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慶斌 趙天然
有資源,有政策,有區位,有高?!袃瀯莶坏扔谀馨l揮好優勢。在南北經濟差距不斷擴大的現狀下,若籠統地將北方經濟定義為發展困難,并不符合事實。

近年來,南方經濟整體萬馬奔騰,相比之下,東北經濟陷入暫時困頓、華北經濟轉型滯緩、西北經濟乍暖還寒……“南北經濟差距”成為備受關注的熱點話題。
然而,通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區域經濟發展歷程,北方曾經風光無限。輿論一片質疑,北方現在怎么了?經過調研發現,若籠統地將北方經濟定義為發展困難,是有失客觀的。事實上,北方地區的經濟表現為“冷暖并存”。
那么,北方相關地區“冷”的癥結何在?北方的比較優勢有哪些?北方地區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新路徑在哪里?
近期公布的2020年前三季度GDP數據顯示,排名前十的省份中南方占了八席,北方只有山東、河南兩省上榜;GDP總量排名前十的城市里,只剩北京一個北方城市,即使在前二十名中,北方也僅有北京、天津、青島、鄭州、濟南五個城市入圍。
雖然一份榜單不足以說明全部問題,但客觀來看,南方和北方的經濟發展差距確實存在,且呈現越演越烈、逐步擴大的態勢。
通過計算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可得出:2009年北方GDP總量為15.7萬億元,南方為20.9萬億元,雙方差距5.2萬億元;2019年北方GDP總量增加至35.1萬億元,南方迅速增長到63.4萬億元,雙方差距被拉大到28.3萬億元。
北方經濟全國占比在2009至2019十年的時間里,從42.9%減少到35.6%。而同期南北方固定資產投資差距從1萬億元左右增長到12.9萬億元。
中國社科院近期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8次報告》亦顯示,2020年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城市中只有北京一個北方城市,前二十強當中也只增加了青島和鄭州兩個,北方城市的競爭力衰退趨勢已由東北地區擴散到山東、河北等地。
以上數據都表明,南方省份經濟增速和綜合競爭力明顯優于北方,南北經濟差距不斷擴大是客觀事實。
但是,若籠統地將北方經濟定義為發展困難,并不符合事實。
從現實情況看,除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繼續發揮核心帶動作用外,黃河以南的山東、河南、陜西發展狀況也相對較好。以2019年GDP排名為例,山東經濟全國排名第三、河南排名第五,陜西排名第十四。
其中,河南省會鄭州頗具產業優勢,擁有電子信息、汽車及裝備制造兩個5000億級產業集群,鄭州國際航空物流中心已打造成為國際重要的航空貨運物流樞紐。
山東省青島市作為重要沿??诎?,其金融業不容小覷,在2019年全球金融中心排行榜中,青島成為僅次于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的全國第六大金融中心,全球排名第33位。
陜西省會西安市和山東省會濟南市在扶持企業發展方面已有成效,從過往三年新增企業的復合增長率看,西安、濟南分別為76.4%、47%,穩居全國前兩位;2017年至今,西安市新增初創企業200多萬家,領跑全國。
所以,北方經濟的發展現狀是“冷暖并存”。
進一步分析北方經濟“冷”的癥結,東北、華北(除北京、天津兩直轄市)、西北三個地區經濟發展活力相對不足,主要有四個方面的深層次原因:
一是產業結構不平衡。北方地區在一定時期依靠要素、投資驅動保持過較長時期的輝煌,形成了以重化工業、資源型產業、傳統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對石油、煤炭、鋼鐵、煉化等能源資源類產業依賴較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存在改革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步伐緩慢,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后。
二是民營企業發展不充分。與南方相比,北方尤其是黃河以北地區的民營企業數量不足且發展程度較低?!?019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榜單顯示,南方500強民營企業是北方的2.4倍,東北三省上榜企業僅有6家,其中黑龍江省無一企業入圍。
究其原因,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獨立發展能力較差,對所在區域的政府和國有企業依附程度仍然很高,更多的是為國有大中型企業提供服務,規模普遍較小,很難發展成有影響力的大企業。
三是增長極單一??傮w來看,北方地區北京一核獨大,天津、青島、鄭州、西安、沈陽等城市雖然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中心,但和北京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而南方地區則呈現“多點開花”態勢,如廣東的廣州和深圳、江蘇的南京和蘇州、浙江的杭州和寧波都進入全國前二十強城市。
相比之下,北方省份普遍只有一個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弱于南方各省的中心城市。
