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怡
細菌和病毒實在太可怕了!過去這一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感染了幾千萬人。
是呀,要不是有這么多醫護人員前赴后繼地奮戰在抗疫一線,后果難以想象。
在任何時代,醫護人員都是白衣天使,他們不顧個人安危,保護我們的安全。在語文課本上的《手術臺就是陣地》一文里,白求恩大夫為了搶救更多的傷員,把戰士生命置于自己生命之上的視死如歸的精神,跟今天疫情之下白衣戰士們一往無前的精神異曲同工。
本期主角
《手術臺就是陣地》(部編本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
對比+渲染,冰火兩重天
病毒的威力那么大,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實在是太了不起了!那么,如果讓你去寫醫護人員抗擊新冠疫情的文章,你會怎么寫呢?我們不妨以《手術臺就是陣地》為例,學學其中的對比和渲染手法,看看如何在“冰火兩重天”的對比和渲染中,表現醫護人員救死扶傷、一往無前的精神。
場景對比,表現人物精神
示例:火苗向手術臺撲過來。助手們趕忙把火撲滅。擔架隊抬起做過手術的傷員,迅速向后方轉移。白求恩仍然爭分奪秒地給傷員做手術,做了一個又一個。
齊會戰斗進行了三天三夜,勝利結束了。白求恩大夫在手術臺旁,連續工作了六十九個小時。
這里用到的方法就是場景對比,反復用當時的緊急情況和白求恩大夫的做法進行對比。
這樣的場景對比,一下子就把白求恩大夫“要和戰士們在一起,視手術臺為陣地”的精神表現出來了。而“迅速”“爭分奪秒”“三天三夜”“六十九個小時”這些表示速度和時間的詞語,更是把這一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
渲染氣氛,深化主題
示例:突然,幾發炮彈落在小廟前的空地上。硝煙滾滾,彈片紛飛,小廟被煙霧淹沒了。白求恩仍然鎮定地站在手術臺旁。他接過助手遞過來的鑷子,敏捷地從傷員的腹腔里取出一塊彈片,丟在盤子里。
別說突然降落幾發炮彈了,路邊突然沖出一只小狗,我們都會被嚇一跳,可白求恩大夫卻“仍然鎮定”。這里渲染了“硝煙滾滾,彈片紛飛”的環境,制造緊張的氣氛。在這么緊張的氣氛下,白求恩大夫卻從容地給傷員做手術,這種“不怕犧牲,一心只想求得勝利”的戰士精神躍然紙上,文章的主 題得到進一步深化。
小小的病毒和細菌,
影響全世界
細菌,討厭!病毒,真討厭!統統遠離我!
可是,如果這個世界沒有細菌和病毒,會怎么樣呢?
如果沒有細菌的話,會消失很多篇語文課文,其中就有《一塊奶酪》。如果沒有細菌,《一塊奶酪》的故事根本就不會發生,因為奶酪是牛奶在細菌等微生物作用下發酵的產物。
這么說來,細菌也并非一無是處嘛!
