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樑,潘 盛,黃梓基
(廣州市荔灣區骨傷科醫院 廣東 廣州 510140)
腰椎管狹窄癥屬于臨床常見的神經癥狀疾病,集中于老年女性群體發病,具體是指由多種因素引發椎管容積減少、壓迫脊髓導致神經根麻木所致的系列腰腿疼痛綜合征,常累及下肢、運動感覺,合并骨質疏松、椎旁肌萎縮等現象,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既往臨床多采用開放手術治療,但對患者產生的創傷較大,且術后恢復慢,預后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椎旁肌大面積剝離、失神經支配及牽拉所致。因此,臨床更加推崇微創椎旁肌間隙入路。本文于2017 年7 月—2020 年6 月選取80 例老年腰椎椎管狹窄患者,分析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老年腰椎椎管狹窄的療效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納入80 例老年腰椎椎管狹窄患者,病例選取時間為2017 年7—2020 年6 月,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40 例,男17 例,女23 例,年齡61 ~86 歲,平均(73.68±12.78)歲。觀察組40 例,男16 例,女24 例,年齡62 ~84 歲,平均(72.39±12.70)歲。納入標準:80 例患者經影像學檢查均符合腰椎椎管狹窄相關診斷標準,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實驗知情,愿意主動參與。排除標準:合并脾、肝、腎等嚴重器質性損傷;精神異常或認知障礙,無法正常溝通患者;存在惡性腫瘤、嚴重營養不良、自身性免疫疾病者;患有上腰椎滑脫、腰椎感染、嚴重骨質疏松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取俯臥位,實施局部麻醉,在X 線機下明確受累椎體。觀察組實施經皮椎間孔鏡治療,確定穿刺點、穿刺入路以及椎間孔鏡置入位置,摘除突出髓核,清除殘存髓核,利用射頻消融止血;針對椎間孔狹窄患者,將其部分上關節突切除;針對黃韌帶肥厚患者,將其背側黃韌帶切除,在椎間孔鏡監視下硬膜有明顯波動。確認無明顯活動性出血后,縫合切口,使用無菌敷料包扎,叮囑患者絕對臥床3 h。對照組實施傳統開放手術治療,圍繞受累關節取一10 cm 大小的切口,切開皮下深層筋膜,使用電凝刀止血,常規置入椎弓根釘,切除棘突、椎板以及肥厚的黃韌帶,當患者存在腰椎間盤突出時,切除椎間盤,行植骨融合,當患者存在椎間孔狹窄時,切除小關節,擴大椎間孔,松解神經根,完成固定。于硬膜外常規放置明膠海綿止血,放置引流管引流,沖洗后逐層關閉切口。
(1)手術治療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等。(2)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取一條10 cm 長的線,頭部標記為0 cm,尾部標記為10 cm,期間每隔1 cm 做1 處標記,0 為無痛,10 為劇烈疼痛,從0 ~10 cm 疼痛依次加重。(3)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ODI):該量表包括疼痛、提物、行走、坐、立、洗漱等10 個問題,每個問題6 個選項,每項分為0 ~5 級,得分與功能障礙成正比。(4)并發癥發生情況:切口感染、骨纖維增生、硬膜粘連等。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指標相關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相關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相關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觀察組 40 57.32±6.47 24.39±3.63 5.01±1.12對照組 40 89.65±9.74 189.20±16.37 10.78±2.03 t 17.487 62.164 15.740 P 0.000 0.000 0.000
術前,組間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術后12、24、48、72 h 觀察組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分,± s)

表2 兩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分,± s)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12 h 術后24 h觀察組 40 12.32±3.11 6.18±1.15 4.05±1.03對照組 40 12.33±3.09 9.35±1.42 7.27±1.59 t 0.014 10.972 10.750 P 0.494 <0.001 <0.001組別 例數 術后48 h 術后72 h觀察組 40 2.78±0.67 1.04±0.23對照組 40 6.39±1.38 5.04±1.09 t 14.883 22.709 P<0.001 <0.001
術前,兩組患者OD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術后6、12 個月觀察組ODI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ODI 評分比較(分, ± s)

表3 兩組患者ODI 評分比較(分, ± s)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6 個月 術后12 個月觀察組 40 36.32±7.11 12.03±3.15 5.17±0.89對照組 40 36.40±7.09 16.78±3.10 8.21±1.15 t 0.050 6.797 13.222 P 0.480 <0.001 <0.001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情況為骨纖維增生1 例(2.50%)、切口感染1 例(2.50%),并發癥發生率為5.00%(2/40),對照組并發癥發生情況為骨纖維增生2 例(5.00%)、切口感染3 例(7.50%)、硬膜粘連1 例(2.50%),并發癥發生率15.00%(6/40),組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222,P=0.136)。
由于老年人年紀較大,普遍存在增齡性骨骼退化,極易發生骨質疏松等關節型退行性病變,且老年人各項器官及系統均退化,自身免疫力、抵抗力降低,術后恢復難度加大,腰椎管狹窄癥已逐漸發展為老年人腰腿疼痛、殘疾的重要原因之一[2-3]。
臨床針對該病治療中既往多采用常規開放手術,能夠徹底減壓神經根管及其側隱窩,促進植骨床與置入物密切接觸,期間不需要借助異體骨、人工骨[4]。但該手術操作復雜、產生創傷大、出血量多,術中難免對年老體弱患者產生較大傷害。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手術方式逐漸得到更多的應用,其能夠采取微創形式實現多種外科手術的各種入路[5]。經皮椎間孔鏡作為近幾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項新型微創技術,充分結合傳統開放椎間盤摘除術與內鏡技術兩者之間的優勢,與傳統手術療法相比具有更加明顯的優越性,總結如下:(1)創傷小,該種療法所產生的手術切口僅為7 mm 大小,而傳統開放手術中產生的切口大小則為7 ~15 cm;(2)常規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后復發高,同時伴有根性癥狀,主要是由于術后神經根再粘連所致,而使用經皮椎間孔鏡療法在射頻輔助下,產生的創傷較小,能夠及時止血,有效減少術后神經組織粘連發生;(3)患者所受到的創傷較小,身體負擔小,術后1 d 即可下地行走,30 d 后即可恢復正常的工作與生活。
結果顯示,觀察組相關手術治療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采用經皮椎間孔鏡治療有助于縮短手術操作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促進患者快速康復。經分析:經皮椎間孔鏡技術在較小創口處植入腔鏡,術中在可視化操作下減少椎管內干擾,準確地摘除椎間盤,直接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避免或減少了對周圍肌肉、軟組織、椎板等的破壞,減少手術傷害,減輕疼痛程度,也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患者術后能夠在盡短時間內開始嘗試關節功能鍛煉,提高關節組織活動度。本文中術后觀察組VAS、OD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 <0.05),提示采用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能夠明顯顯著減輕關節疼痛,修復關節障礙。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也證明了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經皮椎間孔鏡治療更加具有安全性與實用性,通過微創操作盡可能減少手術侵入治療對機體造成的損傷,避免其周圍正常組織受到傷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患者術后康復進程。
綜上所述,采用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老年腰椎椎管狹窄,療效良好,安全可靠,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