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彩霞
(遠安縣中醫醫院婦產科 湖北 宜昌 444200)
子宮肌瘤是常見女性生殖系統良性腫瘤,主要因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所致,發生率較高,相關研究指出[1],其發生率可達20%左右,典型表現是下腹部包塊、排便/排尿困難、月經周期縮短/延長。以往常采用開腹手術治療子宮肌瘤,但是手術創傷大,患者術后恢復效果不佳,并發癥發生風險高。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逐漸以創傷小、利于術后恢復、出血少等優點[2],被運用于婦產科疾病治療。本文就LM 運用在子宮肌瘤治療中的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進行了如下分析。
選擇2017 年1 月—2020 年1 月我院接診的86 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3 例)和研究組(43 例)。對照組:年齡26 ~45 歲,平均年齡(35.7±4.3)歲,肌瘤直徑43 ~79 mm,平均直徑(61.2±5.7)mm,漿膜下肌瘤11 例、肌壁間肌瘤32例;研究組:年齡27~47歲,平均年齡(36.5±4.7)歲,肌瘤直徑45 ~78 mm,平均直徑(60.4±6.3)mm,漿膜下肌瘤13 例、肌壁間肌瘤30 例。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確診;②符合手術治療指征;③近期無生育要求,但需要保留子宮或生育;④均了解研究內容、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肌瘤惡變者;②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③腹腔鏡手術禁忌證者;④宮頸病變者;⑤子宮內膜病變者;⑥凝血功能障礙者。兩組間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 >0.05),可對照研究。
對照組(行TAM):行氣管插管全麻,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于下腹恥行橫行手術切口,提出子宮,纏繞紗墊,探查子宮肌瘤個數、大小以及位置,稀釋垂體后葉素12 U,注入子宮肌瘤肌層;針對帶蒂漿膜下肌瘤,將其基底部切斷,且縫合切口;針對肌壁間肌瘤或無蒂漿膜下肌瘤,切開肌層至肌瘤,充分暴露子宮肌瘤,以鉗夾提拉肌瘤,鈍性分離肌瘤及周圍組織,剝除完整肌瘤,將其取出;針對穿透子宮內膜者,以3-0 可吸收線間斷縫合,再用1-0 可吸收線分層縫合,縫合漿膜層以及子宮肌層,關閉瘤腔,將子宮送入盆腔,用生理鹽水沖洗盆腔,關腹。
研究組(行LM):行氣管插管全麻,取平臥頭低臀高位,常規消毒鋪巾,于臍輪上緣行縱行切口,穿刺氣腹針,建立氣腹,壓力為12 ~14 mmHg,將氣腹針拔出,第1穿刺孔為10 mm trocar,置入腹腔鏡,于右下腹麥氏點行第2 穿刺孔,且于左下腹反麥氏點行第3 穿刺孔,于1、3 穿刺孔間行第4 穿刺孔;觀察子宮大小,特別是需要仔細觀察子宮肌瘤數目、生長位置以及大小,之后結合其生長部位,用肌瘤粉碎器進行剔除術治療,具體而言:針對肌壁間子宮肌瘤,注入稀釋后垂體后葉素12 U,切開最隆起部位,以抓鉗抓住子宮肌瘤,以旋轉牽拉方法剝除子宮肌瘤,期間若有明顯出血,需經由雙極電凝止血,再用1-0 可吸收線縫合,若還有活動性出血,以0.9%氯化鈉溶液沖洗盆腔,用子宮肌瘤粉碎器粉碎后取出體外;針對漿膜下肌瘤,觀察是否與子宮相連接,用套扎線圈套扎肌瘤瘤蒂,于結扎線上0.5 cm 位置處將子宮肌瘤粉碎后取出體外,若無子宮肌瘤蒂,環形切開子宮肌瘤包膜,剝除子宮肌瘤,縫合切口。
(1)圍手術期指標:包括手術用時、手術失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住院天數[3];(2)并發癥發生率:包括氣腫、腸梗阻、切口出血、術后感染[4];(3)復發率:隨訪6 個月;(4)月經恢復情況:①月經異常:月經周期縮短/延長,月經量增多[5];②月經恢復:月經異常癥狀消失。
使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觀察數據處理與匯總,計量資料采用(± s)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行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手術用時、手術失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住院天數均少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對比(± s)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對比(± s)
住院天數/d對照組 43 112.57±20.86 109.75±21.82 30.33±4.28 7.14±1.58研究組 43 99.45±19.74 86.59±16.63 22.28±3.22 5.33±1.20 t 2.9957 5.5357 9.8557 5.9822 P 0.0036 0.0000 0.0000 0.0000組別 例數手術用時/min手術失血量/mL肛門排氣時間/h
在并發癥發生率方面,研究組(2.33%)低于對照組(23.26%)(P <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組間肌瘤復發、月經恢復情況無顯著差異(P >0.05),見表3。

表3 兩組復發率、月經恢復情況對比[n(%)]
子宮肌瘤是常見良性腫瘤,發生率較高,有包膜,呈白色,與周圍正常子宮組織存在明顯分界,發生率與孕激素以及雌激素有關[6],可刺激子宮肌瘤瘤體生長發育。子宮肌瘤患者的典型表現是白帶異常增多、貧血、經期延長、月經量增多、腹部有包塊,不過也有部分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經由婦產科檢查或剖宮產手術才發現肌瘤。就子宮肌瘤類型而言,可分為肌壁間肌瘤、宮頸肌瘤、漿膜下肌瘤、闊韌帶肌瘤、黏膜下肌瘤等[7],目前常進行手術治療,如常見術式為LM、TAM。
本次研究表明,LM 比TAM 更適宜于治療子宮肌瘤,表現在:(1)研究組手術用時、手術失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住院天數均少于對照組(P <0.05),TAM 是治療子宮肌瘤的傳統術式,能夠依據患者病情做出靈活應變,手術適應證廣泛,不過手術創傷較大,術中出血量多,且對于肌瘤個數多、直徑大、剝離創面較大者,容易發生盆腔內粘連,進而影響術后再孕;而LM 作為微創手術,能夠以冷光源照明腹腔內臟器,以攝像頭連接手術器械,便于用攝像頭觀察腹腔情況;加之可以運用數字成像技術,所以可以真實、準確地反映子宮肌瘤大小與特點,便于術者觀察病灶,分析病情特點,用腹腔鏡手術器械剝除子宮肌瘤;另外,腹腔鏡手術操作孔較小,創面小,術中出血量不多,操作精細,能夠提高手術效率,增強術后恢復效果,縮短住院時間。(2)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2.33%)低于對照組(23.26%)(P <0.05),TAM 切口較大,患者腹腔內臟器需要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所以極易出現切口出血、術后感染等并發癥;LM 則能規避TAM 上述不足之處,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3)組間肌瘤復發、月經恢復情況無明顯差異(P >0.05),提示兩種術式均不易復發,且不易影響月經情況。分析原因主要是LM 觸覺感較低,不易觸摸到深部肌壁間肌瘤,所以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復發率。值得注意的是,術中采用肌瘤粉碎器存在腹腔播散種植的可能性,所以在使用肌瘤粉碎器時應盡量在袋中進行,且若是肌瘤較大,需要排除子宮肉瘤再實施LM 治療。
綜上所述,由于LM 對于治療子宮肌瘤有較好效果,且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