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玲,鐘嘉陵,羅會平
(佛岡縣人民醫院 廣東 清遠 511600)
慢性腎衰竭患者在開展血液透析治療的過程中,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治療療效。同時血液透析治療中患者還極易出現不良反應,增加患者的不適感,嚴重影響患者依從性。而予以在透析期間開展有效的護理干預,則可以有助于保障治療療效,并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而延續性護理可將對患者的臨床護理延伸至家庭中,可通過健康教育、隨訪指導和監督遵醫囑行為,使患者在血液透析后回家展開自行護理,并提升其依從性,顯著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概率[1]。而本次針延續性護理在慢性腎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行血液透析治療的80 例慢性腎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并按建檔時間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對照組男性24 例,女性16 例;年齡37 ~72 歲,平均(56.53±4.71)歲;平均透析時間(2.49±0.38)次/周。觀察組男性26 例,女性14 例;年齡33 ~74 歲,平均(57.45±4.79)歲;平均透析時間(2.49±0.38)次/周。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展開常規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叮囑其日常堅持用藥、合理生活、保持造瘺部位的清潔等注意事項。并根據其機體情況為其制定飲食方案,并告知患者日常生活并發癥的處理措施。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展開延續性護理,主要內容包括:(1)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的健康情況、環境、生理和心理變化四方面內容進行全方面評估,將患者出現的問題全部記錄。并為患者制定科學的、合理的延續性護理方案[2];(2)通過開展講座,播放視頻,發放宣傳手冊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如何進行日常護理;(3)建立患者檔案留下患者具體聯系方式,在患者血液透析后由相關責任護理人員進行電話隨訪,解答患者問題,詢問有無異常情況案發生,若出現則需叮囑患者立刻入院診治。對方要保持每星期1 次,每次通話時間在15 min 以上,以保證了解到信息的完整性,從而起到監督與規范患者日常護理行為的作用。同時護理人員在開展電話隨訪時,也要叮囑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保暖、預防并發癥;(4)同時開通微信群,網上、電話咨詢平臺,若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療后有任何問題可通過電話或網絡咨詢。護理小組成員保證每天在線兩小時和患者們共同討論疾病、康復鍛煉等問題,并及時解答患者疑問。并定期將相關疾病知識、預防方法、飲食注意等內容上傳到群聊或公眾號。
(1)對護理前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進行評估,主要從健康知識、功能鍛煉、自我護理、飲食狀況等方面評價,每項10 分,分值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好,反之越差;(2)生活質量通過SF-36 量表進行評估[3],共100 分,分值越低表示質量較差反之越好;(3)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評分表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滿分制),<60 分為不滿意,60 ~80 分為基本滿意,≥80 分為滿意;(4)計算與對比兩組患者出現感染、導管脫出、管道堵塞等并發癥發生率。
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分,± s)

表1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分,± s)
組別 例數 健康知識 功能鍛煉 自我護理 飲食狀況觀察組 40 8.26±1.22 8.18±0.56 8.99±0.56 8.70±1.12對照組 40 7.58±1.06 7.02±0.64 6.11±0.78 6.56±1.11 t 2.661 8.627 18.970 8.583 P 0.010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 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量表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量表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 s)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 s)
組別 例數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0 64.78±5.45 87.56±3.82對照組 40 65.45±6.78 70.58±4.78 t 0.487 17.551 P 0.628 <0.001
慢性腎病發展至中晚期就會成為慢性腎衰竭,致使患者失去全部腎功能,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而血液透析可排除慢性腎衰竭患者血液中的代謝物,起到凈化血液的作用,同時也為血液進行物質補充,起到人工腎臟的作用[4]。然而此類患者需要長期地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才可以控制與治療疾病。但治療后不良反應映較多,極易誘發多種不良情緒,并且部分患者對疾病知識了解甚少,且缺乏相應的護理知識。進而致使其在血液透析治療后,會出現多種錯誤行為致使治療效果受到影響。因此,在對此類患者展開血液透析治療的同時,還需予以患者相應的院內與院外護理干預,以穩固血液透析治療療效,并減少并發癥發生率。然而針對患者來說院外自行護理,會面臨多項任務,對患者來說院外日常護理工作挑戰較大,無法開展專業的護理,易出現多種不良情緒和異常事件,不利于預后質量與和諧護患關系的提升[5]。
針對慢性腎衰竭患者來說,其康復時間較長,需要長期的到院內接受血液透析治療,并且還需在院外展開自行護理,這樣才可以確保臨床療效。而院內護理服務的效果無法延續至院外日常生活中,因此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開展延續性護理,保證患者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開展多種專科、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6]。此種護理干預方式能夠通過視頻、語音、文字等方式為患者進行知識宣教和日常護理指導,此種方式操作簡單、便捷,可為患者提供更優質服務。同時延續性護理還可以確保患者在外院護理服務工作的持續性和完整性,促進患者自身護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對相關血液透析治療后護理知識的知曉率,規范其日常生活行為[7]。同時在合理的延續性護理措施制定下,還可以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展開科學合理的康復鍛煉,以提升患者身體機能,并穩固治療效果。并且通過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患者展開隨訪調查,通過監督與指導患者的日常生活行為,可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并少患者不正確的生活行為而導致的病情加重或并發其他疾病概率,進而顯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8]。
本次研究將延續性護理模式應用到觀察組血液透析患者中,其最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健康知識、功能鍛煉、自我護理、飲食狀況得分上高于對照組,SF-36 評分及護理滿意度上也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 <0.05)。結果說明,延續性護理干預應用到慢性腎衰竭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療中,其護理效果要優于常規護理,其不僅可以規范患者日常行為,同時還可以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減少并發癥發生率,對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及生活質量有積極的意義。
綜上所述,對慢性腎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展開延續性護理,其臨床價值與護理效果顯著,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