四是人口持續流出。從2019年末各省人口增長流入數據來看,人口凈流入排名前十的省份中只有新疆一個屬于北方,而在人口凈流出排名前十的省份中北方省份占據7席。東三省常住人口數量減少量占據全國前三位,僅2019年一年就有33萬人口遷出東北,且多為高知高技的年輕人和青壯年勞動力。
人才和勞動力的流出將給北方經濟發展帶來怎樣的變數,值得持續關注。
分析完北方經濟的相對不足,再來看看比較優勢。
所謂比較優勢,是辯證、動態的,會隨著要素改變、國家發展戰略布局調整以及全球大環境變遷而發生變化。北方經濟要長足發展,需避短揚長,發揮好比較優勢。
目前來看,北方地區的比較優勢可歸納為國家高度重視的政策優勢、豐富多元的自然資源優勢、雄厚的工業基礎優勢、良好的教育和創新資源優勢,以及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區位優勢等五個方面。
從“國家高度重視的政策優勢”上看,黨中央、國務院已出臺多項國家戰略和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為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對于東北地區,國家大力實施“全面振興”戰略,進一步加大對東北地區的投資支持力度,協調推進百余項重大項目落地;批復建立了哈爾濱、長春、大連金普、沈撫四個國家級新區以及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大連東北亞航運中心等多個開發開放平臺、遼寧和黑龍江自貿片區等。
對于華北地區,國家積極推進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重要抓手,加強北京對周邊地區的輻射效應,促進京津冀協調發展的同時,全力支持雄安新區的建設工作。

工人在東北特鋼集團大連基地煉鋼區域觀察鋼水倒渣情況

游客在哈爾濱市的冰雪大世界中游玩
對于西北地區,除了扎實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家還規劃編制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規劃綱要》,為西北黃河流域省份帶來政策紅利,提供新的發展機遇。
從“豐富多元的自然資源優勢”上看,北方地區地大物博,地理資源多樣,區域內包含平原、草原、森林、山地、丘陵、沙漠、濕地等多種自然環境,耕地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64%,礦產資源占全國近60%,且具有種類多、分布廣、儲量大的特征。
能源資源方面,北方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儲備地區:煤炭儲量占全國90%左右,陸地石油資源占全國80%以上,擁有全國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基地——塔里木盆地。
從“雄厚的工業基礎優勢”上看,北方尤其是東北、華北地區,從19世紀末便開始發展工業、重工業,已積累了雄厚的工業基礎。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大力開展工業化建設,大批重大工業項目落戶北方地區。
一百多年的工業發展使得北方工業基礎扎實、技術沉淀雄厚、產業聚集度高,建立起了較全面的工業體系。截至目前,在部分領域如高端數控機床、大型工業設備制造、石油化工、冶金等,北方的優勢明顯強于南方。
從“良好的教育和創新資源優勢”上看,北方教育資源優勢明顯,全國116所“211工程院?!敝斜狈秸急?3%,略高于南方,其中清華、北大是全國公認最好的高校。北京更是作為全國優秀教育資源的集聚地,形成了形式多樣化、手段現代化的完備的教育體系,成為全國教育和人才資源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
除此之外,東北地區擁有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西北地區擁有蘭州大學、新疆大學、寧夏大學;中部地區擁有西安交大、鄭州大學、山東大學等一批以研究為主體的重點高校,以及全國四分之三的國家級實驗室和超過半數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形成了“高校+科研院所”的創新孵化模式,為北方地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創新資源支撐。
從“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區位優勢”上看,東北地區位于東北亞的核心地帶,毗鄰俄羅斯、蒙古和朝鮮半島,與日本隔海相望,和俄羅斯有長達4300公里的邊境線,是中國內地赴俄遠東地區的必經之地,也是中國面向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開放的重要窗口;西北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是西向通往歐洲的交通樞紐,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戰略走廊。
同時,東北和西北地區與我國境內多個省份相鄰,具有承接國內國外的優越地理位置,不僅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還是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重要試驗田。
