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芳,袁 強,童皓安
(杭州市交通規劃設計院,浙江 杭州 310000)
至2019年底,浙江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經達到4 800 km,其中在運營服務區共80處。隨著高速公路網的不斷完善,汽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自駕游等旅游方式越來越普遍,旅客出行對高速公路服務設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將傳統封閉式高速公路服務區打造成具備地方特色的開放式服務區的呼聲越來越高,傳統高速公路服務區主要以停車加油、維修、如廁、餐飲為主,服務設施簡單,建筑形態單一,建筑體量較小,旅客逗留時間短,經濟效益差。開放式服務區將在滿足傳統交通保障功能的基礎上,拓展旅游、住宿、特殊飲食、文化傳播、金融服務、物流倉儲等功能,將高速公路服務區與風景旅游、特色美食、地方產業有機結合,打造主題化、特色化、景點化、開放式服務區,使其從傳統的交通服務功能拓展至“網紅景區”,在滿足旅客優質特色服務體驗的同時,實現與周邊土地的綜合利用開發,促使開放式服務區成為高速公路和地方經濟新增的新亮點。
杭淳開高速公路起點位于杭州市富陽區,終點位于江西省德興市,浙江段途經杭州富陽區、桐廬縣、淳安縣及衢州市開化縣是東西向重要干線高速公路。主線采用雙四/雙六高速公路標準,路基寬度26.0/33.5 m,設計速度100 km/h,新建里程約226 km,互通23處,其中樞紐互通6處,一般互通17處,服務區5處。
杭淳開高速公路串聯杭州西湖、千島湖、古田山、三清山,位處“兩山兩湖”黃金旅游帶,沿線旅游資源豐富,綜合開發價值高,對推進杭州市域一體化、支撐城市擁江發展戰略、發展旅游經濟、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均有重要意義,本項目擬打造成綠色高速、生態高速及文旅高速。
服務區選址應根據高速公路功能定位、高速公路網服務區間距、高速公路沿線有效資源、地方特色、建設條件等綜合考慮,根據高速公路途徑區域,對服務區類型可分為城市型、鄉鎮型及郊野型。途徑城市中心區域或城市邊緣地帶路段,可考慮將服務區設置于城市出入口,將服務區定位為城市型,作為城市門戶,承擔部分城市公共服務功能,功能組合以大型會展及商業綜合體為主。途徑鄉鎮中心及邊緣地帶路段,可考慮將服務區設置于鄉鎮出入口,定位為鄉鎮型,作為鄉鎮公共服務中心,承擔鄉鎮重要商業服務節點及旅游門戶,功能定位以田園綜合體及農產品貿易為主。途徑山嶺、湖泊路段,可考慮將服務區設置于景區邊緣,作為旅游配套,將服務區定位為郊野型,承擔旅游目的地及旅游集散中心,功能以旅游服務及文化宣傳為主。
汾口鎮位于淳安縣西部,地處千島湖風景區的上游,鎮區范圍內千島湖水域面積占鎮區總面積的10%左右,常住人口約8.47萬人,城鎮化水平約68.93%,城市總體規劃定位為淳安縣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為工業商貿主導的縣域副中心、休閑旅游和生態觀光為特色的綜合性城鎮,以“宜居宜游浙西名鎮”為發展目標。
根據汾口鎮規劃、功能定位及發展目標,汾口服務區選址于汾口鎮東側約6 km的百畝畈村,服務區東臨千島湖,西靠山嶺,自然環境優美,旅游資源豐富。
結合淳安縣“以湖興縣、融入都市”的發展戰略,圍繞汾口鎮“休閑旅游和生態觀光為特色的綜合性城鎮”的發展定位,以及服務區距離汾口鎮區的位置,汾口服務區定位為郊野型服務區,擬打造成觀湖品湖旅游目的地,以觀賞千島湖、品味千島湖美食、宣傳千島湖文化為特色。
