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合強
(江蘇京海禽業集團有限公司,江蘇 海門 226103)
現代肉種雞均為寬胸品系,對環境條件要求較高,對料量變化更加敏感,具有很強的沉積肌肉組織的傾向,需要密切關注體質量控制和飼料分配。目前在飼養管理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問題,從而導致種雞生產性能差異較大,因此實際生產中預防生產現場出現的問題尤為重要。
1.1.1 體質量
周增重忽高忽低、不均衡;16~20 w 周增重或增重率不達標;產蛋高峰期母雞過度超重;產蛋后期公母雞體型差異不匹配;對體況監測不重視。
1.1.2 均勻度
分群過晚;育成前期均勻度不理想;育成后期和產蛋期均勻度維持不好。
1.1.3 光照
壞燈泡沒有及時更換,光照強度不均勻;遮黑不嚴密;同一棟雞舍使用不同強度的燈泡;頻閃燈出現后沒有及時更新。
1.1.4 飲水
有效水位不足;飲水器漏水或水位太高;使用水線時水線不平直;水壓過高或過低,水流量不足;乳頭漏水或不出水;水溫控制不合理。
1.1.5 飼喂
有效料位不足;料線或料槽間距不夠;稱料不準確、加料不均勻、指導料量錯誤。
1.1.6 免疫
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不到位;免疫反應大;免疫操作不規范。
1.1.7 飼養環境
溫度不穩定或溫差大;相對濕度低;飼養密度大;墊料管理缺失;光照不均勻;通風不良;空氣質量差。
1.2.1 育雛期
食欲培養不好,有的企業仍使用粉狀料導致采食量低;種公雞早期體質量不達標、種母雞過度超標或個別種母雞體質量不達標;公母雞體型和體質量差異不合理;對早期均勻度的控制重視不夠;育雛溫度過高或過低、墊料溫度低;相對濕度不達標;沒有真正關注體感溫度,對溫濕度與通風的關系重視不夠;溫度計或溫度探頭放置的位置不合適;光照強度不足或不均勻等。
1.2.2 育成期
對稱重的重要性重視不夠;遮黑不嚴密,轉群時后舍光照強度高于前舍;育成后期均衡的周增重、總增重和增重率不達標;對體況評估認識不足,體況發育差;累積營養不足;加光時機錯誤。
1.2.3 產蛋期
公母分飼不徹底;加料時機錯誤,高峰料量過高或過低;加料過早或過晚、降料幅度過大或過小;直觀監測項目如蛋重、產蛋重、雙黃蛋比例等做得不細致或無監測;窩外蛋比例偏高;死淘雞不減料;體質量超重現象普遍,公母雞體質量差異不合理等。
1.2.4 種公雞
育成期飼養密度過高;早期均勻度不理想,混群后均勻度出現明顯下降;育成期公母雞采用同一種喂料器,育成期和產蛋期公雞使用不同的飼養器具;體型過大或過小;公雞死淘率高,公雞腿病及足部腫脹、感染;25~35 w部分公雞狀態下滑,45 w后受精率下降快;產蛋后期公母比例不夠或有效公雞數量不足等。
1.3.1 雞群健康狀況出現問題
雞群健康狀況差對成活率、產蛋率和受精率等都會產生不利影響。生產實踐中如雞群出現病毒性、細菌性或其他疾病都會導致生產性能下降、死亡率高。
1.3.2 雞舍環境控制不佳
主要是溫度與溫差、通風、通風與溫濕度的協調、光照等。
1.3.2.1 溫度及溫差 保溫傘工作不正常、保溫棚塑料(彩條)布相鄰小棚聯結處缺損、門窗破舊漏風形成賊風、工人工作時嫌熱敞開雞舍窗門或從窗門進出后忘記關閉,造成低溫或瞬間低溫。
1.3.2.2 溫度突變 溫度突然升高或降低,如夏季出現持續悶熱天氣,舍內形成高溫環境;冬季突然遭受寒流襲擊,舍內形成低溫環境,會使雞群采食量下降,產蛋量亦隨之下降。
