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第十一屆奧運會的前一年,也就是1935年11月,有一個叫孫基楨的朝鮮人在一次馬拉松比賽中跑出了2小時26分42秒的成績,創造了當時的世界最好成績。第二年,孫基楨帶著光環去柏林參加奧運會,獲得了馬拉松冠軍,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這個項目的世界冠軍。
1912年,孫基楨生于朝鮮平安北道的新義州。當時日本占領朝鮮已經三年了。在日本的殖民統治下,朝鮮人的生活都很艱苦。孫基楨的家境也不富有,每天上學前,他要先到另一個村莊去,幫家里人賣豆腐,等豆腐差不多賣完了,才跑著到學校去上課。他的長跑能力就是在那樣的環境下鍛煉出來的。在孫基楨的心里,一直渴望祖國獨立和民族復興。
當時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朝鮮人要參加奧運會,必須加入日本代表團,以日本運動員的名義參加比賽。孫基楨當然想在世界最高水平的賽場上證明自己。他不得不加入日本代表團,穿上印有日本國旗的運動服,并且用日本人給他起的名字“孫龜齡”來到柏林。他非常不情愿接受這個事實,只要有人問他是從哪里來的,他都不惜花費時間向每一個人解釋:朝鮮和日本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自己是朝鮮人。在許多場合,他對“孫龜齡”這個名字不做回答。如果有人讓他簽名,他只用朝鮮文寫下孫基楨。
在柏林奧運會上,孫基楨最強勁的對手是1932年獲得洛杉磯奧運會馬拉松冠軍的阿根廷人胡安·卡洛斯·薩瓦拉,成績是2小時31分36秒。薩瓦拉擅長的戰術是在比賽開始跑得飛快,在精神上給對手制造壓力。為了衛冕,薩瓦拉提前兩個月就到德國訓練。由于每天和德國運動員結伴訓練,德國人在柏林的大街上常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到比賽開始的時候,他已經像東道主選手一樣受當地人的歡迎了。
馬拉松比賽開始了,與四年前一樣,薩瓦拉一開始就跑得很快,意在給對手制造壓力。前4公里,他已經領先了孫基楨半分鐘。到15公里的時候,他的領先優勢達到了1分40秒。沿途的德國觀眾看到他們熟悉的薩瓦拉,毫不吝嗇地用掌聲和歡呼聲鼓勵這位“半個東道主”。孫基楨不著慌,節奏沒有被對手打亂,他相信自己的實力。無論薩瓦拉領先多少,無論路邊的觀眾怎么叫好,孫基楨一直按照賽前制定的戰術向前跑。
果然,通過轉折點以后,孫基楨的實力顯現出來。跑到25公里的時候,一直在前面領跑的薩瓦拉已經可以清楚地聽到孫基楨的腳步聲,產生了心理波動。不久,孫基楨就和薩瓦拉并肩跑了,薩瓦拉不時扭頭瞧一下孫基楨。孫基楨根本不理對手,板著臉只顧往前跑,這種舉動又震懾了薩瓦拉。兩人這樣跑了差不多3公里,孫基楨加快速度,大步超過了薩瓦拉。此時的薩瓦拉已經心態失衡,失去了反超的力氣。他在一點點地降速,相繼被英國運動員哈伯和另一位代表日本的朝鮮選手南勇順超越。

薩瓦拉完全喪失斗志,退出了第一集團。孫基楨上升到第一的位置,此后就再也沒有人可以和他競爭了。主體育場的觀眾本來期待薩瓦拉衛冕,可第一個跑進來的卻是個身穿日本運動服的亞洲人,但他們還是高喊加油,給予了熱情鼓勵。帶著優勢,孫基楨毫無懸念地贏得了1936年奧運會的馬拉松冠軍,超過第二名1分多鐘,2小時29分19秒的成績也超過了薩瓦拉在上屆奧運會的奪冠成績。他的隊友、同樣來自朝鮮代表日本參賽的南勇順獲得了第三名。
在賽后的頒獎儀式上,孫基楨雖然站上了最高領獎臺,卻感到非常痛苦。他贏得了奧運會金牌,但在領獎的時候卻要看日本國旗升起,聽日本國歌奏響。他用一束鮮花擋住胸前的日本國旗。他和隊友站在領獎臺上,一直深深地低著頭,表示無聲的抗議。頒獎后,他憤怒地撕破自己身上穿的日本隊服,對記者說:“這是一個痛苦的時刻,要知道是這樣一個情形,我絕不會拼命去贏得勝利的!我宣布,從今天開始,我不再參加任何比賽!”孫基楨后來回憶說:“沒人能夠理解我胸前掛著日本國旗參加比賽時的心情,只有那些失去國家的人才能體會這樣的心情,現在想起來,我的心里仍然不是滋味?!?/p>
贏得奧運會馬拉松冠軍后,面對許多記者的采訪,他說得最多的還是“我是朝鮮人,朝鮮是一個國家,不是日本的一部分”。在場的記者對他的執著不感興趣。直到最后,在記者的一再追問下,孫基楨才回到比賽上來。他說:“人的身體有很大的潛能,可以做很多的事,如果依靠心靈和精神的力量,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更多?!眾W運冠軍應該得到一頂古希臘的青銅騎士頭盔,因為孫基楨奪冠后的言行,他的頭盔被柏林奧組委扣下了。
在朝鮮人民的心目中,孫基楨是民族英雄。1936年8月13日的《朝鮮中央日報》、8月25日的《東亞日報》和《新東亞》月刊9月號在刊登孫基禎獲獎照片時,都將他胸前的日本太陽旗涂抹掉了,并在文字中清楚地寫著“獲得冠軍的是朝鮮運動員”。在日本殖民統治下,這些報刊事前未協商,以一致的果斷行動為本國選手在世界性運動會上爭光感到自豪,又為朝鮮人帶著殖民者國家的標志而感到羞辱,因此不顧后果地涂抹了太陽旗。事后,《朝鮮中央日報》和《新東亞》均遭到日本當局的停刊懲罰,兩家報社社長也因此辭職?!稏|亞日報》有8名職工被捕入獄,報館被關閉了9個月之久。
1948年倫敦奧運會,朝鮮第一次以獨立國家參加了倫敦奧運會,代表團旗手孫基楨手擎自己國家的國旗參加了奧運會開幕式。入場的時候,他百感交集,淚流滿面。以后的幾十年里,孫基楨訓練出多名出色的馬拉松運動員。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為了要回孫基楨被柏林奧組委扣下的那頂頭盔,韓國奧委會與德國奧委會多次磋商,直到1986年8月17日,紀念柏林奧運會50周年的時候,聯邦德國奧委會主席柴維尼道默才將屬于孫基楨的古希臘青銅騎士頭盔鄭重地交還他。
1988年,孫基楨參加了第二十四屆漢城奧運會的火炬接力。當這位76歲火炬手跑進體育場時,全場沸騰。在場的人痛哭流涕,因為他的名字記載著一段屈辱的民族史,也見證了這個民族的復興史。新世紀初,亞洲首位馬拉松奧運冠軍孫基楨平靜離世,走完了九十多年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