當然,有優勢不等于能發揮好優勢。
黨中央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北方經濟帶來了新機遇。當前,應充分挖掘其發展潛力,創造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空間。
南北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南方依托便利的海運和長江內河航運優勢,通過市場化改革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從而和北方拉開差距。如今,經濟發展以滿足國內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外向型經濟條件不足的北方內陸地區劣勢就相對不再明顯,應牢牢把握這一機會,將北方的優勢和潛力最大限度發揮,以服務國內超大規模市場。
具體而言,舉措有3:
1、將雄厚的工業基礎和教育、創新資源有效結合起來,構建自主科技創新體系。比如東北地區應抓住以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為代表的新一輪產業革命機遇,推動傳統優勢制造業轉型,擴大產品和服務供給市場,服務于我國技術“底氣”的提升和國內經濟大循環所需的產業鏈供給。
2、利用好陸運交通。強調內循環離不開便利的陸路運輸,俗話說“南船北馬”,北方鐵路、公路的潛能應被充分挖掘,隨著中歐班列初具雛形,北方龐大而便捷的交通網將為北方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3、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北方一些省市經濟發展被南方超越,與產業結構調整密不可分。如河北、山西等以煤炭、鋼鐵為支柱產業的省份,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經濟難免受到較大影響。但大破才能帶來大立,觸底才能反彈,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這些地區應探索出具有市場活力的新的潛力產業,為國內市場需求提供高質量供給。
北方地區其特有的氣候類型和自然資源,可孕育出獨具優勢的特色產業。2016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指出:“要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思路,摸索接續產業發展路子”。北方應有效利用“夏有涼風冬有雪”的特點發展特色旅游業,充分利用北方特有的自然風貌和歷史文化遺跡資源,冬季大力開發依托冰雪項目的特色化、多元化旅游產品。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冰雪經濟”必將迎來新的發展高潮。
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加強調高質量的對外開放,而雙循環內環的核心板塊是中國和東亞地區的大循環。東北地區有潛力被打造成連接我國和日、韓、俄、蒙等東北亞地區的橋梁和紐帶。
隨著RCEP的簽訂和中日韓FTA談判的深入,我國不斷加強與東北亞國家的交流合作,東北地區作為開放前沿,應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與東北亞各國開展高質量、多方面、多層次的經貿合作。西北地區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走廊,從地理位置偏僻、發展滯后到越來越被世界關注、成為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地區,未來可成為我國西向的門戶以及商貿物流、文化科教、醫療服務中心。
北京作為北方最發達地區,具有過硬的產業潛力和技術潛力。2019年全國獨角獸企業分布中,北京上榜80家,與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幾個南方發達城市所擁有獨角獸企業之和基本持平,北京在北方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調動北方經濟的發展潛能,關鍵一項就是發揮好北京的龍頭作用,推動北京的“虹吸效應”向“輻射效應”轉變,最大限度發揮北京經濟資源的擴散效益;以疏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主要抓手,讓扎堆于北京的優勢資源在北方更多地區發揮效用,帶動整個北方地區的共同發展。
總而言之,北方發展的優勢尚在、潛力尚存,暫時的經濟發展降速是經濟實現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過程中的“陣痛”??陀^地看南北經濟差距,北方確實應該在市場化、改善營商環境等方面向南方學習,但也不宜簡單地將北方作為一個整體“打包”下結論,應客觀分析每一個地區的問題和優勢,不斷推動區域政策精細化。
(馬慶斌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處長、研究員,趙天然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