1.3.2.3 通風 在保證溫度的前提下,必須有足夠的通風,污濁的空氣會影響呼吸系統,進而引起雞的呼吸道疾病。
1.3.2.4 溫濕度與通風協調不一致 對溫濕度與通風的關系重視不夠,沒有充分考慮體感溫度的重要性,導致雞群發病。
1.3.2.5 光照 育成期遮黑不嚴密,漏光現象嚴重,影響品種性能的正常發揮。
1.3.3 累積飲水不足
水壓過低或過高、水線出現氣阻、水流量不足、水線高度不適宜等造成供水不足,導致種雞累積飲水不足,影響生長和產蛋。
1.3.4 羽毛覆蓋差
主要是由環境、營養和應激因素引起。若飼料分配不均造成營養不足,易產生掉毛或斷毛。因產蛋率下降而富裕了公雞,造成交配過度,羽毛覆蓋差。育成期均勻度低,24 w低于75%,造成產蛋期采食不均,胸肌大、脂肪少,種雞停產會造成掉毛或斷毛,中后期產蛋率和受精率下降快。
1.3.5 生物安全措施缺失
生物安全意識淡薄,管理措施不到位,導致雞群健康出現問題。
肉種雞不同年齡階段有其自身的生長發育特點,錯失該階段其生長發育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在下一階段也無法彌補且不可逆轉。不同階段的管理重心存在差異,如10 w前重點抓好雞群體質量和體型均勻度的控制,10 w后重點關注體質量和周增重增長、體況、脂肪沉積和換羽情況等。因此實際生產中應重點考慮育成期的光照控制、體質量、體況和均勻度的管理、加光刺激、羽毛覆蓋、高峰料量的添加與減少、種公雞日常管理等。
2.1.1 加強育雛期和育成期的管理
2.1.1.1 生長發育曲線 骨架發育始于早期,4~5 w 達到50%,12 w達到90%,對產蛋期有較大的影響;前期進行周中稱重以調整周增重方案,盡可能達到4 w末的體質量標準和較高的均勻度。14 w后體質量增重加快,應有一定的脂肪沉積,胸肌呈V型;21 w80%的母雞胸肌呈U型。15~24 w 周增重較快,脂肪開始沉積,21~22 w 胸肌呈U 型,期間油苗免疫強度大,應進行溫和限飼。20~24 w是增重最快的階段,應經常檢查脂肪沉積、生殖器官發育,適時轉群、混群和光照刺激。早期公雞體質量如不達標,除縮短光照時間、延長顆粒破碎料的使用時間外,選用肉雞花料作為開口料也是不錯的選擇。每周檢測公雞的體質量和身體結構發育情況,是取得和維持最佳受精率和孵化率的捷徑,最好的辦法是在育成期和產蛋期使用同樣類型的喂料器(見表1)。
2.1.1.2 合理限飼 當雞群吃料時間快于3~4 h時開始限飼。盡早采用限飼程序,不但有利于逐漸撐開雞只嗉囊和腸道,降低暴食死亡的概率,而且有利于雞群均勻采食,提高均勻度。在有較大應激或雞群發病時,應停止限飼,待問題解決后再限飼。

表1 公母分開喂料,訓練公雞
2.1.1.3 重視遮黑工作 遮黑應嚴密,任何地方都不能有漏光現象出現。
2.1.1.4 關注體況 1~11 w 供給含有高蛋白和氨基酸的飼料,保證適宜的骨架大小和良好的羽毛覆蓋。腹部脂肪少時肥胖不是問題;胸部肌肉過大腹部脂肪低是有問題的。最佳的胸肌比例為22%,此與產蛋的持續性有關,建議的腹部脂肪占體質量的比例如表2。母雞在加光時的均勻度是管理的關鍵,最終目標是達到性成熟一致,性成熟同步意味著準時開產。

表2 建議的腹部脂肪水平
2.1.1.5 適時加光 20 w 種母雞累積采食92.09 MJ 的能量和1 200 g 的平衡蛋白質。在加光前從體質量和周增重、均勻度、體況(胸肌發育)、腹部脂肪、恥骨間距、性成熟的同步性、主翼羽更換、營養累積、外觀和外貌等方面對雞群進行正確評估,以確定最適光照刺激時間。
2.1.2 重視產蛋期的管理
