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巧來 劉東康 劉棚越




摘要:目的:分析延續性護理對下肢靜脈曲張術后出院患者康復效果影響。方法:以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78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9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常規護理+延續性護理。對比干預效果。結果:以對照組為參照,觀察組患者皮下血腫、麻木感、下肢活動不適感癥狀消失時間均相對較小(P < 0.05) ;從規律用藥、健康飲食、康復鍛煉等幾個方面進行患者依從性調查,以對照組為參照,觀察組患者依從性相對較高(P < 0.05)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總分(90.24±1.45) 分,高于對照組的(86.25±1.37) 分,包括軀體疼痛與心理健康及社會功能等指標均相對較高(P < 0.05) ;下肢靜脈曲張行手術治療后,潛在并發癥包括皮膚紅腫、深靜脈血栓、皮下出血,觀察組較對照組低(P < 0.05) 。結論:下肢靜脈曲張患者行手術治療后,通過延續性護理干預有助于提升出院后自護依從性,對患者早期康復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延續性護理;下肢靜脈曲張;康復效果
靜脈曲張多發生在下肢,可為單側曲張或雙下肢靜脈曲張,基于病情進展可引發血栓性靜脈炎或淺靜脈出血[1]。靜脈曲張除引發其他疾病之外,外觀變化可影響到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為此,需及時治療以控制病情進展[2]。目前對下肢靜脈曲張可行手術治療,但術后存在并發癥風險,且恢復周期較長[3]。為此,認為延續性護理適合應用到手術治療患者中。本研究中對78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進行對比調查,探究延續性護理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20年3月~2021年3月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78例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9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常規護理+延續性護理。對照組中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齡37~71歲,平均年齡(56.25±7.18) 歲;單側曲張32例,雙側曲張7例。觀察組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齡38~71歲,平均年齡(57.14±7.68) 歲;單側曲張33例,雙側曲張6例。兩組患者無基線資料差異性,P > 0.05,可行對比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如病房管理、遵醫囑指導用藥、預防并發癥等。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內容基礎上配合延續性護理,內容如下:(1) 護理小組由1名護士長、3名護士、1名主治醫生構成,負責延續性護理方案制定及具體工作執行。(2) 通過微信、qq等軟件建立護患溝通平臺,患者出院前指導其添加相應群組,并告知目的與發布信息時段。定期在群內發布下肢靜脈曲張術后注意事項、康復技巧等。患者可通過群分享康復經驗,互相交流疾病相關信息,提升康復鍛煉積極性及自護能力。對患者在群眾提出的問題進行統一解答,對于個性化問題通過私聊進一步了解原因,并給予針對性指導。(3) 每周通過電話隨訪詢問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康復鍛煉參與情況、是否有其他異常表現等,指出自護問題,并提供專業意見。間隔1個月進行1次上門隨訪,對患者患肢變化情況進行觀察,評估恢復情況,提供后續康復鍛煉與注意事項建議。
1.3 觀察指標
(1) 統計患者癥狀消失時間;(2) 調查患者遵醫囑行為依從性,包括規律用藥、健康飲食、康復鍛煉、按時復診,分值0~20分,分值高提示依從性高;(3) 以SF-6量表調查患者生活質量,分值高代表生活質量高;(4) 統計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1.0軟件對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 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 表示,行t檢驗。P <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癥狀消失時間
以對照組為參照,觀察組患者皮下血腫、患者麻木感、下肢活動不適感癥狀消失時間均相對較小(P < 0.05) 。見表1。
2.2 比較遵醫囑行為依從性
從規律用藥、健康飲食、康復鍛煉等幾個方面進行患者依從性調查,以對照組為參照,觀察組患者依從性相對較高(P < 0.05) 。見表2。
