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華,李達濤,王云會,楊銀花,粟 歡,王永瓊(文山鄭保骨傷科醫院 云南 文山 663099)
腰腿痛是指下腰、腰骶、骶骼、髓、臀及下肢痛的總稱,腰腿痛包括西醫學中的腰推間盤突出癥、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等病,各種年齡組的人都可患腰腿痛,但以中青年人居多[1]。目前腰腿痛已成為困擾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類常見病,大量臨床研究證實中醫綜合治療腰腿痛療效切確,治療措施安全,副作用小,為廣大患者廣泛認同和接受,尤其以針灸為治療的有效手段[2-4]。目前臨床開展的針刺治療雖然手法多樣,但使用針具總體以毫針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針刺治療的療效。我院鄭氏祖傳醫術中的黃帝九針,源自《內經》中的九針理論和刺法,采用《內經》九針中的多種針具配合,根據病情把《內經》五刺、九刺、十二刺中的刺血法、輸刺法、短刺法配合應用,為針灸治療腰腿痛打開了新思路。
黃帝九針治療腰腿時分三步進行。第一步:經刺、刺絡放血;第二步:穴位針刺;第三步:毫針留養。我們認為:腰腿痛的主要病機是腎氣虧虛,肝失濡養,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結于筋脈筋骨,加之勞損或閃挫,以上原因致使經絡痹阻,不通則痛。辨證分型可分為寒濕型、血瘀型、濕熱型及肝腎虧虛型[5]。腰腿痛是反復發作的慢性疾病,久病必瘀,因此腰腿痛必然存在風寒濕邪阻滯、跌撲、外傷致絡脈瘀阻,故采用九針刺絡刺刺絡放血,或經刺法,作為九針治療的第一步,二者均可以打開瘀阻,達到活血通絡,祛瘀生新的功效。第二步:穴位針刺,輸刺、短刺、毫針瀉法。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從經絡辨證、臟腑辨證、身形辨證的角度,進行循經選穴、夾脊穴、局部選穴針刺,達到祛風除濕、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的作用。第三步:毫針留養,采用毫針補法。患者體質與疾病發病、病性及傳變、轉歸關系密切,根據腰腿痛肝腎不足為本的特點,選用肝經、腎經原穴,再按五腧穴五行配屬關系,和五行相生關系,根據虛則補其母原則,選取肝經水穴、腎經金穴,毫針補法針刺,久留針,達到補益臟腑、調理氣血的功效。應用三步治療法治療腰腿痛,臨床取得了顯著療效。現將我院2019年1—12 月應用九針治療的129 例腰腿痛患者臨床療效觀察情況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 年1—12 月入院接受九針治療的129 例腰腿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45.3±7.9)歲,最小20 歲,最大65 歲;病程(4.3±0.8)年,最短3 個月,最長8 年。納入標準:(1)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依據》[5]腰腿痛病癥診斷標準;(2)符合經絡辨證標準[6]:按經脈循行規律,把腰腿痛按疼痛部位分為三陽經腰痛,三陰經腰痛。①太陽膀胱經腰痛疼痛在腰脊兩,伴下肢后側正中疼痛和(或)麻木;②少陽膽經腰痛疼痛在一側腰臀部,伴下肢外側疼痛和(或)麻木;③陽明腰痛疼痛伴下肢前外側疼痛和(或)麻木;④三陰經腰痛,腰痛伴下肢內側疼痛和(或)麻木;(3)年齡20 ~65 歲;(4)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1)腰椎骨腫瘤、炎癥、結核者所致的腰腿痛;(2)腰腿痛合并嚴重肝、腎、心血管疾病及精神病患者;(3)1 周內使用過激素;(4)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及精神病患者。
治療分三步。第一步:皮膚淺表瘀絡刺絡放血、經刺法;第二步:根據病變情況,選取局部穴位針刺;第三步:毫針留養。具體操作如下。第1 步:根據臨床經絡辨證結果,在病變經脈循行的部位尋找淺表瘀絡、硬結,淺表瘀絡用鋒針刺絡放血,出血以自行停止為度,一般在0.5mL 以內。發現經脈硬結用圓利針進行手法松解后出針,不留針。1 個療程中使用1 ~2 次。使用2 次者,2 次使用間隔1 周以上。第2 步:穴位針刺,又分3 種選穴方法和刺法,具體如下。(1)穴位:第4 ~5 腰夾脊穴。刺法:短刺,大針深刺2 ~2.5 寸,至骨后作搖法、提插法或提插捻轉結合行針。(2)穴位:取背俞穴:大腸俞、腎俞,刺法:輸刺(九刺),圓利針直刺0.5 寸后作小幅度提插捻轉行針。(3)根據經絡辨證結果,在病變經脈選穴毫針刺:膀胱經取委中、承山。膽經取環跳、陽陵泉,陽明經取伏兔穴,三陰經取:血海、陰陵泉、太沖。毫針瀉法,針刺得氣后行針3 ~4 min 出針,不留針。以上刺法每周進行1 次,3 種刺法可同一天進行,也可根據患者耐受情況,分次不同天進行。第3 步:毫針留養,穴位:選取兩側肝經原穴蠡溝穴、腎經原穴大鐘穴,按五腧穴五行配屬關系,和五行相生關系,選取肝經水穴曲泉(雙側)、腎經金穴復溜(雙側),毫針補法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每周5次。以上三步治療2周為1個療程,治療1 個療程后觀察臨床效。