2.1.2.1 產蛋期體質量控制 統計結果表明,實際體質量越接近標準體質量,生產水平越高。25~32 w的總增重應達到555~610 g,體質量漲幅為19.8%~21.0%;高峰后周增重應保持在20~15 g;增重不足影響產蛋率的維持。
2.1.2.2 進入高峰期的飼喂 從光照刺激到開產,喂料程序確定還需考慮如下因素:母雞體質量;蛋重控制;雙黃蛋的比例2%~4%;降低產蛋高峰期的死亡率,如脫肛、產蛋猝死綜合征和脂肪肝等;監測周死亡率并進行分析。根據產蛋量和體質量情況增料,通常產蛋率每提高5%增加1次飼料,產蛋率70%~75%時達到高峰料量。如果雞舍溫度超過26 ℃、產蛋高峰達不到標準、開產時雞群超重、所使用飼料的粗蛋白和代謝能與標準建議的不符,高峰料量應做調整。
2.1.2.3 高峰后及時減料 當體質量開始超過高峰后的目標周增重15~20 g、日產蛋率保持穩定5~7 d 不再增加,須開始減料。同時還應考慮蛋重和產蛋重,現代肉種雞最大的產蛋重為52.3 g,一般出現在產蛋高峰后2 w 并持續幾周,所以高峰料應維持一段時間。高峰后每次減料不超過1g,減料后應觀察產蛋率的變化,下降快的應重新加料;母雞脂肪沉積少,減料應慢一些;一般高峰后減料6%~10%,產蛋期采用3 階段飼喂(蛋白下降、能量不變、鈣提高),母雞產蛋期超重3%~5%,大于順季體質量標準100~150 g;換料周齡為35~50 w或蛋重60~65 g,目標是57~60 w蛋重不超過70 g,以使蛋重均勻、蛋殼質量好、污染少、孵化率高。
2.1.2.4 控制窩外蛋 窩外蛋包括地面蛋和棚架蛋,不僅具有極高被污染的機會,也會帶來孵化廳衛生方面的風險。窩外蛋最理想的數目為零,但每批種雞都會有種蛋產在蛋箱外的現象。如果雞群整個產蛋周期窩外蛋的水平超過2%~3%,那就成為一個問題。產蛋初期窩外蛋的數量會稍高一些,但到產蛋高峰期窩外蛋的比例應降至1%~2%,若窩外蛋的比例比這個標準高,需進行認真研究,尋求措施解決這一問題。防止窩外蛋最佳操作措施主要有通過訓練讓母雞盡早使用產蛋箱、創造良好環境讓母雞產蛋時一直待在產蛋箱內、避免容易誘惑母雞產窩外蛋的地方等。實際生產中對種母雞進行適當的訓練使其在蛋箱內產蛋可減少窩外蛋的數量。
2.2.1 均勻度低的主要原因
飼料供應不當、飼喂空間不足、飼料分布不均勻、飼料類型(破碎與顆粒)不恰當、營養成分不佳;水質差、水流量小、乳頭型號不正確;雛雞在放置時沒有按周齡大小分開;通風不良;疾病挑戰、疫苗接種太多、注射位置、注射劑量不正確;不適當的分欄和不正確的雞數;稱重和記錄不準確、計算錯誤等。13 w時均勻度低且有大量超重母雞的可能原因有飼料分配不良、料量增加過多、高密度、料位空間太大、吃料時間太快(<15 min)。14 w時均勻度低且有大量母雞低于體質量標準的可能原因有飼料分配不良、10~12 w時對菌苗有強烈反應、健康問題如球蟲、寄生蟲,飼料限制太嚴、光照強度過低(<1 lx)。16 w時均勻度低的可能原因有飼料分配不良、喂料空間不足或太大、吃料時間不一致、過密、健康問題等。
2.2.2 提高均勻度的措施
均勻度從出生后第1小時開始就要留意,育雛對均勻度有重大影響且不能在后面彌補,如果均勻度良好,根據平均值制定的管理就會更準確。育雛管理不好會導致雞只無法在生命周期實現均勻的飼料采食量并產生體質量較小的雞只,從而產生不好的體質量均勻度、較低的平均體質量和較高的飼料轉換率,影響種雞的生產性能(表3)。必要時進行分級,喂料均勻,料量精確一致,周增重符合標準,體質量曲線平滑,胸型合格,確保達到群體的一致性。母雞均勻度的控制目標為10 w 80%、15 w 85%、20 w 90%。提供同等的機會如飼養密度、采食位置、飼料和飲水,飼料分配速度小于3 min;育成期采食時間大于40~45 min,產蛋期1.5~3 h。提供充足有效的采食位置,母雞0~4 w 5 cm、5~8 w 9 cm、9~12 w 13 cm、13 w以上15 cm。關燈時轉料能使雞群更安靜、平等競爭、分布良好,保持較好的均勻度、減少死淘率。

