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第十五次的新秀專刊呈現了一批杰出的藝術家,每一位都通過自己的方式感受著時代的脈搏。本期雜志誕生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也是一份美麗、充滿希望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聲明,闡述了所能提供的可能性和令人興奮的未來。女攝影師萊亞·阿布里爾(Laia Abril)憑借長期項目《貶抑女性的歷史》(History of Misogyny)獲得2020年《泡沫》雜志舉辦的保羅·胡夫(Paul Huf)獎,喚起令人不舒適且隱藏的現實,并涉及兩性不平等和對婦女的壓迫。美國藝術家卡門·溫南特(Carmen Winant)和她兩人之間由此展開對話。

最新的這期雜志采用前后兩個封面的設計。專題從廣泛而更加復雜的感情出發圍繞以黑人作為拍攝對象,涉及黑人身份的覺醒和一直存在的結構性種族主義等概念。約翰尼·皮茨(Johny Pitts)的作品《非洲裔歐洲人》(Afropean)興趣點放在移居歐洲的這些非洲裔的日常生活,試著不陷入異域風情或矯揉造作中。嘉莉·美·威姆斯(Carrie Mae Weems)的作品針對美國黑人社區質疑了有色人種的概念。奧馬爾·維克多·迪奧普(Omar Victor Diop)的“僑民計劃”(Project Diaspora)系列穿越歷史時空,深入探討了非洲人在非洲之外的角色。

喬瓦尼·卡瓦利(Giovanni Cavalli)是一位醫生,他全球的從業經歷使得他能夠在鏡頭前建立一種驚人的親密關系。2020年封城期間的威尼斯甚少有人看到,攝影師皮埃帕洛·德·博納(Pierpaolo De Bona)帶著相機在那時走入這座城市。美國人杰夫·馬拉諾(Jeff Marano)在轉投攝影界之前做了多年職業模特,他拍攝的模特肖像作品體現出攝影師和模特之間信任關系的重要性。

2017年退出瑪格南圖片社的比利時攝影師約翰·溫克(John Vink)帶來在柬埔寨拍攝的《稻米的循環》(The Cycle of Rice)。年輕的女攝影師艾莉莎·馬蒂諾娃(Alisa Martynova)的作品《哪里都不近》(Nowhere Near)使用了非常強烈的影像,表現在意大利的非洲移民矛盾的情感。日本街拍攝影師野口伸(Shin Noguchi)捕捉現實中的每一天,那些五彩繽紛和美麗瞬間看上去讓事實比虛構更加離奇。

本期封面來自德國攝影師安迪·哈佩爾(Andy Happel)帶來的系列《月光灑在我的深色長袍上》(While The Moonlight Showers Upon My Dark Robe),這是一組以面對傳統觀念的當代中國年輕人作為拍攝對象的肖像作品。本期繼續談及新冠疫情的影響,提到目前德國的攝影展仍然處于關閉狀態,只能通過在線的數字頻道觀看展覽,包括柏林的弗雷德·施泰因(Fred Stein)攝影展和克雷費爾德的沙龍·雅里(Sharon Yaari)攝影展。同時本期有關版權的話題也值得關注,不同代表人物談及攝影師遺產管理、攝影書籍拍賣市場和目前的發展狀況。

本期特色來自幾位先驅、創新者和開拓者的作品,包括和俄裔美國女攝影師古爾納拉·薩莫洛娃(Gulnara Samoilova)交流了由Prestel出版社出版的她的新著《女性街拍攝影師》(Women Street Photographers)。通過翻閱那些街拍攝影師的經典,我們可以注意到女性是如何從名單消失或者只是在死后列入其中,而薩莫洛娃通過社交媒體傳播一種新的敘事。本期還關注到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2021年舉辦的“Fotoclubismo:巴西現代主義攝影,1946—1964"攝影展,由巴西廣受贊譽的一群業余攝影師帶來。

歷史被認為是最偉大的老師。攝影本身是多樣和復雜的,但通過理解其框架我們可以去深入了解它。本期專題“那時與現在”中出現的攝影師從個體和大眾的角度,回顧去年和過去的非凡事件,反復思考記憶、遺產、身份、宗教和沖突的主題。回顧過去不可能不考慮照片檔案,本期里的影像拍攝者不僅同時參考過去,而且在當代創造性的語境中給予照片檔案新的生命。

當代紀實攝影在藝術、主流媒體和激進主義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本身并不是一種流派,而是一種“批判的方法”。我們如何從概念、形式和方法上重新思考紀實的態度?本期的主題詞“不確定性”給出了答案。通過多樣的論述和不同藝術家的貢獻,包括了多位比利時和其他國際攝影師的“不確定性”實踐傳遞了富有想象力和深思熟慮的洞見。