另外,《病毒星球》一書上說過,地球上10%的光合作用都是由病毒基因開展的。也就是說,你每呼吸十次,就有一口氧氣是病毒賜予的。讓我們一起從大小、多少、歷史以及和人類的關系幾個方面來了解病毒和細菌。
看大小、看多少、看歷史
我們人類憑肉眼可觀察不到病毒和細菌。絕大部分細菌只有幾微米。病毒則更小,一般來說,病毒的直徑只有幾十納米(1納米只有1/1000微米),最大的病毒是牛痘病毒,直徑約200納米;最小的病毒是脊髓灰質炎病毒,直徑只有28納米。
就是這么微小的病毒和細菌,卻有著龐大的數量。
地球上病毒最多的地方是海洋,在1升的海水里,有大約1000億個病毒。海洋里病毒的數量是其他所有海洋居民總數的15倍,而其總重量則相當于7500萬頭藍鯨(我們整個星球上只有不到1萬頭藍鯨)。如果你把海洋中所有病毒挨個兒排成一排,它們可以延伸到4200萬光年之外。
就是這么微小的病毒和細菌,歷史卻非常悠久。
2020年,一支國際研究團隊報告稱,2015年,研究人員為尋找地球上最古老的冰川,在前往中國西藏古里雅冰川的途中,采集了冰川表面下50米深處的冰芯,從中發現了距今15000年前的病毒。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曾報道美國有研究人員在永凍土中發現了50萬年前的細菌,而且,這種細菌還一直默默修復著自己的DNA。也就是說,它們還活著,一直“坐等時機”重新繁殖,占領更多的地方。
看影響、看作用
病毒對人類的影響有好有壞。病毒遍布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所有我們能想象到的地方,都有它們的身影,如海洋、冰川、沙漠、火山,當然還包括人類的身體里。我們已經和病毒密不可分了。海洋中的病毒在基因交換的過程中,促進了海洋生物的演化。病毒維持著生態平衡,并且默默地改造著地球的環境。
當然,也有很可怕的病毒,比如大名鼎鼎的天花。它不僅造成歷史上數億人的死亡,還曾經改變過歷史:康熙成為皇位繼承人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得過天花,對天花病毒具有免疫力,登基后不會因此生病駕崩。可別小看這免疫力,在古代,天花的感染率跟致死率都很高。
跟病毒家族一樣,細菌家族的成員也有好有壞。有一些細菌非??膳?,比如引起鼠疫的鼠疫桿菌,殺死了超過]億人。
大部分細菌其實很友善,能夠給我們帶來美味的食物。如果沒有它們的幫忙,我們就沒有包子和比薩,沒有酸奶和奶酪,當然什么豆腐乳、醬油,也統統都沒有。
有的細菌很貪吃,它們可以幫忙分解剩飯剩菜,吸收其中的營養物質,并釋放出氣體副產物,散發出惡臭。有的細菌喜歡吞氣,比如吞二氧化碳為食。細菌可不挑食,石油、塑料統統可以成為它們的“果腹之物”。
看和人類的關系
科學家估計,細菌的數量占到了人體所有活細胞的90%,而我們的皮膚實際上是一個細菌的“聚居地”,這里生活著大約250種細菌。如果將人體內的細菌逐個頭尾相接,其長度可繞地球2周多。
絕大多數細菌是不致病的,被稱為益生菌。比如雙歧桿菌、乳酸菌等。還有一些條件致病菌,在一定條件下或者改變其生存環境,才會致病。如少量大腸桿菌在我們的腸道里活動是無害的,而如果大腸桿菌數量超標,我們就會拉肚子;以能引起食物中毒而聞名的沙門氏菌一直生活在我們的皮膚上,卻不會傷害我們的皮膚。
當然啦,還有些細菌被稱為致病菌,比如導致白求恩大夫去世的溶血性鏈球菌?,F在我們有了青霉素,已經不怕它們了。1928年,在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先生的培養皿里,原本生長著葡萄球菌的培養基出現了一個“空白圈”,而這就是青霉素導致的。這一發現開啟了人類使用抗生素對抗細菌的大門。
如果有機會在顯微鏡下觀察青霉素對細菌的殺傷作用,我們會看到細菌一個接一個,“嘭!嘭!嘭!”地爆炸了……細菌有細胞壁,青霉素的“攻擊方案”就是破壞細胞壁,讓它變得脆弱,最終破裂。