表3 均勻度對產蛋的影響
2.2.2.1 檢查嗉囊采食量的均勻情況 容易忽視的是采食速度不一致,采食量差異大。采食后飲水前,在雞舍不同地點圈一部分雞只逐一檢查嗉囊情況;準備當天的飼喂量放在塑料袋內作為樣本與嗉囊大小進行比較;對嗉囊大小進行評分,制定自己的評分標準。
2.2.2.2 及時正確分欄 每次進行分欄時,其目標是通過調整料量和飼養空間提高均勻性,以減少大小欄的差異。分欄的第1個時機是在開水開食6~8 h將嗉囊飽滿度不好的雛雞挑出用單獨的圍欄分開飼養;第2個時機7~10 d是最佳時機;第3 次分欄在3~4 w;第4 次分欄在7~8 w;10~12 w 第5 次分欄將大中小雞分成5~6 個群體,每欄800~1 500 只,有助于均勻度的提高;推遲分欄的時間越長,體質量恢復就越困難。如果飼料分配和飼喂面積良好,12 w前不需再分級,最適合母雞分級的周齡是12 w 之前90%骨架發育階段。
2.2.2.3 使用自動喂料設備實現均勻度良好。大部分是在3 w 時分欄,分欄后對不同類型的種雞進行分類管理(表4),提高均勻度。使用自動喂料設備實現均勻度良好,常見的做法是小欄和大欄都使用獨立料線,中間有格網,可移動分區,取決于大小雞的百分比。

表4 分級及飼料量/g
雞舍最暗的地方必須至少20 lx 的亮度,更高光照強度(>60 lx)會有更多好處(表5)。7 d后光照強度逐漸降至5 lx。3~22 w育雛育成期母雞和公雞采用連續不間斷(8 h)的光照時間,育成期遮黑時間不少于18 w,強度為5~10 lx,黑暗期小于1 lx,二者應有10倍的差異。遮黑應嚴密,避免漏光現象出現,特別應注意進風口、出風口、門框、氣眼等地方,以免影響種雞生產性能的正常發揮。每天校驗時鐘,保證時間準確;定期清潔燈泡,發現損壞及時更換,確保所有燈泡性能良好,光照分布均勻,避免出現陰暗區域。

表5 育雛期光照強度與生產性能
水在動物體內所占的比例達70%以上,動物缺水5%會出現較大的應激;缺水10%會出現休克死亡。優質飲水是種雞生命中的基本要素,是種雞良好飼養管理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水是理想的營養品,每只雛雞入舍后應在24 h內每小時飲水1 ml。
2.4.1 水管選擇
入舍主水管應選擇較粗的管道,不易堵,能保證雞群飲水,同時還能做到沖洗一根水線時,其他水線照常供水。
2.4.2 水壓與飲水量
高水壓并不意味著飲水量會更高,水壓低飲水量會減少20%以上,低水壓需要雛雞花更多的時間從飲水器處喝到水。在每次調節水壓前都應檢查墊料濕度和飲水量;每次到訪雞舍都要查看可飲用水量,水線下理想的墊料濕度為30%~35%。水流量為90 ml/min的水線系統,每個乳頭飲水器最多供12只雞使用;水流量為50 ml/min的水線系統,每個乳頭飲水器最多供10只雞使用;使用過濾器(40~50 μm濾網)時每周清潔1次。
2.4.3 水溫
