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足戰勝韓國隊,入圍東京奧運會決賽圈,引來大片叫好聲。在我周圍,八十多歲從不看球的老者興奮了,球迷行列中的年輕新人更在歡呼,讓人感覺好像中國女足拿了什么大賽的冠軍似的。
我想分享一段25年前的記憶。1996年,女子足球獲準進入奧運會。在亞特蘭大一所大學的球場上,中美兩隊挑燈夜戰。結果,美國姑娘掛上了金牌,中國隊一球之差獲得亞軍。我在回駐地的汽車上打開電腦,寫下報道:“中美兩隊主教練齊稱這場激戰極具水準,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和國際足聯主席阿維蘭熱親自頒獎,更表明對女子足球的肯定。只是這一切都無法抹去中國姑娘們心中的遺憾。幾天之前,沒有多少人指望她們拿到銀牌,可她們卻不是為銀牌來打決賽的。中國只有200多名女子足球運動員,美國號稱有300多萬女孩子踢球。中國隊主教練馬元安說:‘取得奧運會銀牌,標志著中國女子足球在世界上的地位。這個勝利一定會有積極的影響,希望由此吸引更多的女孩子踢球。”
那時候,中國女足是奔著金牌去的。如今,人們為女足邁過了東京奧運會的門檻而喝彩。
那時候,中國姑娘們摸著胸前的銀牌,流下不屈的熱淚。如今打贏奧運資格賽,連教練都落淚。
那時候,我曾問過韓國足協官員:“你們的男足不錯,為什么不帶動一下女足?”韓國人驚異地看著我說:“女人怎么能踢球呢?”如今,韓國女足竟敢跟中國隊爭奪奧運會的“入場券”!
馬元安的愿望被我們的近鄰實現了,這也是當年中國女足的影響使然,亞洲足球落后,但女足可以跟歐美強隊一爭高下。后來者挑戰,中國女足費盡氣力才勝出。從奧林匹克精神和理念來說,當年的中美爭金牌與如今的中韓爭名額,都是對“更快更高更強”的追求。“參與和取勝同樣重要”,女足發展有了新的更高的起點。
世界足壇今非昔比,上屆奧運會冠軍德國女足連東京奧運會參賽資格都沒爭到。韓國隊是后起直追,中國隊則是低谷爬坡。中國女足要多出幾個王霜,必須有成千上萬的女孩子被吸引到綠茵場。比起曾經的亞洲冠軍得來全不費工夫,中國女足在新的競爭形勢下用拼搏彌補技術不足,應當得到掌聲。這掌聲是用來激勵她們不斷進取、重鑄輝煌的,而不是只為贊揚已成過去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