;V表示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周期。將上述計算結果作為市政道路施工現場技術管理的主要依據,再通過對施工過程中的圖紙與施工計劃方案進行比對,實現對其現場施工技術質量的管理和控制[5]。
為方便管理,需要對現場施工技術質量進行量化,實現數字化管控。將現場技術施工過程中與其質量頻繁交互的因素進行綜合衡量,并將其作為指標量化的排列順序。根據對不同質量管控指標的權重及應用價值,按照公式(3)進行排序:

在公式(3)中,e表示現場施工技術質量管控量化指標的價值;n表示質量管控集合中子項個數;a表示質量控制指標量化條件;p表示對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現場質量造成影響的因素項集合。按照上述公式(3),明確不同質量量化結果在市政道路現場施工技術質量管控中的價值。根據實際施工情況,找出每一個質量管控集合子項當中的初始化質量數值,將其引入到施工各個環節中,找出潛在的規律,以此保證指標在質量管理量化過程中的實用性。
由前文可知,市政道路施工結構復雜,受到多種不同干擾因素的影響,其施工風險更高。基于施工風險對整體施工質量的影響,本文還將在現場技術管理方法中引入對現場技術施工風險的識別。將現場技術施工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劃分,分別為技術風險和人員風險。其中,技術風險主要包括施工技術、環境技術和信息技術方面;人員風險主要包括人員安全和人員健康方面。在實際施工過程中,通過引入專家調查、列表查詢等方式,對施工現場的風險進行評價[6]。為確保評價結果的可靠性,針對實際市政道路工程施工項目存在的各類參數變化,結合施工需要,對風險評價結果的可變化范圍進行確定。
當參數在變化過程中,超過了建立的可變化范圍時,則認為當前應用的現場技術施工存在一定的風險,需要立即采用相應的解決措施,將風險發生概率降到最低;當參數變化時未超過可變化范圍,則認為當前應用的現場技術施工不存在風險,不會威脅到工程質量和施工人員安全,因此可繼續使用,但在使用過程中依然需要進行全程參數監督,以免因操作失誤導致施工風險產生。以此,通過本文上述管理方法,實現對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現場各項技術的管理。
選擇某城市正在施工的市政道路工程項目作為實驗對象,并將其作為本文對比實驗的實驗環境。分別利用本文提出的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現場技術管理方法和傳統技術管理方法,對相同施工項目中的各項技術進行管理。在該項目完成建筑施工后,為保證兩種管理方法具有可對比性,將資源消耗量作為評價指標,對兩種技術管理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進行評價。為方便比較,按照上述實驗條件完成實驗后,將其施工結果中資源消耗量和施工成本進行記錄,并繪制出表1。
在兩種技術管理方法下,該城市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均能夠滿足施工質量的要求。但通過表1 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本文管理方法在三個施工階段均能夠使得施工資源消耗量和施工成本,低于傳統管理方法控制得到的結果。因此,對比實驗進一步證明,本文提出的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現場技術管理方法在實際應用中能夠實現對施工質量、施工資源消耗和施工成本的控制。同時,將本文管理方法應用于實際能夠更有利于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的綠色化發展,給施工企業帶來更高的社會效益。
本文針對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提出了全新的現場技術管理方法,并通過實驗證明了該方法的實際應用效果。在實際施工過程中,除了需要嚴格按照本文提出的管理方法對現場施工技術進行管控以外,還需要現場技術監督人員和專業施工人員的配合,在滿足施工質量的前提條件下,實現施工項目利益的最大化。

表1 兩種現場技術管理方法實驗結果對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