肉雞能忍受5~30 ℃的水溫變化。在20 ℃以上,溫度每升高1 ℃,飲水量增加6%,飼料采食量減少1.2%;在32~38 ℃,溫度每升高1 ℃,飲水量會增加5%。理想的水溫在水源處為10~14 ℃,給雞飲用的水從來不應超過30 ℃。在前3 d 應將水溫維持在25.6 ℃,可飲用涼白開,水溫如超過26.7 ℃,飲水量和每日增重將明顯下降(表6),高于30 ℃會使腸絨毛膜變短,影響藥物吸收,易引起腸炎或腸毒綜合征發生。據試驗,前4 d 水溫保持在4.4 ℃、21.1 ℃和37.8 ℃,每個溫度90只肉公雞,每小時檢查1次水溫并調整到目標溫度,測試7 d和14 d的體質量,結果如表7,如水溫高于體溫雞只是不會飲用的。接種疫苗目標水溫為20 ℃,可在水箱中加冰獲得此溫度。

表6 前4d水溫對肉雞體質量的影響

表7 水溫與飲水量
2.4.4 水質
每年在源頭測試水質,包括礦物質與細菌含量。
2.4.5 潔凈飲水系統
用50%過氧化氫加入硝酸銀加以穩定,在養殖過程中保持潔凈的飲水系統,每周沖洗3次。
2.4.6 密切關注飲水系統
執行飲水系統管理清單,如飲水系統用了多長時間、分配管線用什么做的、從水源到雞舍需多長的管網、分配系統有沒有清洗過及有無死角等均要做到心中有數。
2.4.6.1 檢查加藥器 檢測消毒劑和水量,比較比例是否和設定的一樣。檢查每分鐘的水流量也有助于檢查加藥器是否可靠,在重要的飲水階段,軟管較小會影響水流量。2.4.6.2 維護調壓器 調壓器有濾網易堵塞,切記水流量和水壓不一樣。檢查不同地方飲水器的水流量,從飲水器處檢查水流量,確認適當的靜態流量。調壓器老化后會使調壓失效;水壓管變臟時無法用來調壓。
飼喂管理的基礎是“五準”:即雞數準、稱料準、加料準、稱重準、計算準。種母雞達到產蛋高峰前料量只能維持或增加不能減少,產蛋高峰后料量逐漸減少,減少總量不超過高峰料量的6%~8%;種公雞的料量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在產蛋高峰前,種雞都不能減少任何營養攝入。限飼時必須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種雞維持料量的天數不能太長,同時,限飼方式轉變時要逐步進行,以免造成應激。每天必須在同一時間飼喂雞群,如果飼喂時間不固定會影響均勻度的提高和保持。
2.6.1 溫度管理
建議采用保溫傘溫差育雛,以供雛雞自由選擇溫度區域。隨日齡增長,每天約降0.4~0.6 ℃,直至21 ℃。育雛溫度應以溫度計對雞舍和育雛區域的實際測定為準,不能以人的感覺為依據,人的舒適溫度遠低于初生雛所需的育雛溫度。育雛前5 d,每天應檢查兩次雞舍的溫度與濕度,5 d 后每天檢查1 次,測定溫度和相對濕度的自動傳感器的正確位置應與雛雞高度一致或略高于雞只頭部位置;經常用常規溫度計核對自動控制系統電子傳感器的準確性。肉種雞最佳舍溫為18~25 ℃,一般控制在4~30 ℃對產蛋性能的影響不大,13~16 ℃產蛋率最高,15.5~20 ℃飼料利用率最高。
2.6.1.1 雛雞體內溫度 雛雞體內溫度應保持在40.4~40.6 ℃,超過41 ℃時會張口喘氣,低于40 ℃時會太冷。雛雞在4 d后能夠控制體溫,體內溫度會升至41.5 ℃。因此,進雞時應隨機取樣檢測雛雞的直腸溫度達到39.4~40.5 ℃。
2.6.1.2 雛雞水分流失 感覺舒適的雛雞用鼻孔呼吸,在24 h內流失1~2 g水分,如雛雞開始喘氣,意味著在24 h內它們會流失5~10 g水分,出現脫水情況。由年輕種雞生產的雛雞要求有更高的育雛溫度(表8),因為它們產生熱量較少。育雛溫度低會導致死亡率增加(表9),主要是由于弱小雞淘汰率上升。

表8 溫度與種雞群年齡

表9 不同育雛溫度對42 d公母雞的影響
2.6.1.3 墊料溫度 前2 w的墊料溫度對雛雞來講是至關重要的(表10),因為雛雞主要熱量會由雙腳散失,至少提前24 h或48 h預溫,在雛雞到達前達到目標溫度,可使用紅外線溫度槍測量墊料溫度。

