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杰斌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1901)
近幾年,上海對防災減災要求不斷提高,人們對災害由被動應對,走向主動預防。為了躲避由災害帶來的直接或間接傷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由郊區向市中心發展。目前,上海城市應急避難場所是由民防辦出資,委托設計院設計、施工隊施工、學校出場地進行配合,結合學校現有設施改建而成的。2019年,全市已建成90多個應急避難場所,而規劃中的應急避難場所數以千計,可見缺口之大。城市建設應急避難場所電氣設計的主要特點是設計模式新,缺乏成熟的設計思路和設計資料。筆者參與應急避難場所設計始于2013年,當時缺乏規范與參考資料,只有民防辦提供的設計要求,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探索階段;2016年,《應急避難場所設計規范》出臺,設計模式也日趨成熟。根據多年設計實踐經驗,本文從應急設施配置、現場勘查、圖紙設計等3個方面簡要分析應急避難場所電氣設計要點。
應急避難場所設計,每個項目的條件和要求都不相同,但是對于電氣專業來說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應急功能分區與應急設施配置是相對固定的。我們通過對已建成的17個Ⅱ類、Ⅲ類應急避難場所歸納總結,結合應急避難場所設計規范上的表3.14、3.15。將電氣設計內容列表如表1。

表1
“√”為應設,“。”為可不設,通常必設,“*”為數字編號。
根據表1,我們可以做一些準備工作,如投資概算、設計資料收集及現場勘查等。
表1中,APtx、APzm5、APyj、APsb、APFD、APEYJ、APEYJ1為場地配電箱;其他照明箱空調箱如APzh、APkt(通風暫未參與,略)、APzm*(*≠5)均為新增電源切換箱,安裝在現有照明箱附近。這時,我們需要對現場條件進行考察,收集設計資料。
(1)準備一張學校現狀總圖,配合建筑與水專業在避難場所中選擇符合條件的區域作為功能區。如指揮中心盡量選擇網絡或電信機房;避難建筑、物儲供應區、醫療區選擇獨立配電的教室、樓層或房間便于改造;應急電源區盡量位于深井泵附近綠化內,平時電源區盡量位于配電房內,且二者不宜相隔太遠。
(2)選擇好各功能區位置后,考察它們的配電現狀,如市電路由、市電電源路數、配電箱及強電井位置,便于箱體安裝與接線,還要考察現有配電箱處是否有條件安裝電源切換箱。同時,該配電箱的開關導線、負荷容量、箱體編號也盡量考察清楚并做好筆記,現場沒有條件的,可以申請去檔案館查閱相關圖紙。
(3)將選擇的配電箱放置點及樓層在總圖上標注出來,逐一考察該點位到應急電源區、平時電源區的電纜敷設路徑。室外電纜敷設需要開挖及復原,敷設路徑宜選擇綠化,轉彎或者交叉連接的地方需設置檢修井。室外部分電纜均選擇鎧裝電纜直埋,強弱電線路分別敷設于電纜溝的兩側。
(4)考察避難場地(一般結合操場或草坪設置),主要是考察攝像頭、探照燈設置位置,可設于四個角落或者中線2端的綠化中;同時,也要考慮場地配電箱安裝位置。室外箱體的安裝位置既要離電源區近,又要便于安裝,且不易被人接觸,周圍要設防護欄及標識牌。
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期為了減少對教學活動的影響,一般是在寒、暑假進行,所以設計前,應在考察過程中將各個細節都勘查清楚并詳細記錄,遇到問題或者不確定因素要及時查閱資料、與校方溝通確認,總之越詳細越好。
圖紙包括目錄、說明材料表、系統圖、平面圖(總圖)。系統圖與平面圖,應先設計出一個大致方案經防辦、校方復核同意后,再深化圖紙,以避免返工,具體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根據考察結果,在建筑提供的總平面圖上布置點位,并標注樓層與位置。
(2)根據負荷分級繪制配電干線圖,Ⅰ類、Ⅱ類應急避難場所干線圖如圖1,Ⅲ類應急避難場所干線圖如圖2所示(AL*為現有照明箱)。
(3)根據干線圖規劃電纜溝,并將方案提交給民防辦與學校審核。
(4)根據審核意見深化圖紙,將圖紙提交施工方,并到現場進行對照;綜合施工方意見并從成本控制、施工難度等角度出發對圖紙進行優化,如配電箱位置、電纜敷設路徑、管井位置等作出適當調整。

圖1
應急避難場所電氣設計是一個動態的設計過程,從現場考察獲得設計資料開始,到建設完成結束,圖紙需要根據現場條件的變化不斷調整。為了提高設計效率,我們需要把握它的設計要點,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

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