2.3 比較生活質量評分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總分(90.24±1.45) 分,高于對照組的(86.25±1.37) 分,包括軀體疼痛與心理健康及社會功能等指標均相對較高(P < 0.05) 。見表3。
2.4 比較并發癥發生率
下肢靜脈曲張行手術治療后,潛在并發癥包括皮膚紅腫、深靜脈血栓、皮下出血,以對照組發生率的15.38 %參照,觀察組的2.56 %相對較低(P < 0.05) 。見表4。
3 討論
下肢靜脈曲張可通過手術治療達到治愈效果,但術后康復周期較長,患者多需要回家自行參與康復鍛煉[4]。在回家后,患者自護能力如何會直接影響到康復效果。臨床護理工作在院內可對患者提供專業且全面的護理服務,但患者出院后一般護理模式則無法發揮作用[5]。而延續性護理是對院內護理服務的延伸,在患者回家后繼續提供專業化指導,促使患者在遇到康復鍛煉相關問題時及時得到解答[6]。
與單純常規院內護理對比,加強延續性護理的優勢眾多[7]。如本次調查中,以對照組為參照,觀察組患者皮下血腫、患者麻木感、下肢活動不適感癥狀消失時間均相對較小。下肢靜脈曲張相關癥狀在術后早期無法快速消失,多在患者出院后積極康復鍛煉后得以消失,而延續性護理干預會進一步縮短各癥狀消失時間,實現早期康復目標。例如,在延續性護理中為同類型患者之間提供交流平臺,促使患者之間進行康復鍛煉技巧與經驗分享,有助于促進出院后康復質量提升,進而間接縮短癥狀消失時間。同時,從規律用藥、健康飲食、康復鍛煉等幾個方面進行患者依從性調查,以對照組為參照,觀察組患者依從性相對較高。患者依從性與疾病認知相關,而延續性護理中進行康復鍛煉與疾病康復階段注意事項告知,可強化患者認知,并提升依從性。每周進行一次電話隨訪,也可對患者遵醫囑行為形成監督,確保患者主動參與康復鍛煉與規律用藥。下肢靜脈曲張患者通過手術治療后,其康復效果如何將會直接影響到癥狀存在時間,進而間接影響到患者生活質量。為此,本研究對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進行調查,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總分(90.24±1.45) 分,高于對照組的(86.25±1.37) 分,包括軀體疼痛與心理健康及社會功能等指標均相對較高。提示通過出院后延續性護理的開展,在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例如,通過及時解答患者疑問,并對階段性康復計劃完成情況給予鼓勵,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緒。而專業化的指導可促進各癥狀緩解,縮短康復周期。以上兩種作用的發揮,均可作用到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并發癥也是下肢靜脈曲張患者術后康復階段的主要關注問題,通過遵醫囑行為與科學開展康復鍛煉,均有助于降低潛在并發癥風險。下肢靜脈曲張行手術治療后,潛在并發癥包括皮膚紅腫、深靜脈血栓、皮下出血,以對照組發生率的15.38 %參照,觀察組的2.56 %相對較低。基于有效預防并發癥,并促進癥狀恢復,還可作用到患者日常生活上,提升生活質量。
延續性護理是對院內護理服務的延續,在患者出院回家階段繼續提供專業指導。此種護理方案適合應用到外科手術治療后患者中,也適用于康復周期較長且存在潛在并發癥等風險的患者中。下肢靜脈曲張患者行手術治療后,回家階段的康復鍛煉對于維持治療效果以及實現早期康復目標均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延續性護理服務的提供,可進一步強化患者居家自護能力,提升康復鍛煉科學性及有效性。
綜上所述,將延續性護理用于下肢靜脈曲張術后患者中,可對患者繼續提供專業指導,有助于強化回家后自護能力與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1]謝澤民,崔巍.EVLT聯合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臨床效果觀察[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9,40(8):4.
[2]汪玲麗,駱俊秀,周凱,等.基于快速外科康復理念的綜合護理干預對MNT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影響[J].淮海醫藥,2020,38(6):3.
[3]沈璐穎,馮濤,譚茜.預見性護理在下肢靜脈曲張術后深靜脈血栓預防中的療效評價[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21,5(5):2.
[4]李小紅.對接受射頻消融術的下肢靜脈曲張患者進行系統性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20,18(5):2.
[5]趙靜.下肢靜脈曲張高位結扎剝脫法與激光治療術的護理對策探討[J].飲食保健,2019,6(47):153.
[6]蘆芳,王曉燕.體位護理聯合抗凝對下肢靜脈曲張術后凝血的改善作用評價[J].科學養生,2019,7(8):1.
[7]趙鑫.基于Caprini風險評估模型的分級護理對下肢靜脈曲張術后患者生活質量與并發癥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