按《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線設施設計通用規范》(JTG D80-2006)要求,服務區用地為4.00~5.33 hm2/處,建筑面積為5 500~6 500 m2/處,服務區用地和建筑面積均較小,難以滿足使用要求;《公路工程項目建設用地指標》(2011)將服務區用地面積提升至6.53~9.53 hm2/處,同時增加交通量系數及大型車比例調整系數,但指導思想仍以傳統交通功能為主,難以滿足多樣化拓展功能需求。在現有規范難以突破情況下,本次服務區設計按統一規劃,分期實施思路。建設一期開發邊界僅限于高速公路用地紅線范圍內,在滿足傳統高速公路服務的基礎上,拓展旅游、住宿等功能,主要體現在服務區綜合樓建筑形態上,采用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筑形態以展示當地的文化特色及門戶形象。建設二期開發邊界位于杭淳開高速公路以東,臨千島湖一側,該區域處于高速公路用地紅線以外,需與地方政府聯合開發,擬打造成以湖濱慢賞、湖田漫游等為主的旅游設施。建設三期開發邊界位于杭淳開高速公路以西的百畝畈村,該區域亦處于高速公路用地紅線以外,擬與現狀村莊聯合開發,打造成特色旅游小鎮。

圖1 總平面圖
建設一期服務區用地規模和建筑體量不突破現有規范要求,功能組合與傳統服務區一致,僅預留遠期交通組織條件,以服務區綜合樓建筑形態為設計亮點,嘗試將東側臨湖丘陵為拓展區域,擬打造為山頂露營、山頂集市及山頂觀景平臺,以增加高速公路旅客逗留時間,促進旅客旅游體檢,打造網紅服務區,享受高速公路大客流量及互聯網網紅效應帶來的經濟紅利。
傳統服務區建筑形態常為“一字形”,建筑單調且缺乏新意,汾口服務區建筑從千島湖島嶼和湖面提取元素,以島為圖,以湖為底,將建筑以島的形狀散落在服務區中,形成微縮的島嶼城市,屋頂以綠色花園為主,與千島湖周邊景觀融為一體,臨湖一側設置眺望平臺和湖景餐廳,使旅客旅享受到星級旅游度假酒店的體驗。
建設一期擬打造旅游過夜經濟,交通組織以車不出服務區、人可出入服務區為目標,在東西兩側服務區之間增設聯絡道路,在聯絡道路上增加換卡點,可實現車輛不出高速公路即可返程,以便旅客車輛停放于服務區、住宿于服務區、游玩于服務區及周邊景區;建設二期擬開發高速公路東側臨湖區域,交通組織上車、人皆可出入服務區,結合自由流收費及無感支付的普及應用在服務區東側設置收費站,可進一步打破高速公路封閉、隔離影響,體驗房車營地、游船碼頭等服務區以外露天商業設施;建設三期擬開發高速公路以西區域,交通組織上車、人皆可自由出入服務區,在服務區西側增加收費站及連接線與地方道路銜接,完全消除高速公路的隔離影響,與現有百畝畈村融為一體,打造成特色旅游小鎮。
在目前服務區用地面積、建筑體量難以突破規范的現狀下,通過對服務區建筑形態的設計,使服務區的整體形象和立體觀感迅速提升;統一規劃、分期建設實施的設計思路,使高速公路經營者及地方政府,可根據不同階段行業及國家政策等實際情況,逐步擴大綜合開發邊界;自由流收費、無感支付、電子圍欄、GPS全場景應用等便捷收費模式,打破現狀高速公路及服務區封閉、隔離的影響,實現與周邊村鎮無縫融合。這種開放式服務區不僅在休閑旅游方面為高速公路旅客帶來富有生機的享受,也逐步消除了高速公路的邊界隔離影響,形成資源共享及聚焦中心,成為周邊鄉鎮的發展重心,帶動周邊鄉鎮的產業發展,使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開放式服務區作為一種新嘗試,對充分發掘高速公路巨大客流量以及便捷交通等優勢資源,對高速公路沿線及服務區周邊土地綜合利用開發意義顯著,本文對開放式服務區的設計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