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云
(云南省楚雄州人民醫院精神心理科 云南 楚雄 675000)
阿爾茨海默癥(AD),為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又稱為老年癡呆。病毒感染、頭部外傷、甲狀腺病等均是其高危性因素,而發病基礎則是β-淀粉樣蛋白沉積、代謝異常等,臨床表現為全面性癡呆,且存在人格改變,生活無法自理[1]。血管性癡呆(VD),則有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病理基礎是腦缺氧、腦出血等,在老年癡呆性疾病中約有20%的發生率,臨床發病以低血壓、家族史、抽煙史為高危因素[2]。阿爾茨海默癥、血管性癡呆所表現的癡呆癥狀有差異,病理機制也不同,但有學者提出,脂質代謝和兩種疾病均有相關性,經脂質代謝情況觀察,能對癡呆情況進行預測,便于調整治療措施,使癡呆癥狀得到改善[3]。基于此,研究以血管性癡呆、阿爾茨海默癥者及同期體檢正常者為對象,將納入樣本量均控制在37 例,旨在觀察其脂質代謝情況。
選取我院2018 年11 月—2020 年11 月收治的血管性癡呆患者37 例為VD 組、37 例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為AD 組,同期體檢正常者37 人,為健康組,對其實施研究。VD 組:年齡段61 ~74 歲,年齡均值(67.48±1.97)歲;病程段16 ~45d,病程均值(30.59±3.47)d;女16 例,男21例。AD 組:年齡段60 ~74 歲,年齡均值(67.01±1.89)歲;病程段15 ~46 d,病程均值(31.07±3.54)d;女15 例,男22 例。健康組:年齡段61 ~75 歲,年齡均值(67.98±1.80)歲;女17 例,男20 例。組間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者均行脂質代謝指標檢測,保持空腹狀態,于晨間行靜脈血的抽取,抽取量為9 mL,放置在3 個試管中,并在各試管中加入肝素,行30 min 的冷藏處理,并以1500 r/min 的參數對血液樣本行離心處理,經生化分析儀對各脂質代謝指標進行檢測即可。
觀察納入者智能狀態,經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對精神狀態進行評估,經生活能力量表(ADL)對生活能力進行評估。
觀察納入者的脂質代謝指標,所觀察的指標除高密度脂蛋白(HDL-C)、總膽固醇(TC)外,還需對納入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進行觀察。
使用SPSS 24.0 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精神狀態、生活能力、脂質代謝指標等)用(± s)表示,行t 檢驗,P <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三組ADL 分值、MMSE 分值進行比較,前者在VD 組、AD 組所獲分值比健康組高,后者在VD 組、AD 組所獲分值比健康組低(P <0.05)。見表1。
表1 3 組智能狀態得分比較(± s,分)

表1 3 組智能狀態得分比較(± s,分)
注:和健康組相比,a 表示P <0.05。
組別 例數 ADL MMSE VD 組 37 36.14±3.98a 17.96±3.04a AD 組 37 37.52±4.01a 16.87±2.91a健康組 37 16.38±1.09 31.48±1.65 P 0.0000 0.0000
LDL-C、TC、TG 指標經檢測后,其數值在VD 組、AD組比健康組高,而在HDL-C 的比較中,其數值在VD 組、AD 組比健康組低(P <0.05)。VD 組、AD 組的脂質代謝數據比較中,VD 組LDL-C、TG 水平更高(P <0.05)。見表2。
表2 3 組脂質代謝指標比較(mmol/L,± s)

表2 3 組脂質代謝指標比較(mmol/L,± s)
與健康組相比,a 表示P <0.05;和AD 組相比,b 表示P <0.05。
組別 例數 HDL-C TC LDL-C TG VD 組 37 1.02±0.19a 5.54±0.32a 3.49±0.46ab 3.31±0.19ab AD 組 37 0.94±0.18a 5.60±0.37a 3.01±0.40a 1.38±0.14a健康組 37 3.02±0.46 4.02±0.38 2.03±0.39 1.04±0.20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阿爾茨海默癥,有執行功能障礙、記憶障礙等表現,部分阿爾茨海默癥者有人格行為改變,此疾病早期癥狀隱匿,當阿爾茨海默癥者出現失語、失憶癥狀后方能檢出,使阿爾茨海默癥最佳治療時機被錯過,最終會導致阿爾茨海默癥者喪失生活能力[4]。血管性癡呆,同樣有記憶障礙、認知障礙等表現,然其病理機制較明確,即在腦缺氧、腦卒中等腦部血管性損傷下,血液流通受阻造成血管堵塞所致,經血管優化治療,能使血管性癡呆癥狀得到改善[5]。但阿爾茨海默癥、血管性癡呆均有進行性發展的特點,當神經系統受到一定程度損害后,癡呆造成的記憶障礙等問題有不可逆的情況,需在照顧者幫助下方能正常生活[6]。為改善生活質量,臨床對阿爾茨海默癥、血管性癡呆行深入研究,在各項檢查中,發現脂質代謝對其發病有影響,研究表明,在異常血脂代謝狀態下,血液凝固因子濃度處于較高水平,使老年群體血栓風險增加,若未得到及時治療,會造成動脈粥樣硬化組織的形成,使阿爾茨海默癥、血管性癡呆發生率增高[7]。
于阿爾茨海默癥者而言,脂質代謝異常對癡呆進展有促進作用,其中高膽固醇會加速阿爾茨海默癥者的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且膽固醇會向24 羥基膽固醇進行不斷轉變,在阿爾茨海默癥者外周組織不斷釋放,若大腦神經元出現損傷,24 羥基膽固醇的轉化速度會加快,使腦部內循環環境出現變化,最終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此外,阿爾茨海默癥者腦部常存在纖維纏結情況,能觀察到較多老年斑,而脂質代謝中的β 淀粉樣蛋白則會加速老年斑的形成,且β 淀粉樣蛋白會對阿爾茨海默癥者的突觸細胞再循環過程造成影響,使阿爾茨海默癥者有信息處理功能障礙,在阿爾茨海默癥者病情進展中有促進作用[8]。血管性癡呆,以腦血管病變為基礎的癡呆性疾病,其高危因素除腦動脈硬化、梗死外,還包括腦部腔隙性病變,而腦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則主要是脂質代謝異常。當機體血脂含量增加時,血液濃度處于較高水平,腦部血流速度減緩,會造成腦代謝緩慢性損傷,引發多種腦血管疾病,若腦血管破裂,則可能會出現血管性癡呆。脂質代謝指標中,HDL-C 能對血管性癡呆者膽固醇作用進行逆轉,能抑制血管性癡呆者的血管及腦部氧化情況,而LDL-C 的穩定則能使血管性癡呆者血管內皮損傷得到減輕,還能降低血管管壁通透性,抑制膽固醇酯的堆積,對控制血管性癡呆進展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脂質代謝異常,會導致阿爾茨海默癥、血管性癡呆發生率的增加,對高危人群行脂質代謝監測,能對阿爾茨海默癥、血管性癡呆的發生進行預防,且能對其進展進行控制,使其預后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