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彪

我國青少年速度、耐力、爆發力、力量等核心身體指標連續25年持續下滑,由身體活動不足引發的肥胖癥、近視眼等疾病已成為影響青少年成長的突出問題。這一至關重要的問題引起了全社會關注,如何解決問題則引發了持續的討論。
為了解決青少年運動不足的問題,有專家和學者提出利用中考高考作為手段,推動學生重返運動場,這未嘗不可。然而應該注意,使用考試的手段極可能將本該自由的運動再次變為應試,加重學生負擔。更為嚴重的是使用考試的手段促使學生運動,看似很美好,然而這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體育考試的內容大多比較枯燥,需要重復練習,很難帶來興趣,無興趣則無法推動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習慣。中考或者高考一結束,被考試搞得身心疲憊,考生們撕書的場景歷歷在目,可是體育考試之后他們撕什么呢,只怕是拒絕再運動了……
家長、學校都知道升學加試體育屬無奈之舉,是為孩子好,但很少有人喜歡考試,社會上的爭議很可能是擔心升學體育考試會變成沉重的負擔,而運動本來應該是快樂的。為孩子好可以有許多種做法,體育加試不是最好的做法,為什么偏偏選擇了用考試,沒有用其他辦法呢?考試可能見效比較快,但是并不治本,我們需要找到治本的方法。
用考試倒逼學生鍛煉身體有利有弊。不可否認,用考試的方法可以立竿見影,達到讓學生運動的目的,提高一些身體素質,獲得好的體育考試成績。然而,考試很難培養他們對體育的興趣和終身運動的意識。我們不能為了眼前成績,犧牲了孩子的長遠發展。
運動在提升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過程中起著毋庸置疑的作用。早在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就發出了《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意見》指出,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讓廣大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是一個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方面。要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育工作;認真落實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各項措施;加強領導,齊抓共管,形成全社會支持青少年體育工作的合力。因此,提高青少年的運動參與刻不容緩。
目前,我國青少年運動參與的現狀不容樂觀。體育課運動時間少強度小,放學后時間被學業有關的輔導和課外班嚴重擠占,很多中小學擔心學生運動受傷,放學后關閉操場,導致學生很少的閑暇時間大部分花在了手機和電腦游戲上,而不是操場上。沒有運動場地,進一步導致了運動參與時間下降,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大學體測時看到各種不會運動和運動不協調的學生。
一項跨國研究表明,德國中小學階段的青少年和我國同年齡階段青少年運動參與的主要差異就在課外運動的時間上。德國基礎體育設施開放以及為數眾多的體育俱樂部,為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和支持。因此,運動場地的開放是青少年能夠參與運動的前提。此外,運動參與的理念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歐洲學校有著悠久的運動參與傳統,眾所周知,世界上第一部足球運動規則就源于英國公學的畢業生們之手。英國教育家洛克在其著作《教育漫話》中的第一部分就提出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健康的人,因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體”。

可以借鑒國外的地方是盡可能多建設和開放運動場所,鼓勵和促進體育的全社會參與,而不僅僅是開展學校體育課程。體育課只是教學生運動,更多的運動是在課外。就像語數外一樣,上課教知識,下課需要做作業來鞏固。
解決我國青少年運動參與少的更好辦法一定是有的,只是做起來不那么容易,需要多部門達成共識,通力合作。首先,盡可能開放運動場所;其次,師范學校要培養優秀的師資;再次,全社會轉變對體育運動的認知,積極促進開展社會體育。這些方面中,師資培養是重要的一環,青少年在早期參與運動時得到恰當的引導,從中感受快樂,對今后一生從事或參與運動都會產生影響。因此,在培養未來體育教師或體育指導員過程中,不僅需要教授技術,還要全面提升體育素養,使他們對自己的專業具有認同感。
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原因很多,僅就學校的體育教育來說,體育課的失敗之處在于授課的內容和對運動實際的需要脫節,沒有教會孩子一項運動技能,沒有培養他們對運動的興趣,沒有讓他們形成運動的習慣。
體育師資也很重要。合格的體育師資應該具有全面的體育素養,對本專業的認同以及職業精神。
師范院校大部分都在解決體育素養,或者說只是知識和技能上的提升。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同決定了他們會不會好好學習。很多學生雖然學了某個專業,但是對本專業并不認同,對專業的歸屬感弱于其他非所學專業。如果學體育只是為了上好大學,對體育沒有興趣,對學習也興趣不大,沒有心底的熱愛,怎么可能愿意去提升自己?再加上現在大學中各種活動多,愿意靜下心來學習體育專業的學生不多。
解決這個問題比較難。目前招考體制下的體育專業學生雖然練體育,但并不一定認同和喜歡他們所從事的專業。因此,需要在招考體制上入手,在保留單招和高水平的基礎上,體育專業招正常參加高考上來的學生,并選兩到三個運動項目加試,入學后提供訓練和比賽的機會,引進高水平師資,提高教學質量。
德國的師范類學生在本科期間需要學習兩個專業,如體育和英語、地理和計算機、體育和數學,值得我們借鑒。
無論如何,發展是硬道理,減輕從青少年就開始背負的過于沉重的壓力,培養和發展對運動的興趣,提供更多機會參與運動,即使在目前只能實現一小部分,未來也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