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蘭,黎秀丹,李閃閃,林創明,李如珊
(廣東祈福醫院重癥醫學科 廣東 廣州 511495)
ICU 是醫院危重癥患者收治場所,特別是一些重癥炎癥疾病,如重癥感染、重癥胰腺炎等,易引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導致組織器官功能受損,常引發胃腸道黏膜及上皮病變,并發胃腸功能障礙,出現腹脹、腹痛、嘔吐、尿量減少等癥狀,對機體功能有明顯負面影響,若未得到及時救治,可加重病情,引發多器官功能障礙,直接危及生命[1]。因此,及時對ICU 胃腸功能障礙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有重要臨床意義。西醫治療多采用緩瀉劑、胃腸減壓等方法,效果不一,缺乏特效治療手段[2]。中醫認為,本病屬“腹痛”“便秘”“痞滿”等范疇,熱毒、血瘀壅滯腸腑,氣機、經絡阻滯,臟腑功能紊亂,使胃腸升降失司,腑氣瘀滯[3]。因此,辨證以本虛為本,熱毒、血瘀、氣滯等為標,治療當以通腑泄熱、活血化瘀、調整腸腑功能為主[4]。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中藥灌腸治療ICU胃腸功能障礙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選取2018 年9 月—2019 年9 月在我院ICU 治療的52 例重癥合并胃腸功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6 例。所有患者均確診為胃腸功能障礙,伴有腹痛、腹脹、胃腸蠕動消失、腸鳴音消失等癥狀及體征,中醫辨證屬于腸熱腑實證、熱毒瘀滯證;排除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內分泌系統疾病、原發性腸梗阻等。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使用常規西醫治療,禁食、積極胃腸減壓、抗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便秘者給予緩瀉劑。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使用中藥灌腸治療,自擬中藥方,藥用大黃10 g、芒硝6 g、枳實10 g、丹參12 g、桃仁10 g、厚樸10 g、赤芍10 g、木香10 g、梔子10 g[5];隨癥加減:腹脹嚴重者加香附12 g;惡心嘔吐加藿香9 g;每日1 劑,加水浸泡30 min 后煎煮2 次,每次取汁100 mL,混合后加入灌腸器中,保持藥液溫度在40 ℃左右,患者左側臥位,肛門插入導尿管,保留灌腸,以勻速在20 min 內灌注完成,保留至少1 h,1 d/次。兩組均治療1 周后評價療效。
(1)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根據胃腸功能評分減分率判定療效,總分0 ~4 分,0 分為胃腸功能恢復正常,1 分為腸鳴音有所減弱,不能自主排便,2 分為腸鳴音明顯減弱,使用緩瀉劑后仍不能自主排便,3 分為腸鳴音消失,灌腸后仍不能自主排便,4 分為腸鳴音消失,各種治療方法均不能恢復自主排便。顯效:胃腸功能評分減分率≥70%;有效:胃腸功能評分減分率為30%~69%;無效:胃腸功能評分減分率<30%[6]。(2)胃腸道癥狀改善時間比較:比較兩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腸內營養開始時間;(3)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檢測免疫炎性因子:IL-6、TNF-α。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觀察組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腸內營養開始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胃腸道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 s)

表3 兩組患者胃腸道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 s)
組別 例數 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腸內營養開始時間觀察組 26 2.28±0.75 1.02±0.38 2.54±0.83 1.36±0.27對照組 26 3.92±1.06 2.67±0.54 4.17±1.12 2.54±0.46 t 2.747 2.395 3.012 2.908 P<0.05 <0.05 <0.05 <0.05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IL-6、TNF-α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炎性因子比較(pg/mL,± 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炎性因子比較(pg/mL,± s)
組別 例數 IL-6 TNF-α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6 73.26±9.78 59.14±9.05 81.62±10.87 42.45±12.98對照組 26 73.41±10.02 64.83±9.15 81.39±10.94 61.93±12.16 t 0.294 4.992 0.319 5.106 P>0.05 <0.05 >0.05 <0.05
胃腸功能障礙是重癥疾病患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臨床統計顯示,重癥感染并發胃腸功能障礙的概率在10.8%。這主要是由于機體感染后炎性因子大量釋放,炎癥反應失衡,造成全身組織器官的炎性損傷,其中以胃腸道損傷最為常見,引發胃腸功能障礙。而胃腸功能障礙的發病又進一步加重機體炎癥反應,使得病情惡性循環、快速進展[7]。
正常生理狀態下,腸黏膜具有屏障功能,能吸收細菌和毒素。但病理狀態下,機體大量釋放TNF-α、IL-6等炎性因子,引發腸黏膜缺血再灌注損傷,腸黏膜通透性升高,細菌、毒素等進入血液及淋巴循環,最終可引發多器官功能障礙、中毒性腸麻痹等,導致不良預后。
西醫治療以藥物綜合治療為主,通過抗感染、胃腸減壓、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等,抑制腸道內炎癥因子的釋放,有助于解除腸道梗阻,改善胃腸壁血液循環,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8]。但西醫缺乏特效治療手段,整體療效不一。
中醫認為,本病病位在腸腑,與脾胃密切相關,多由因虛致實,熱毒、血瘀等互結于腸腑,使得腑氣不通,運化不暢,腸腑功能損傷,引發本病。中醫治療遵循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治療當以通腑泄熱、活血化瘀、行氣化滯為大法[9]。中藥灌腸是常用外治療效,通過將藥物直接注入腸道,使藥物在腸黏膜上彌散,可增加藥物濃度,提升治療效果。本研究采用自擬方劑,方中大黃、芒硝清熱瀉下、軟堅散結、解毒通經化瘀,對恢復腸腑通暢有重要作用;枳實行氣導滯、破氣消積、化痰散結,對恢復腸腑氣血運行,減少腹脹、腹痛有良好作用;丹參、赤芍、桃仁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祛瘀止痛,達祛瘀生新,祛瘀不傷正的作用;厚樸、木香行氣燥濕止痛,善行脾胃氣機,與枳實協同使用促進脾胃升降功能的恢復;梔子清熱解毒,對三焦熱毒均有良好清利效果。全方順應本病的病機特點,相輔相成,發揮通腑泄熱、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行氣導滯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顯示,本方能有效抗菌、抗炎、抑制炎癥介質的生成和釋放,保護腸黏膜,改善腸血液循環,促進腸黏膜的修復,增強腸蠕動功能,從而加快胃腸功能的恢復[10]。
綜上所述,中藥灌腸治療ICU 胃腸功能障礙的效果確切,縮短了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抑制炎癥反應,提高整體療效,值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