病毒沒有細胞壁,只是一小段核酸外面裹著一層蛋白質。病毒進入我們體內,就像一個入侵的奸細偷偷鉆進細胞,劫持細胞DNA,讓細胞幫助它們繁殖;被感染的細胞死亡后,會釋放出制造的大量新病毒,再去感染其他健康細胞。
不過,病毒進入人體,首先要面對我們免疫細胞的圍追堵截。免疫細胞就像“戰士”一樣,在不同的崗位上協同作戰,共同守護人體健康。
當人體內的“戰士”打不贏病毒的時候,我們就會生病。病毒太狡猾了,醫生還沒有可以打敗病毒的特效藥,唯一的辦法是用藥物或器械支援我們的身體——高燒就降溫;肺部炎癥影響呼吸時,就上呼吸機供氧;腎臟排毒困難時,就通過體外透析幫助排毒——從而爭取時間,讓免疫系統增加“戰士”,給自己增援,最終打敗病毒。
用對比來寫病毒、細菌
前面我們講了,用對比和渲染的手法寫醫護人員,可以更好地突出他們不顧個人安危救死扶傷的精神。我們還可以用對比的手法來寫病毒\細菌。這里有兩種思路供大家參考。
1.病毒和細菌雖然很小很小,但影響著人類,影響著整個世界。
2.病毒和細菌的數量龐大,歷史悠久;如果沒有它們,這個世界就會很快消失。
現在,你想好思路了嗎?如果你的思路是“病毒和細菌雖然很小很小,但影響著人類,影響著整個世界”,那么我們就可以這樣來巧對比—一
用病毒、細菌和人類能看到的物體大小
1.不借助電子顯微鏡的話,我們沒有辦法看到病毒和細菌。
2.在1千克的土壤中,大約有4000萬個細菌;在1毫升的水中,也會有1萬個細菌。
3.一個病毒和一支圓珠筆的筆尖比大小大概就相當于你和地球比大小。
4.病毒、細菌,你們到底有多小啊,比小小的針尖還小嗎?當然啦,一顆小小的針尖能為數百萬個細菌提供廣闊的舞臺。
請你也試著用對比來寫寫病毒和細菌的小,可以在前幾頁找靈感。
用病毒、細菌的個頭小對比它們的影響大
病毒和細菌很小很小。一顆小小的針尖,能為數百萬細菌提供廣闊的舞臺,一個病毒和一支圓珠筆的筆尖相比大概就相當于你和地球之比。
可就是這么微不足道的病毒和細菌,卻寫滿了人類歷史,寫滿了我們整個星球。
假如沒有細菌,我們就不會因為細菌感染而拉肚子或打噴嚏了,但我們也吃不到營養豐富的蘑菇、蓬松可口的面包,喝不到含有益生菌的美味酸奶了。
假如沒有病毒,就不會有1918年的全球流感,不會因此造成10億人患病,5000萬人喪命。與此同時,假如沒有病毒,也許根本就不會有人類的誕生,因為人類DNA的8%來自病毒。美國耶魯大學遺傳學和干細胞中心的研究組指出,人體約四成的基因組是由病毒與人體DNA分子整合,經歷上百萬至上千萬年進化而成的。
請你也試著用個頭小和影響大的對比來寫寫病毒和細菌,可以在前幾頁找靈感。
如果你的思路是“病毒和細菌的數量龐大,歷史悠久;如果沒有它們,這個世界就會很快消失”,那么我們就可以這樣來巧對比——
用病毒、細菌的歷史對比其他事物的歷史
1.地球生命誕生于36億年前,而這些生命就包括病毒和細菌。早在人類出現以前,病毒和細菌就占領了地球。
2.嗯,我們人類的歷史有25萬年,香蕉的歷史有6000年,我今年10歲,我第一次感冒是在1歲的時候,所以我感冒的歷史有9年,可讓我感冒的病毒和細菌的歷史有多久呢?有36億年!
請你也試著用其他事物的歷史來對比病毒和細菌的歷史,可以在前幾頁找靈感。
用病毒、細菌的龐大數量對比沒有它們之后的世界
在海洋中,病毒的數量是其他所有海洋居民總數的15倍,而它們的總重量則相當于7500萬頭藍鯨(整個地球上只有不到1萬頭藍鯨)。這個數據真是太可怕了!
真討厭,我非常想讓病毒和細菌趕緊從也球上消失??墒牵鼈円幌В贸缘乃崮叹蜎]有了!奶奶愛吃的豆腐乳沒有了!媽媽愛吃的金針菇也沒有了!
更糟糕的是,氧氣也不夠用了,據說地球上有1/10的氧氣都是在病毒的幫忙下產生的。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流行病學家托尼·戈德伯格說:“如果有一天病毒都在地球上消失了,世界只能持續一天半?!?/p>
天啊,看來,我們的地球還真少不了病毒和細菌呢!
請你也試著用病毒、細菌的數量和沒有它們之后的世界對比,來寫寫病毒和細菌的重要性,可以在前幾頁找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