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宇

就在季后賽即將打響的前一刻,CBA公司開出了一系列罰單,宣布吉林、深圳和北京3家俱樂部的7名球員違反聯賽疫情防控相關規定,擅自離開賽區官方酒店,因此各被禁賽1場和罰款1萬。
自從CBA復賽以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球員由于違反防疫規定而被罰的情況。去年6月,也就是CBA剛剛復賽的第一個月,郭艾倫就因為在送別郭士強時未佩戴口罩,遭到了來自聯賽紀律部門的書面警告。同樣在那段時間里,趙睿也因為近距離接觸持黃色證件人員,被罰款1萬元和停賽3場。
可即便有這么多前車之鑒,似乎仍然剎不住球員的違規沖動。包括在本次處罰出臺之后,也有不少聲音為涉事球員進行辯護,認為既然目前國內的疫情防控形勢如此之好,那么球員擅自外出也幾乎沒有風險可言,由此認為CBA官方的處罰純屬小題大做。
真是如此嗎?其實我們必須想明白一個道理:國內目前的安全穩定局面,是依靠無數人付出巨大努力才得以實現的。各方嚴格遵守疫情防控規定是“因”,局面足以令人心安是“果”。這些違規的CBA球員,卻把各方合力形成的“果”當成了自家可以擅自外出的“因”。但如果每個人都只享受規則帶來的好處,卻不愿意付出部分代價來接受規則的約束,那么原本由規則構建起來的秩序,終究會像沒扎緊的籬笆那樣四處漏風,無法繼續成為所有人的保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相關球員受到處罰一點也不冤,應當被CBA乃至整個體育圈引以為鑒。
無論CBA還是中超,在疫情期間都經歷了從停賽到封閉式比賽再到逐漸放開的過程。賽事走向正常化,應當是符合球隊、商家和球迷等各方利益的一種趨勢。但在推進過程中,需要所有參與者都能嚴格遵守相應階段的規則。一旦在局部出現失控,非但可能導致賽事本身的正常化進程受阻,更有可能給整個社會造成恐慌。
更何況,遵守規則本來就是體育賽事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足球和籃球的區別在哪里?無非一個用腳一個用手,一個目標是球門,另一個目標是籃筐。正是這些基礎規則上的差別,形成了各種項目的分類,并進一步細化出越位、走步之類的具體規則。再往前一步,當體育賽事進入到商業化階段之后,更是離不開各種規則的制約。轉播合同,贊助合同,再加上為確保賽事口碑而推出的獎懲措施,共同構成了商業化的基石。說白了,正因為大家都按照規則辦事,所以職業球員才有機會領到不菲的收入,成為整個規則體系的受益者之一。
想明白這些道理就能理解,無論對待疫情防控還是其它來自官方的規定,球員都有遵守的義務和責任。而且這種責任并不局限于賽場之內,也包括在賽場之外的種種言行。比如在2021年的中超紀律準則中,就加大了對于利用公共媒體挑起敵意和暴力這類行為的處罰力度,包括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不負責評論也將受罰。或許從局部來看,這些規定會讓球員、教練感到不那么自在,但這正是在賽事商業化和人員職業化道路上的必經階段。
當然,一再強調參與者必須遵循規則,并不代表規則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就該高高在上。實際上,形成書面的規則或許很簡單,但要想讓規則真正發揮出預期的效果,卻是一門非常考驗專業性的功課。比如規則本身是否合理且具有操作性,制定時是否已在各方利益之間形成平衡?又比如,當規則公諸于眾之后,執行時是否能實現令人信服的公平公正?從CBA和中超以往的歷史來看,這方面成功的經驗有一些,但失敗的教訓也絕對不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執行者的公信力。
所以對于執行者來說,每張罰單既是對于違規者的及時懲處,同時也是一次對外強化規則意識的契機。如果能夠形成“違規者必須付出代價”的機制,規則所具有的權威感自然會得到提升,進而確保賽事運營的井然有序。希望CBA最新開出的這些罰單,能讓更多人意識到遵守規則所具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