(1)比較治療前后患者腰腿痛VAS評分:0分為不痛;2 分偶發輕微疼痛;4 分疼痛頻作但較輕微;6 分疼痛較重頻作;8 分持續性疼痛難以忍受;10 分劇痛不能觸之。(2)比較治療前后患者腰腿痛JOA 評分: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學會制定的腰椎疾患評價標準(JOA 評分)進行評定,包括癥狀、體征和日常活動受限度3 個方面的評定,總分29 分。(3)臨床療效評價: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評定標準》[7],并結合日本整形外科學會制定腰椎疾患評價標準(JOA 評分)來制定評定標準[8-9]。改善率=(療程結束后評分-治療前評分)/(正常總評分-治療前評分)×100% 。臨床控制:腰腿痛及相關癥狀消失,直腿抬高試驗陰性,恢復原工作,JOA 評分改善率≥75%;顯效:腰腿痛及相關癥狀明顯減輕,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基本恢復正常工作,JOA 評分改善率為50%~75%;有效:腰腿痛及相關癥狀減輕,直腿抬高試驗可疑陽性(±),JOA 評分改善率25%~<50%;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直腿抬高試驗陽性,JOA 評分改善率<25%。(4)隨訪復發率:治療結束后,每月對患者隨訪一次,詢問病情,判斷有無復發。
采用SPSS 18.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統計結果用均值±標準差(± s)表示,數據符合正態分布、方差齊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齊用秩和檢驗檢。本次觀察數據正態性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方差齊性分析方差不齊,故采用秩和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患者VAS 評分低于治療前,JOA 評分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治療129例患者,臨床控制13例,顯效94例,有效22例,無效0 例,臨床總有效率100.00%,顯效率82.95%。顯效率=(臨床控制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治療過程中及治療結束后未發現不良反應。
治療結束后,電話對患者隨訪3 個月,腰腿痛復發2 例,復發率為1.55%。
表1 治療前后患者VAS、JOA 評分比較(± s,分)

表1 治療前后患者VAS、JOA 評分比較(± s,分)
時間 例數 VAS 評分 JOA 評分治療前 129 6.12±0.43 15.85±1.27治療后 129 3.42±0.74 23.19±1.24 Z 14.547 14.193(P25,P75) (3.00,6.00) (16.00,23.00)P 0.000 0.000
腰腿痛在可以歸屬中醫“骨痹”“筋痹”“腰痛”“腰腳痛”范疇,《素問·脈要精微論》記載:“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說明腰痛與腎關系密切,而肝主筋,肝腎同源,因此,腰腿痛病機以肝腎虧虛為本,而脈絡瘀阻是其疼痛共同的病機[10-11],寒濕、跌撲、外傷、勞損均可致脈絡瘀阻,不通則痛。而絡脈是風、寒、濕邪入里的門戶,也是瘀阻形成和最易被觀察到的部位,直接于絡脈施用刺血法能迅速祛除邪氣,通絡止痛、祛瘀生新、緩解麻木,調整和恢復氣血運行功能。因此,我們認為,治療腰腿痛應從開通瘀阻,祛除風寒濕、瘀血、調養肝腎氣血入手。從而確定了九針治療三步驟:第一步:刺經、刺絡放血通絡活血,祛瘀生新。第二步:針刺病變經脈、病變部位穴位祛風、散寒、溫陽、除濕。夾脊穴位于督脈和膀胱經之間,兼具督脈和膀胱經之功效,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有溫煦之功,膀胱經主一身之表,有衛外之功,針刺夾脊穴具有溫陽驅邪,固護衛氣功效,以大針短刺,刺激量強,更增加了療效。選病變經脈穴位針刺,具有直接疏通經脈氣血,去除經脈滯留的風寒濕邪功效,圓利針針刺較毫針刺激量強,增強了功效。第三步:毫針留養,調補肝腎,促進正氣恢復。
九針最早記載于《內經》,《內經》詳細記載了九針針具的外形、構造特點、適應證及用法,分別根據疾病病變部位的深淺、病變性質、內臟病癥的刺法、經脈病癥的刺法對五刺、九刺、十二刺共26 種針刺法進行了詳細記載,例如短毫針毛刺、皮刺法適用于皮痹,圓利針短刺、輸刺(九刺)適用于骨痹。內經九針針刺多樣,針刺手法靈活,臨床診斷、分析疾病,根據疾病特點有經絡辨證、臟腑辨證、身形辨證等不同的辨證方法,為我們認識疾病及應用針灸治療疾病提供了多種途徑和手段,成為后世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寶貴的經驗。但由于各種原因,現在,除了毫針刺法、鋒針仍然在廣泛使用,九針的其他針具均已沒有使用,靈活多樣的針刺法也逐漸失傳,這極大的限制了針刺的療效發揮和使用范圍。文山鄭氏歷代傳人繼承、發揚《內經》九針理論、思想和方法,結合鄭氏祖傳醫術的特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帝九針針術,應用于臨床,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黃帝九針治療腰腿痛,針刺方案與其病因病機緊密切合,力求配穴精當,針具選擇恰當,體現了九針多種針具、針刺方法綜合運用的思想,增強了療效。此次臨床觀察結果表明:黃帝九針治療腰腿痛療效顯著,安全性高,隨訪3 個月復發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