表10 墊料溫度對雛雞的影響
2.6.2 墊料管理
每天翻墊料時必須將墊料全翻一遍而不要只翻表層,以利于雞群的健康。墊料應干凈衛生,無土塊、羽毛、鐵絲、木塊、石塊、煤塊等雜物,不允許有料桶及飲水器配件。要牢記墊料也是一種飼料,雛雞吃進去后會影響雞群健康。
2.6.3 空氣質量
二氧化碳含量過高雛雞會減少活動、減少進食飼料和飲水、脫水情況增加、增重減少、發病率增加或后期心室衰竭機會增加造成腹水。雞舍氨氣味太大影響生產性能。
2.6.4 合理通風
由于雞群的大量活動,風機上灰塵堆積相當快,這對風機的轉速和發動機負荷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實踐表明,1臺36寸4葉片排風扇出口拆下來,1 d時間粉塵堆積可達到589 g。為節約能源建議在雞舍環境允許的條件下,使用最小通風量0.93 m3/kg;一般要求100 m3/min的排風量需要0.5 m2進風口;利用側風窗進行最小通風,通風小窗開啟寬度適宜,所需進風面積=排風扇×排風效率÷100×0.5 m2。注意進風口與出風口面積的匹配,避免通風過度、通風不足、負壓太大、供氧不足、無效通風等造成通風不良。
根據本地實際科學制定免疫程序,免疫操作精確、有效、到位;不空免、不漏免;在確保免疫質量的前提下,提高免疫速度。
生物安全體序應考慮雞場選址、雞場和雞舍設計、操作規程且應當具有強制性、實用性、成本合理性,其能有效防止疾病通過人類或動物傳入雞場,降低疾病風險。
公雞在雞舍內占的比例較少,但對于雛雞產量起到10倍的作用,應保持育成期飼養密度3~4只/m2。
2.9.1 公母混群
混群時盡可能使公雞體質量、體型、性成熟的均勻度保持一致,選擇中等體質量或體型稍小的公雞混群,體質量小的公雞單獨飼喂,促進性成熟并作備用。混群后有較好的公母分飼系統,混群前與混群后公雞使用的喂料設備應一致;混群后注意觀察公母比例、過度交配、30 w后公雞的管理等,避免均勻度出現惡化;現場觀察公母雞的反應情況,確定最佳公母比例。混群時間一般在18~23 w,22~23 w混群更有利于控制公母雞的體質量和均勻度;混群太早,公雞容易偷吃母雞料,公雞體質量增加比頭部大小增加得快;混群太晚,公雞過于成熟會造成交配傷害并影響受精率。
2.9.2 使用公雞料
公雞必須隨增重定期加料,避免能量負平衡;產蛋期使用公雞料。
2.9.3 公雞30 w后的管理
產蛋期公雞料線每天自動升降、布料均勻。決不允許減料,每日檢查飼喂系統是否存在問題和偷吃飼料情況,每周稱重,檢查周增重并與標準比較,控制體質量分化;產蛋高峰后每周對公雞進行體況評估,保持公雞的體質量和體況(胸肌)很關鍵;每天用肉眼檢查雞群,淘汰胸肌過大或過小及不工作的公雞,保留交配活躍的公雞。及時淘汰不能使用的公雞;管理好1%~1.5%的備用公雞欄,2~4 w整批輪換;適時替換公雞以提高公雞的活躍性。
肉種雞在一些特定的條件滿足時有潛力達到高的產蛋性能,應關注育雛期與育成期的培育,良好的雞群管理是基礎性的,控制種雞生命的各個方面。養好肉用種雞需要管理、技術、營養、品質分析與控制和后勤保障等人員的共同努力,這個團隊需要團結、愛崗、敬業、務實、細心、擔當才能成功。應樹立精養每只雞、健康每只雞的思想,盡量避免并減少生產實踐中差錯的產生,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生產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